——基于斯科特和印度底層學派的比較研究"/>
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兩種抗爭史的“政治性”考評
——基于斯科特和印度底層學派的比較研究

2020-12-20 12:43:15吳曉凱
理論月刊 2020年1期

□吳曉凱

(華東師范大學 社會發展學院,上海 200241)

毫無疑問,“政治”已經構成了現代生活的基本面向。但在過去相當長的歷史脈絡中,受韋伯關于“政治”概念界定的影響①馬克斯·韋伯將“政治”界定為“國家之間或者同一國家不同利益集團之間追求權力的分享和影響權力分配的斗爭。”有關內容參見:[德]馬克斯·韋伯:《韋伯作品集1:學術與政治》,錢永祥,等譯.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4,第197頁。,“政治”通常被理解為社會精英的專屬品。然而,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底層研究者逐步將“政治”帶入到底層的分析視野中,建構出有別于傳統精英史觀的“政治”研究理路。作為底層研究的兩大主力,斯科特(James C.Scott)和印度底層學派(The Subaltern Studies Group)①印度底層研究興起于20世紀70年代末,始于一批知識分子對精英史觀的反思,其中影響最大的是印度加爾各答社會研究中心。該中心最初由來自印度、英國和澳大利亞的八位研究者組成,即“底層研究小組”(Subaltern Studies Collective)。從1982年到2005年,共有十二卷《底層研究》陸續出版,對以西方主流社會科學理論范式為中心的研究造成了一定的沖擊,正是在這個意義上該研究小組被稱為“底層研究學派”(The Subaltern Studies Group)。目前,學術界對該學派形成諸多不同的命名方式,比如,“庶民研究學派”“印度底層學派”“底層學派”“南亞底層研究小組”等。這主要因為,一方面,底層研究學派的一個重要概念“subaltern”來源于安東尼奧·葛蘭西的《獄中札記》,可譯作“底層”“庶民”“下層”“賤民”等。然而葛蘭西并未對底層做出清晰的概念界定,這就使印度底層學派站在精英的立場上對“subaltern”概念做了重新的厘定,同時也導致“subaltern”概念的多元化理解和多樣化表述。另一方面,印度底層研究涉及到跨學科領域,并生產出不同的知識圖譜。具體而言,文學主要側重于關注民族主義、后殖民主義的話語表述,歷史學的興趣點在于印度底層研究的方法論,社會學則更為傾向將底層視角作為一種分析工具。不同學科的關注差異在一定程度上導致了對“底層研究學派”理解和命名的不同。有關內容可參見:[意]安東尼奧·葛蘭西:《獄中札記》,曹雷雨,等譯.開封:河南大學出版社,2016年。王慶明:《底層視角及其知識譜系——印度底層研究的基本進路檢討》,載《社會學研究》2011年第1期。通過使用“公開政治VS隱藏政治”“公民社會VS政治社會”兩對“二元”對立范疇[1],形成了第三世界國家底層抗爭中兩種截然不同的“政治性”解釋范式。

一、問題的緣起:底層抗爭中的“政治性”之爭

二戰以后,與常規政治相迥異的“抗爭政治”(contentious politics)開始逐漸進入人文社會科學的研究視野,成為社會學、政治學、文學、歷史學等學科關注的焦點。不同于歐美國家的社會運動,第三世界國家的革命/抵抗描摹出一幅在公民社會欠發達、民主空間有限的情景下底層群體同公共組織抑或是公共制度發生關聯的圖景,型構出色彩迥異的底層抗爭領域。長期以來,無論是自由主義還是馬克思主義的歷史學家都將第三世界國家底層抗爭視作“前政治性”或者“非政治性”的零散性、偶然性、無規律的社會行動,這主要緣于其無論是利益訴求還是行動過程幾乎無法在公民社會或者公共政治領域呈現出來,多數是在灰色地帶甚至是違規的空間中運作。因此,“底層無政治”長期成為底層研究的價值預設。

一般意義上而言,不同的政治策略政體會導致不同的公民權發展路徑[2](p260-283)。由于大部分第三世界國家均脫胎于殖民統治的特殊歷史性,在取得民族獨立之后,公民社會的發展基本上沒有按照馬歇爾(T.H.Marshall)對西歐社會及其公民權經典性概括的線路圖展開,即從“市民公民權”(civil citizenship)到“政治公民權”(political citizenship)再到“社會公民權”(social citizenship)的發展路徑,而是常常從具體的物質利益著手,優先保障社會公民權的基礎上,逐漸建構起公民社會的市民以及政治向度。同時,這也造成了第三世界國家公民權的民事、政治和社會三重向度的不對等和不均衡發展現狀,甚至在某些時候彼此之間還會出現相矛盾的地方。這樣的政治體延展脈絡極為容易使第三世界國家的制度化政治領域或者是受經濟、資源、歷史、文化、習俗等因素限制,僅可以對部分人群選擇性開放,排斥一部分政治地位底、經濟狀況差、文化素質不高的群體,形成事實上的“有限公民社會”;或者是因政治發展水平不足,在某些領域存在著底層群體“代表性斷裂”的現實風險,從而在統治階級與底層群體之間阻塞了相互關聯的通道。作為社會底層,當利益訴求無法通過正式制度進入到公共政治以及公民社會的范疇內,那么,“抗爭”便成為其減少制度安排不利影響的一種被動選擇。斯科特與底層研究學派作為底層抗爭研究的兩大主力,從底層的“主體性”出發,試圖突破既有的“政治”界定框架,重新思考和定位底層群體的實踐空間及其行動的“政治意義”。在他們看來,底層群體的抗爭在不挑戰現存社會秩序和統治權力的前提下,卻可以以不同于西方國家代議制和社會運動的方式影響著政治的發展過程,并提出了“發現底層政治”的號召。

可以說,斯科特與印度底層學派均不約而同的將目光投向了底層政治的呈現,并且都反叛了西方主流思想占據主導地位的精英“政治”觀和“解讀”方式。在他們看來,第三世界國家底層群體不僅僅是接受治理策略的被動群體,更是具有自主意識且能夠與統治階級討價還價、展開斡旋、維護利益的主體。當然,與統治階級不同,底層政治的核心要義在于從日常生活出發,謀求生存和社會福利權,而鮮為關注宏大政治架構。事實上,一方面,底層群體的身份、權利、義務等與日常生活息息相關的外部條件都深受政治結構以及制度安排的影響;另一方面,國家權力的再生產也依賴于底層群體對現實政治的認可能力。從這個意義上說,底層群體不僅無法脫離政治,而且也同樣是政治的生產源之一,其抗爭行動常常伴隨著創造新社會結構和新社會關系的政治過程,不可避免地帶有一定的政治性。

盡管如此,以斯科特和印度底層學派為主要代表的兩種抗爭史對于“政治性”的理解卻存在諸多不同的地方。一方面,兩種抗爭史是在不同的歷史背景和政治環境中書寫的。作為結構變量的國家可以將“國家”概念化為三個層次:穩定的政治結構、較為穩定的政治環境和變動的政治背景[3]。其從“國家中心論”的角度回應了政治機遇結構(political opportunity structure)是如何在政治結構、政治環境、政治背景等方面塑造抗爭政治的形式和內容,并賦予抗爭以不同的“政治性”意義。另一方面,由于斯科特與印度底層學派分析的抗爭類型不同,以至于所使用的分析框架存在較大差異:斯科特所使用的“公開政治”VS“隱藏政治”揭示出宏大政治與分散政治之間的鴻溝;而印度底層學派倡導的“公民社會”VS“政治社會”則分析了常規政治與特殊政治相互型構、相互補充的樣態。兩對“二元”對立框架以不同的視角和分析路徑反映出抗爭政治的復雜性,但卻缺乏足夠的對話與交流。因此,我們有必要反思的問題是,兩種抗爭史中“政治性”的意涵及所指有什么不同?如何理解兩種抗爭史中的“政治性”?基于以上問題的思考,本文試圖通過對兩種抗爭史的梳理,比較其“政治性”的生成機制及其意義。

二、隱藏政治:農民意識的表達及行動未預期后果

抗爭的性質在很大程度上受制于現存的勞動控制形式和社會公眾所相信的報復的可能性與嚴重程度[4](p41)。那么,如何在公開政治領域破解抗爭行動“安全性困境”的難題,是底層群體維權及其抗爭不得不面對的考驗。斯科特于1978—1980年通過在馬來西亞吉打州塞達卡村的田野資料收集,發現土地所有權的變更、聯合收割機機械化生產以及“雙耕”(雙季稻的耕種)引入,導致土地集中和租佃關系的變化,并使得富人與窮人之間的收入差距進一步拉大。據統計,從1967年到1979年,一些小農戶的耕種份額從1/4下降到不足1/5,耕種總畝數下降了約1/3,耕種的平均面積從3里朗下降到1.6里朗。而且,“綠色革命”在一定程度上減弱了兩者之間的關聯通道,從而引起了村落經濟關系、社會結構和政黨政治的緊張關系。盡管如此,不能否認“綠色革命”帶來的社會事實:(1)近半數的村民生活好于雙耕之前的生活,增加了農民的總體物質收入;(2)即使是時運不濟的人,他們的生存或生計也很少受到威脅;(3)在塞達卡以及吉打地區其他村莊中,社會結構不存在尖銳的反差;(4)所有谷物種植者有著共同的利益。此外,塞達卡階級結構的復雜性,社會流動的人口特質,高壓的政治統治以及農民對鎮壓的恐懼均妨礙了在多數問題上形成集體意見及集體行動的可能性,常以言辭之戰和零星的反抗為主。斯科特通過對塞達卡村農民反抗的日常形式——偷懶、裝糊涂、開小差、假裝順從、偷盜、裝傻賣呆、誹謗、縱火、暗中破壞等的探究,拒絕了“正式的、有組織、大規模”抗議形式唯一性的傳統觀點,認為農民受各方面約束條件的限制,無法與治理者形成對于權利界定的有效博弈場[5],逐層遞進地分析農民出于“風險最小”和行動結果的成功概率考慮而做出的斗爭策略。在斯科特看來,對于農民反抗形式既要關注實踐本身,還要關注村內的意識形態斗爭。因此,斯科特建構出無組織、機會主義的、沒有革命性后果、甚至與統治體系相融合的抗爭行動——“隱藏的文本”(hidden transcripts)和“弱者的武器”(weapons of the weak)[4](p354),以減少或拒絕上層階級的索要(如租金、稅款、聲望),型構出底層抗爭的日常形式。

按照斯科特的理解,政治不僅能夠發生在議會、政府等公開的制度化領域,而且可以以隱蔽的方式呈現出來。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識形態》中指出,“統治階級既是物質生產資料的階級,同時也支配著精神生產資料,因此,沒有精神生產資料的人的思想,一般會受統治階級支配”。葛蘭西(Antonio Gramsci)在繼承了馬克思等學者觀點的基礎上,進一步闡釋了“文化領導權”的內涵,認為統治階級常常在經濟物質層面裹挾著意識形態統治的政治策略,通過報紙、雜志、新聞、學術等媒介將統治階級的思想觀念灌輸到市民社會的意識中,以文化霸權的方式取得“精神—文化”領導權,將特殊階層的利益重構并表達成為普遍的利益[6](p197-198)。湯普森分析了貴族的三種控制資源——權勢和優先體系、君權和法律的威嚇及其霸權的象征系統存在著一種微妙的社會均衡。由此可見,“象征權威”構成了社會控制必不可少的內容之一。同時,強大的意識形態建構過程也為底層抗爭的“政治性”提供了可能條件:(1)文化霸權概念忽視了從屬階層能夠在其日常物質經驗的基礎上對主流意識形態進行洞察以及去神秘化的能力;(2)霸權理論經常忽視社會規律性與價值正當性之間的區別,以至于容易為特殊階層意志賦予“普遍化”外衣;(3)霸權的意識形態常常表現為一種理想狀態,因而與現實之間不可避免地造成矛盾等[4](p384)。斯科特試圖在意識形態領域內理解從屬群體的政治行為,即農民創造的象征、規范和文化圈構成了反抗必不可少的背景,他們具有獨立的對世界的抽象認識,更為重要的是這一實踐過程激發了農民的政治想象,并以“隱藏的文本”對抗“公開的制度”話語,比如:背后誹謗、流言蜚語、人身攻擊、給人起綽號、肢體語言和無聲的蔑視等方式拒絕治理者強加于他們的范疇,削弱了統治的道德權威。正如斯科特所言:“口舌之戰,即塞達卡的意識形態斗爭,構成了‘日常反抗’的核心部分,以此拒絕來自上層的情境定義。”一方面,雖然農民行動并未直接挑戰政府及其治理機構,也并未與文化霸權的治理權威形成直接沖突,但是卻能夠意識到統治階級治理策略與農民利益之間的矛盾,通過社會的結構化,意識到自身作為階級的存在(即階級意識),這樣一種基于自然法而形成的權利意識是現代社會公民權利的重要組成部分,反映出在統治者背后表達對于公權力的批評[7],關涉到底層抗爭“政治性”[8];另一方面,在日常反抗的過程中,農民對于治理機構的認識發生了變化,質疑、戒備、擔憂抑或是抵制國家治理策略的生產方式,而底層群體國家觀念的變化無疑對統治階級的文化領導權造成消極影響,創造了一個隱蔽在意識形態領域的政治空間。可以說,底層以弱者的身份實施的意識對抗觸動了文化霸權再生產機制,對于自身權利和國家認識的微觀變化構成了底層抗爭“政治性”的重要表現之一。

與此同時,底層群體隱藏的抗爭藝術反映出了社會權力結構以及政治統治策略的變動。普蘭查斯(Nicos Poulantzas)從關系主義(國家與階級之間關系)的視角分析了國家的理論研究,指出對于國家權力的理解,需要建基于國家與社會之間的勾連之上[9]。在契約論的視域里,國家作為自由個體的原子主義的聯合,和社會始終處于相互矛盾的對于統一關系中,社會不僅不能夠成為脫離政治的獨立場域,而且是政治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換言之,要正確理解抗爭政治,就要看到國家的制度運作以及行動者對國家的具體想象和抽象理論[10]。斯科特分析了農民作為弱者的特殊反抗過程是如何與統治階級及其政治發生關聯的。比如:農民的偷稅、漏稅行為既是農民為自身尋求利益的過程,同時也是國家稅收減少的過程;俄國農民士兵開小差既是關心自己的表現,也讓國家喪失軍隊戰斗力,其通過參與遍及俄國在歐洲核心省份奪取土地的運動,為農村的革命進程做了貢獻,甚至造成國家制度的崩潰。正是這些大量非組織化的微乎其微的零散行動,深刻影響著俄國的政治進程。在塞達卡村,有關抵制機器收割、工資談判、防止窮人之間破壞性競爭、偷竊、宰殺家畜等常規性反抗是業已分層的農業社區的顯著標識。在斯科特看來,農民的自利行為與反抗交織在一起的微觀行動不同于正式的、集體的、公開的、挑戰統治體系的行動,其特點在于缺乏明顯的動員和組織過程,與任何更大的外部政治運動、意識形態或者革命骨干無關,同時又可以通過非正式網絡和豐富的亞文化形成協同效應,把握“越界”而又避免“懲罰”的實踐空間,可以稱其為“原始的反抗”。值得關注的是,這種非正式的、個體的、匿名的、獲取邊際收益的原始反抗行動沒有直接挑戰國家政權的統治倫理和對政治權利的爭取,但是從行動的后果來看,卻觸動和影響了統治階級的資源占有狀態和國家的行動能力,甚至阻礙國家計劃的實施,致使國家主導的項目中斷或者失敗。不難看出,底層群體的自利行為及其持續不斷的日常反抗策略在一定程度上關涉到治理邏輯的轉變,無疑在常規的“鎮壓”壓力之外持續回應著政治參與的實踐難題,構成了底層政治的另一個解釋向度。

三、政治社會:一種有別于公民社會的民主空間

1982年,由古哈(Ramachandra Guha)、查特吉(Partha Chatterjee)、哈蒂曼(David Hardiman)等六位研究南亞歷史的學者撰寫的“底層研究”第一卷(又名:庶民研究)確立了印度底層學派的基本視角。與斯科特所發現和倡導的“隱藏政治”不同,印度底層學派嘗試從民族主義精英和殖民主義精英合謀的歷史中發現底層歷史空間,與西方社會科學展開對話,并調整其適用性,在公開的情景中探尋底層政治的發生機制。在古哈看來,在1858—1947年印度殖民時期,存在著一種由廣大勞動者構成的庶民(subaltern)階級,盡管沒有發展成為民族解放運動,但卻是能夠與精英政治領域并行的政治領域,其既不產生精英政治也不依賴于精英政治,有其特有的語言、規范和價值觀念[11]。以1896—1930年印度瘟疫事件為例,疾病謠言的快速傳播和大量的農民、工人騷亂行動,無不表現為對英國殖民統治者及其同盟者的懷疑,致使衛生健康政策的調整。故而,在整個英國殖民統治期間,印度的庶民政治是同民族主義運動聯系在一起的。1947年,印度結束英國殖民統治以后,底層政治展現出了新的樣態:一方面,按照西方國家普遍采取的權力制衡機制——“三權分立”原則,建立了以議會為中心的代議制政體及選舉系統,賦予了普遍化的公民身份在議會政治中的選舉角色;另一方面,印度仍存在著頑固的種姓制度,在地位、權利、職業、義務等方面造成事實上社會隔離和排斥,大量的“賤民”并非公民社會的真正成員。基于印度的基本政治情形,作為底層研究學派主要代表的查特吉認為,自啟蒙運動以來所推崇的普世化的“公民社會”可能僅僅只是作為一種理想類型(ideal model)存在,公民社會的有限性、模糊性和情境性持續推動了一個異質性社會的出現和干預主義的政治計劃。因此,查特吉指出了兩條國家與個人關聯的線索,一條便是啟蒙現代性孜孜不倦追求的將公民社會與建立在大眾主權基礎上并賦予公民以平等權的民族國家聯系起來的線索,另一條則是將人口與追求多重安全和福利政策的治理機構聯系起來的線索[12](p45)。也就是說,國家與個人之間既可以通過普遍的公民身份聯結,也可以通過福利社會的擴展而發生關聯。基于此,有別于“公民社會”的另類民主空間——“政治社會”(political society)不僅作為印度底層學派分析底層抗爭的“核心概念”,也成為底層群體與公民社會相協調的方式和“抗爭政治”呈現的手段。

“政治社會”作為一個分析概念,學術界對其有著不同的解釋方式。比如:洛克在《政府論》中將“政治社會”等同于“公民社會”[13](p80-81);葛蘭西(Antonio Gramsci)在《獄中札記》中提出的“政治社會”是與“市民社會”相對應的概念,并將其等同于政治體等等。但這些解釋與底層研究學派所提出“政治社會”內涵都有所不同。在底層研究學派的視域里,“政治社會”不是與“公民社會”完全對立的實踐空間,也不是可以獨立存在的社會形態,而是與其相伴而生的次級政治場域。現代民主制在世界范圍內普遍確立之后,追求價值意義的“普遍的人”便成為現代民族國家品德的重要標識,即與之相適應的現代“公民身份”[14]。這套基于現代性規范價值的制度安排在于從契約論的角度搭建起社會成員的普遍意志通過政黨政治與國家之間關聯和互動的通道。特別是與“公民身份”相適應的現代選舉系統的確立,既賦予了社會底層政治意見的公開表達方式,同時也是政治社會成功運作的基礎,其匿名性優勢有力地保護了底層群體及其政治動員計劃。除此之外,自20世紀30年代全球資本主義經濟危機之后,以凱恩斯主義為代表的“國家干預經濟”理論推動了全球政治統治普遍呈現出“國家的治理化”(governmentalization of state)特點[15](p87-104),即不再以公民參與國家事務,而是以國家宣稱為居民提供幸福生活作為政治統治的基礎[12]。換言之,國家的道義化許諾成為政治統治的重要條件,并在事實上營造出一個無限放大且功能多元的福利社會。同時,“國家的治理化”也為社會公眾對福利狀態的反思以及將個人生活問題建構為國家問題提供了合理性解釋通道。特別是一些功利性國家常常為了所謂的更重要、更多、更大的權利而忽視一部分人口的權利時(有學者稱其為“權利功利主義”(utilitarianism of rights)[16](p34)),更容易導致部分社會成員對治理藝術的反叛。

雖然在一定程度上而言,政治社會常常以爭取社會福利為目標,但其依然具有“政治性”,除了抗爭行動發生的基石在于被治理者權利意識覺醒這一共性之外,還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理解。首先,政治社會中的被治理者以獲取權利資格(entitlement)為目標。權利資格是與法權(right)相對應的概念,通常被用來指人們實際或事實上持有的權利[17],是治理范疇的概念,即描述性權利而非規范性權利。與法權不同,權利資格的生產不需要在政治領域取得制度化認同,而是依據實際的治理情形和特定人口的特殊需要應運而生,是人口與福利之間關系的關鍵紐帶,因此具有語境性、靈活性和策略性特點。譬如:阿馬蒂亞·森將權利資格界定為,“個人可以利用他所面臨的全部權利和機會在社會中能夠獲取的商品組合。”[18](p487)因此,對于底層群體而言,當不具備法權所賦予的正當性以獲取福利時,并不意味其完全喪失了自然法意義上的生存和發展資格,具有隱晦色彩的亞法律、亞制度、亞規范可能被發展出來以滿足特定人口的需求。盡管權利資格的獲得在某種程度上是情景性的,但卻可以影響政府政策的實施策略和底層的權利意識,從而撬動了底層抗爭行動的政治發生機制。其次,政治社會的動員以及組織性構成了“政治性”重要面向。從組織社會學的角度來看,組織是含有目標、規范、勞動分工和權力分配的社會次級群體。抗爭政治的“組織性”的意義在于將分散化的利益表達統合起來,更有效的形成社會動員,形成集體壓力和確定的斗爭目標,并將個人或社群的生活困境問題建構為國家關注的現實問題[19](p317-318)。當前,不少學者都通過“組織性”宣示了底層抗爭的“政治性”。比如:杰拉爾德·馬林有關奴隸造反的分析中,將奴隸為了阻礙種植勞動的有組織和系統的計劃等同于“政治性”的呈現[4](p353)。此外,中國學者于建嶸、應星、潘毅等透過農民日常維權活動的合謀和聯盟,分析了“組織性”與“政治性”之間的密切關系,并將“組織性”視為“政治性”表達的一種方式①中國學者的有關“組織性”與“政治性”關系的研究,請參見:于建嶸:《當前農民維權活動的一個解釋框架》,載《社會學研究》2004年第2期;潘毅等:《階級的形成:建筑工地上的勞動控制與建筑工人的集體抗爭》,載《開放時代》2010年第5期等。。最后,政治社會的“政治性”還體現在同治理行為機關發生直接關聯。美國社會學家道格·麥克亞當等學者在《斗爭的動力》一書中將“抗爭政治”的基本內涵解釋為:“發生在提出要求者(makes of claims)和他們的要求對象(objects)間偶然產生的、公眾的、集體的相互作用。這種相互作用發生在:(1)至少某一政府是提出要求者或被要求的對象,或者是要求的贊成方;(2)所提出的要求一旦實現,將會影響到提出要求者中至少一方的利益。”[20](p5)可以看出,麥克亞當的定義強調了將治理行為機關(政府)納入抗爭政治的解釋框架的必要性,也是將集體行動和抗爭政治區分開來的關鍵點[21](p12)。正如查特吉所言:“政治過程就在于國家機關與作為個人的公民社會成員或作為社團成員的公民社會成員互動。”[12](p46)因此,政治社會是抗爭、集體行動以及政治聚合到了一起的社會空間。

綜合來看,無論是斯科特還是印度底層學派的視域下的抗爭行動,均可能會影響到政治統治策略的實施以及社會轉型。美國社會學家蒂利(Tilly)曾提出政體模型的分析框架,認為政體主要存在兩類成員,即在政體內成員和政體外成員。當政體外成員既無法進入政體又不能被政體包容進去,社會運動(革命、抗爭)便成為影響政治過程的方式之一。也就是說,持續的抗爭行動在對國家行動能力產生影響的同時,統治階級也不得不對已有治理策略的可行性進行反思性監控,避免精英階層與底層之間的決裂和社會秩序的徹底崩潰[22],削弱了作為一個組織、行使和再造權力的國家權力工具的國家。因此,抗爭政治在某種程度上構成了現代國家治理和社會轉型的一股強勁動力。

四、比較與討論:兩種抗爭史的“政治性”差異及局限

我們能看到,無論是斯科特所刻畫的“隱藏的文本”“弱者的武器”還是印度底層學派的核心分析概念——“政治社會”,都經歷了一個從底層的福利訴求轉向到抗爭政治的實踐過程。換言之,在第三世界國家,底層群體的利益訴求及其抗爭行動雖然被限定在“具體的物質利益層面”,但是其實踐動機、實踐過程、實踐結果常常超出謀求“福利”的范疇,向著“政治性”方向移動。從經濟訴求向抗爭“政治性”的轉換,不僅意味著“社會公民權”與“市民公民權”“政治公民權”之間邊界的模糊,而且也表征出底層訴求及其行動的流變性和復雜性。

通過對兩種抗爭史的“政治性”比較,可以看到,第三世界國家底層抗爭有著較為復雜的以意識形態和話語為主導抗爭過程。在底層群體與統治階級的話語的互動與博弈過程中,底層群體不斷地對統治階級強制性輸出的文化、符號以及觀念做出反思,生產出有利于自身利益的話語體系,并為抗爭行動提供象征性資源,獲得能夠被社會大眾所廣泛接受的象征性權力。特別是在一些組織性較差抗爭行動中,決定事態發展方向的往往是大眾意識流中普遍存在的對社會文化的基本解讀模式[23](p227)。由此看來,意識形態領域對公共權力的統治藝術進行反叛過程展示出了底層政治的獨特性,是第三世界國家底層群體抗爭“政治性”的重要體現。與此同時,也應該注意到,不同于西方國家的社會運動,第三世界國家底層群體往往以維護自我利益為主要訴求,抗爭行動缺乏公共性①“公共性”內涵極其豐富,學術界對“公共性”的界定一直處于變化之中。筆者認為,李友梅等學者從四個方面概括出的“公共性”特點較為全面分析了“公共性”內涵:即從目的和價值取向來看,“公共性”指的是在特定空間內的人們的共同利益和價值;從參與者角度看,“公共性”指涉的是人們能夠突破私人領域的狹隘范圍,就共同關注的問題開展討論和行動,并實現自己從私人向公眾角色的轉化;從參與程序角度看,“公共性”指涉程序的公開、開放和公平,能夠使公眾在對話中達成共識;從精神角度看,“公共性”指涉個體基于理性與符合理性的法律而批判性地參與公共活動。有關內容請參見:李友梅等:《當代中國社會建設的公共性困境及其超越》,載《中國社會科學》2012年第4期。。公共性的培育既依賴于社會制度在“公”與“私”之間的合理安排,也依賴于個人對公共價值的內化及公共參與。從斯科特和印度底層學派的研究來看,第三世界底層群體基本維持在內聚、有限、具體的利益表達,而非對國家制度、社會原則以及抽象價值的否定,即底層群體對于國家的理解、社會的認知似乎并沒有較明確的標準,而是在利益的變動中融合外界文化要素,朝著有利于自己的方向想象[24]。顯然,基于這一價值而產生的抗爭政治,既沒有突破以“己”為核心的“私”觀念,也無法完成對公共價值的凝聚,被“自我限定”在有限的范疇內。

由于兩種抗爭史是在特定歷史背景下書寫的,因此兩種“政治性”取向又存在較大的差異,運用了不同方式的解釋路徑。在斯科特看來,“如果忽略了農民反抗的自利性質,那么就會忽略農民政治。”[4](p358)“弱者的武器”描繪出農民通過協調的物質斗爭而對統治階級施加影響而發生的政治,其重要特點在于運用“國家—社會”“統治階級—從屬階級”等二元對立的分析框架定義抗爭的政治性。也就是說,由于底層抗爭是零散的、分散的、匿名的微觀行動,其是否具有政治性需要對抗爭行動外部的環境和條件加以考量,帶有明顯的結構主義分析色調。相比而言,印度底層學派提出的“政治社會”,其本身就具有“謀取權利資格”“組織性”“與政治治理機構發生交涉”等可以被視作“政治性”的特質。無論其是否對國家抑或是統治階級造成影響,“政治社會”都可以被視作一種有別于公民社會的政治空間,甚至查特吉將其稱為“大部分世界的大眾政治”圖景。

值得反思的是,兩種抗爭史的“政治性”分析存在固有局限。具體而言,斯科特站在個人主義的立場上,摒棄了馬克思主義的階級分析法,著眼于小農行動的分散性及其隱蔽抗爭。與此同時,斯科特又認為小農有著獨立于統治階級的思想意識,并可以通過規范性亞文化和非正式網絡聯結成威脅國家計劃的“集體行動”,其實質又陷入到了階級斗爭分析框架中。而作為印度底層學派試圖突破啟蒙現代性束縛的“政治社會”理論亦存在一對基本矛盾:一方面,“政治社會”被印度底層學派視作政治發展不成熟、“公民社會”發展滯后的第三世界國家追求民主的一種大眾實踐形式;另一方面,查特吉通過對比印度和巴基斯坦的國情,發現“政治社會”又必須在資本主義民主政治(公民社會)發展到一定階段后才能有效運作。如此,印度底層學派或多或少地夸大了“政治社會”的現實功能。

與此同時,兩種抗爭史及其“政治性”的理解對于國內底層研究也產生了重要影響,但多數研究屬于簡單借用。既存在拆解宏大敘事,賦予農民日常抵抗的政治意涵,也不乏從“政治社會”的視角討論農民抗爭及對政治變革的影響,抑或是將“政治社會”作為探究中國基層群體性事件的分析框架,并據此提出了“作為武器的弱者身份”“以身抗爭”“有限國家”等一系列解釋向度。然而,斯科特與印度底層學派的研究基本上是在西方資本主義制度及社會運動發展到一定階段后所做的理論反思。斯科特最初受馬克思主義影響,探究工人階級運動,但是戰后工人階級、知識分子、學生等運動已不占社會運動主流,隨即在20世紀70年代進入田野后找到了“反資本主義”的小農,以此作為探究戰后底層自主性的主要研究對象。印度底層學派是在議會制民主遭受危機、工人農民運動低迷、民眾消極情緒增長的背景下,探尋書寫底層自己聲音的可能性,但是在20世紀90年代以后由于研究日益分化,面臨發展動力不足的危機。在這個意義上而言,中國的政治結構和社會環境不僅與西方資本主義國家大相徑庭,而且與同為第三世界的南亞和東南亞國家也存在著較大差異。雖然在一定程度和范圍內上,一部分研究能夠被中國學者引用,但是由于中國經濟社會環境的特殊性,理論解釋的廣度和深度都十分有限。而且,中國當下無論是城市還是農村的基層問題主要是由改革開放以來社會結構和利益格局深度變遷引起的,這與斯科特尋找“激進的反抗行動者”以及印度底層學派試圖重塑印度民族歷史存在本質上的差異[25]。因此,中國學術界不僅需要以批判和反思的態度對兩種抗爭史及其“政治性”分析框架加以檢視,更需要在中國的本土實踐基礎上建構研究理路和學術資源,并逐步推動中國理論的生產和拓展。總之,底層抗爭作為特定歷史條件下所形成的一種正式制度之外的利益表達方式,深受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等因素的影響,抗爭政治在流變和復雜的社會語境中不斷地重塑其意義。因此,對于底層抗爭“政治性”的分析和解讀,需要回歸到具體的社會結構和底層的日常生活世界中,深入理解底層的生活譜系及其行動過程,才能夠更好地續寫抗爭政治研究的新篇章。

主站蜘蛛池模板: 一本一本大道香蕉久在线播放| 欧美在线视频a| 国产香蕉一区二区在线网站| 天天干天天色综合网| 国产午夜福利亚洲第一| 国产精品福利在线观看无码卡| 国产91特黄特色A级毛片| 在线看国产精品| 亚洲第一极品精品无码| 成人福利免费在线观看| 久久77777| 国产成人凹凸视频在线| 欧洲欧美人成免费全部视频| 精品国产www| 麻豆精选在线| 91欧美在线| 久久大香香蕉国产免费网站| 久久精品午夜视频| 色哟哟国产精品| 波多野结衣一二三| 激情综合激情| 亚洲色图欧美一区| 亚洲日韩精品综合在线一区二区| 国产福利小视频在线播放观看| 在线欧美日韩国产| 一级毛片在线播放免费| 国产美女一级毛片| 欧美综合一区二区三区| 精品精品国产高清A毛片| 91在线视频福利| 九色视频在线免费观看| 国产精品刺激对白在线| 日韩在线播放欧美字幕| 久久综合色88| 日韩在线播放欧美字幕| 欧美色丁香| 亚洲精品无码抽插日韩| 精品视频在线观看你懂的一区| 国产真实乱子伦视频播放| 蜜臀AVWWW国产天堂| 色网站在线免费观看| 久久6免费视频| 色综合热无码热国产| 一级毛片a女人刺激视频免费| 亚洲综合色区在线播放2019| 91无码人妻精品一区| 免费无码网站| 国产女人喷水视频| 亚洲青涩在线| 国产香蕉97碰碰视频VA碰碰看| 高清无码手机在线观看| 色婷婷综合激情视频免费看| 午夜久久影院| 青青草原国产一区二区| 99精品免费在线| 国产香蕉在线视频| 香蕉视频在线观看www| 亚洲综合一区国产精品| 四虎在线观看视频高清无码| 人妻精品久久久无码区色视| 中国一级特黄视频| 91精品国产情侣高潮露脸| 欧美综合激情| 国产美女久久久久不卡| 深夜福利视频一区二区| 国产一区亚洲一区| 爆操波多野结衣| 国产偷国产偷在线高清| 国产微拍精品| 日韩资源站| 亚洲欧洲自拍拍偷午夜色| 久久人人97超碰人人澡爱香蕉|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婷婷五月| 国产色婷婷视频在线观看| 欧美色亚洲| 国产麻豆福利av在线播放| 精品99在线观看| 国内熟女少妇一线天| 九九这里只有精品视频| 亚洲区欧美区| 五月激情婷婷综合| 丰满人妻中出白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