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智能機器人致人損害民事責任的困境及其破解

2020-12-20 12:43:15朱靜潔
理論月刊 2020年1期
關鍵詞:主體智能

□ 朱靜潔

(1.云南財經大學 法學院,云南昆明 650221;2.西南政法大學 經濟法學院,重慶 401120;3.貴州省社會科學院 法律研究所,貴州貴陽 550002;)

一、問題的提出

人工智能是當前全球的熱點話題,亦是我國國家戰略布局的重要組成部分①2016年5月18日,國家發展改革委、科技部、工業和信息化部、中央網信辦印發《“互聯網+”人工智能三年行動實施方案(發改高技[2016]1078號)》,提出我國將著力突破若干人工智能關鍵核心技術,增強智能硬件供給能力,促進人工智能在國民經濟社會重點領域的推廣。2017年7月20日,國務院印發《關于新一代人工智能發展規劃的通知(國發〔2017〕35號)》,明確提出把人工智能發展放在國家戰略層面系統布局,牢牢把握戰略主動。2017年12月31日,工業和信息化部印發《促進新一代人工智能產業發展三年行動計劃(2018—2020年)(工信部科[2017]315號)》,以加快人工智能產業發展,推動人工智能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智能機器人是典型的人工智能實體之一,其主要通過傳感器、數據等與外界進行交流,是具備“深度學習”及自主決策能力、能夠隨著環境變化自我調節、進化的有形實體。隨著人工智能技術的迅速發展,智能機器人的運用范圍已遍及醫療、交通、制造、軍事、教育等領域,“AlphaGo”、自動駕駛汽車、智能醫療機器人等智能機器人的出現顛覆了人類對于機器人的傳統認知。

然而,智能機器人在為人類提供便利的同時,其致人損害事故也時有發生。2007年美國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就曾收到指控醫療外科手術機器人導致病人遭受燒傷、切割傷與感染的投訴,數量多達200余次,其中包括89例致人死亡的事故[1](p132);2015年德國曾發生工人被工業機器人傷害致死的事故①新浪財經.德國大眾工廠發生機器人殺人事故:一名工人身亡.(2015-7-2),[2019-5-1].http://finance.sina.com.cn/chanjing/gsnews/20150702/175722574804.shtml.;2018年3月20日在美國發生優步無人駕駛汽車撞人致死的交通事故,這是首例無人駕駛汽車致人死亡事故②新浪科技.優步自動駕駛事故首例無人駕駛車撞人致死案.(2018-3-20),[2019-5-1].http://www.techweb.com.cn/digitallife/2018-03-20/2647095.shtml.。隨著智能機器人各項技術的日益成熟,其運用必然更加廣泛,類似的智能機器人侵害人類人身、財產的事例還會增多,因此必須正視并解決智能機器人致人損害民事責任的相關問題。智能機器人因其具備深度學習及自主決策能力而與傳統機器人有顯著區別,智能機器人致人損害行為較傳統侵權行為有一定的特殊性,所以在現行民事責任制度的框架下難以有效解決智能機器人致人損害的問題。本文嘗試結合智能機器人致人損害行為的特殊性,深入分析傳統民事責任制度適用于智能機器人致人損害時面臨的三大困境,進而有針對性地提出破解對策,以期為我國智能機器人的發展及相關法律規定的修改提供初步建議。

二、智能機器人致人損害的特殊性

智能機器人具備能夠與外界發生交互的物理載體,其不僅可以通過算法、代碼、信息傳感技術處理并分析海量數據、信息,還能在此基礎上作出獨立自主的決策,并通過“深度學習”不斷更新、完善自身知識體系與數據庫,從而持續調整自身系統以適應環境變化[2](p104)。可見,將智能機器人等同于純粹供人類使用的工具并不恰當,而智能機器人的擬人性、復雜性、不可預見性則導致智能機器人致人損害較傳統侵權行為具備一定的特殊性,具體表現為侵權關系主體的復雜性、侵害客體的多樣性、損害結果的潛伏性。

(一)侵權關系主體的復雜性

智能機器人致人損害行為的侵權關系主體較為復雜,該類致人損害事件往往具有復雜多變的發生機制。智能機器人在被研發、制造、使用或自行運轉的每個階段都可能存在導致損害事件發生的因素,同時牽涉多個侵權關系主體。在智能機器人的研發、制造階段,研發人及生產者為智能機器人提供了初始的認知、價值及控制體系,即使是在出廠后進行的深度學習過程中,其學習方式、內容及運用都由研發者擬定的算法決定。因此,當研發者和生產者因過錯導致智能機器人存在缺陷進而造成他人損害時,研發者及生產者將成為民事責任主體之一。在人類合理使用而智能機器人正常運轉的情況下,智能機器人因偶發性自主決定而致人損害時,研發者和生產者是否仍應當成為侵權行為主體?智能機器人又能否成為獨立的民事責任主體?在人類未合理使用智能機器人而遭受損害時,使用者是否應當承擔相應的過錯責任?上述問題都需要進一步商榷,可見智能機器人致人損害牽涉的侵權關系主體較為復雜,其確定并不像傳統侵權行為關系主體那樣簡單明了。

(二)侵害客體的多樣性

智能機器人致人損害的侵害客體較傳統侵權行為更為多樣,其不僅可能對受害人的人身、財產造成損害,還可能通過大數據及互聯網對受害人的個人信息、數據造成損害。智能機器人通過不斷收集海量的信息、數據進行“深度學習”,同時針對系統指令完成特定的目標。以無人駕駛汽車為例,用戶要享受其減輕駕駛難度、提高交通安全指數的便利,就需要提供基本的身份信息、支付信息、目的地信息、個人實時位置信息等數據,同時用戶乘坐無人駕駛汽車期間的行程路線、通話記錄、出行習慣等信息也將被持續收集、整理、分析。上述數據信息包括用戶的個人信息及其他使用數據,兼具人格屬性及財產屬性,無人駕駛汽車整合的這些電子數據信息將形成每個用戶獨一無二的電子人格[3](p119),一旦數據被篡改、泄露、非法利用將嚴重危害用戶隱私權、財產權、生命健康權等民事權利。智能機器人發生故障或偶發性自主決策而致人損害,既可能造成交通事故損害用戶的人身、財產安全,也可能泄露或篡改用戶的數據信息,損害用戶的個人信息權利。

(三)損害后果的潛伏性

人工智能技術更新快、難度大,智能機器人的設計、制造、運行呈現高度技術化的特點,智能機器人的“深度學習”及自主決策能力雖由人類賦予,但研發者卻尚不能完全解釋其運行機制,對于普通人而言智能機器人的技術路徑及運行機制則更是難以把握。在某些情境下智能機器人致人損害的后果并不一定即時顯現或被人察覺,具有一定的潛伏性。其內在運行技術的復雜性及自主決策的獨立性導致制造者、生產者、使用者或與其發生交互的其他主體難以完全預見其行為,更無法及時發現智能機器人致人損害的后果。以智能家居機器人為例,其具備收集、分析用戶使用數據并完善運行方案的功能,智能家居機器人的性質決定了其能夠輕易地獲取用戶日常生活的習慣、隱私等信息。然而,普通用戶并不能完全把握智能家居機器人收集數據的具體范圍、數據分析的模式、數據的使用路徑等,無形中用戶不愿被采集的隱私數據也會被智能家居機器人收集并運用,同時智能家居機器人也可能在未經用戶允許的情況下通過互聯網將用戶數據接入企業平臺,用于推廣目標鎖定或直接分享進而損害用戶合法利益。而上述智能機器人致人損害行為后果的潛伏性導致受害者對于損害結果的察覺往往具有滯后性,當用戶發現時損害結果已經擴大并可能在一定時間內產生持續性的后果,這也是智能機器人致人損害區別于普通侵權行為的特殊之處。

三、傳統民事責任制度適用于智能機器人致人損害的困境

智能機器人致人損害的特殊性導致相關民事責任的認定及承擔不同于傳統侵權行為,直接適用我國現行《侵權責任法》《產品質量法》等相關規定將面臨諸多困境,其中智能機器人致人損害的民事責任主體確認、因果關系認定、民事責任承擔方式三大問題最為突出。

(一)智能機器人致人損害的民事責任主體不明

確認智能機器人致人損害的民事責任主體,首先要明確引發智能機器人致人損害的原因,究其原因至少有以下三種可能:其一,研發者、生產者在研發制造智能機器人時存在過失,導致智能機器人因存在設計缺陷、制造缺陷或警示缺陷[4](p2)而致人損害;其二,智能機器人致人損害是由占有者、使用者的不合理使用造成的;其三,在研發者、生產者不存在過失,占有者、使用者合理使用的情形下,智能機器人因自主決策行為而致人損害。上述三種情形既可以單獨造成智能機器人致人損害,也可能同時成為智能機器人致人損害的誘因。在第一種情形下,研發者、生產者可依據《產品質量法》對智能機器人因缺陷致人損害承擔相應的賠償責任,而在第二種情形下占有者、使用者可依據《侵權責任法》承擔不當使用的侵權責任,這兩種情形中的民事責任主體尚能依據現行民事責任制度得以確定。然而,第三種情形下智能機器人民事責任主體的確定則存在許多值得商榷的地方。

在研發者、制造者沒有過失,占有者、使用者合理使用情形下,直接適用傳統民事責任制度確認智能機器人致人損害民事責任主體的難度較大。首先,參照第一種情形適用《產品質量法》,直接將研發者、生產者作為智能機器人致人損害的民事責任主體并不可行。原因在于研發者、生產者在智能機器人的設計、制造過程中并沒有過失,其在設計、制造智能機器人時已經根據人工智能發展的實際情況履行了預見義務。在研發者、生產者無過失的情況下仍然將其作為智能機器人致人損害民事責任主體,表面上看似乎能夠通過嚴格責任震懾研發者及生產者,但無條件要求研發人、生產者承擔卻將導致其承擔過重的研發風險及成本,直接影響智能機器人技術的創新發展。

其次,將智能機器人作為占有人、使用人的財產,要求占有人、使用人就智能機器人自主決策致人損害行為承擔全部民事責任的做法亦不具備合理性。占有人、使用人在運行智能機器人對于其行為的預見性有限,由于智能機器人的設計、制造技術先進且更新迅速,其進行“深度學習”及自主決策主要依據算法及數據,并不是機械執行占有人的指令,要求占有人對智能機器人基于自主決策行為致人損害承擔全部民事責任并不合理。

最后,將智能機器人自身作為致人損害民事責任主體的觀點尚存爭議。智能機器人能否就其致人損害行為承擔民事責任,取決于智能機器人是否具備民事主體地位,但目前學界對于該問題尚未形成共識。有學者認為智能機器人不能擁有獨立財產,尚不足以取得獨立的民事主體地位[5](p82),另有學者則提出智能機器人不是物,其具備自主性與主動性[6](p40),我國民事法律制度應當賦予其法律人格[7](p14)。同時,還有學者指出當智能機器人已經遵循預設程序精準運行但仍導致損害發生,其致人損害的民事責任不能歸屬于設計、制造、流通的某個或某幾個主體時,智能機器人應當就此承擔民事責任[8](p39)。可見,在無法將研發者、生產者、占有者或使用者作為智能機器人致人損害民事責任主體的情況下,智能機器人是否能夠獲得獨立的民事主體地位并成為致人損害的民事責任主體尚不明確,傳統民事責任制度難以充分、有效地適用于智能機器人致人損害行為。而民事責任主體不明將直接導致該類行為的受害人無法提起民事訴訟并獲得相應賠償,進而使智能機器人致人損害行為成為法律規制的盲區,不利于人工智能技術的持續發展及人類生命財產的有效保護。

(二)智能機器人致人損害的因果關系認定及證明困難

傳統民事責任制度一般通過必然因果關系確定損害行為與結果之間的關系,但智能機器人致人損害行為與結果卻難以適用必然因果關系進行認定。一方面,智能機器人致人損害行為的發生機制復雜,他人干擾、自身缺陷、使用不當、未知原因等均能單獨或共同造成致人損害的后果,而多個原因同時作用時各誘發因素在不同情況下對損害結果發生的影響程度又會有顯著差異。一果多因、多因多果的廣泛存在導致智能機器人致人損害行為和結果間的因果關系復雜化,顯著提升了智能機器人致人損害因果關系的認定難度。另一方面,智能機器人運行的不透明性及不可預見性,進一步導致加劇了智能機器人致人損害行為因果關系的認定難度。如前所述,智能機器人設計、制造的技術難度高且更新迅速,智能機器人“深度學習”及自主決策行為的原理、技術路徑、運行風險等問題中尚存在專業技術人員通過現有技術無法解釋的盲區。智能機器人行為及決策的不透明性及不可預見性,將直接導致人類無法查明智能機器人致人損害的真正原因,即使獲得智能機器人的算法及運行數據當事人也將面臨嚴峻的技術障礙及訴訟成本[9](p172)。

此外,智能機器人致人損害因果關系的證明難度較大,當事人難以采集并固定到有效的證據。在現行民事法律制度下,證明智能機器人致人損害因果關系至少需要提供智能機器人存在機械故障、算法漏洞等問題的證據,而這些證據皆需要原告提供。但是,智能機器人致人損害訴訟中受害人與智能機器人研發者、生產者的技術能力及經濟實力的懸殊,決定了雙方存在嚴重的信息不對等,這將把受害人置于相當被動的處境。對于非該技術領域專業人員的當事人而言,采集并固定智能機器人存在機械故障、算法漏洞等有效證據的難度極大且需要投入巨額成本,而在未知因素導致損害結果發生的情形下,當事人則基本沒有證明的可能。同時,智能機器人致人損害結果的潛伏性導致受害人發覺被侵害的時間具有滯后性,證據在損害結果發生到受害人發覺期間可能會被刪除、覆蓋、篡改等,直接影響相關證據的真實性及解釋力。

(三)智能機器人致人損害民事責任的承擔方式局限

從傳統民事責任的構造角度,可依據功能將我國的民事責任分為防御性責任、返還性責任和損害賠償責任三種類型,其中防御性責任主要包括停止侵害、消除危險、排除妨害等,返還性責任則包括返還原物及返還權益的價值形態,而損害賠償責任則包括恢復原狀及價值賠償兩種形式[10](p95)。然而,在現行民事責任制度框架下確認的智能機器人致人損害民事責任承擔方式卻不夠科學、合理,其根本原因在于現行民事責任承擔方式適用于該類行為時具有局限性。其一,智能機器人通過收集、泄露、不當利用等方式侵害用戶數據信息所造成的損害后果往往具有不可逆性,無法通過“恢復原狀”對受害人進行救濟[11](p67)。用戶的個人信息及其他涉及隱私、個人習慣等的敏感或非敏感數據信息一旦被泄露或公開就無法恢復原狀,同時信息數據在互聯網中的傳播范圍、速度也難以控制,很難徹底消除損害后果。其二,在智能機器人作為獨立民事責任主體,獨立承擔致人損害民事責任的情況下,傳統的民事責任承擔形式也將面臨挑戰。以“賠禮道歉”為例,“賠禮道歉”這一傳統民事責任承擔方式建立在人類具有羞恥感的基礎之上,這種羞恥感是人類通過后天習得并具有濃厚社會性的獨特情感[12](p100)。要求侵權人承擔“賠禮道歉”的民事責任,一方面是為了滿足受害人的心理需求,另一方面則能夠通過“羞辱性制裁”公開懲戒侵權人,震懾其他社會成員。然而,智能機器人沒有生命體且不具備羞恥感,“賠禮道歉”無法讓智能機器人產生羞恥心,亦不能對其他智能機器人產生震懾效果,更無法使受害人得到心理上的補償。由此可見,傳統民事責任承擔方式適用于智能機器人致人損害時具有一定的局限性,需要補充專屬于智能機器人的新型民事責任承擔方式,從而達到有效懲戒責任主體、預防智能機器人致人損害再次發生、合理救濟受害人的目的。

四、智能機器人致人損害民事責任困境的破解

隨著人工智能技術的發展,智能機器人致人損害行為將更為復雜,損害后果則可能更為嚴重,傳統民事責任制度適用于智能機器人致人損害的困境將更加凸顯。順應當前時代發展趨勢,充分考慮智能機器人的特殊性,尋求智能機器人致人損害民事責任困境的破解之道已是大勢所趨。具體而言,可從明確智能機器人民事責任主體地位、科學認定智能機器人致人損害因果關系及增設特殊民事責任承擔方式三個方面,逐一破解智能機器人致人損害的民事責任困境。

(一)明確智能機器人的民事主體地位

我國法律應當基于“理性”賦予智能機器人民事主體地位。“理性”是民事法律地位的確認依據,其作為民事主體與客體的本質區別得到了民事法律制度發展史的印證。智能機器人具備與人類相當甚至超越人類的“理性”,其所具備的“理性”來源于人類,是人類認知理性與行為理性的延伸。一方面智能機器人本身就承載著研發者的知識、規則、邏輯與倫理等,而智能機器人的運算邏輯則是知識、信息與規則的高度統一[13](p22),其擴展認知的“深度學習”能力決定了智能機器人不僅僅是承載人類思維的工具,更是能夠產生自我意識并具備相當認知彈性的個體[14](p1334)。另一方面智能機器人具備在最大限度實現某一特定目標時確定從事或不從事某些行為的理性,其能夠以與人類相當甚至超越人類的認知能力準確預測、權衡其實現某行動將產生的后果,并在人類倫理道德、法律等行為守則的束縛下選擇最優的實施方案。智能機器人對行為的精準控制依賴于人類社會的規則及其通過互聯網、大數據對各個實施方案數字化的利弊分析[15](p139)。簡言之,智能機器人不是物,其因具備與人類相當甚至超越人類的認知理性及行為理性而應享有民事主體地位、具備民事行為能力,進而具有民事責任能力①學界通常認為,凡依法具有民事行為能力者,均具有民事責任能力(參見梁慧星.民法總論[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7,p68)。。需要強調的是,法律應當賦予智能機器人民事主體地位,但這種民事主體地位并不是完全、不受限制、與人類平等的民事主體地位,而是限制性的民事主體地位[16](p44)。為了保護人類、維護人類利益,自然人與智能機器人之間不應存在法律意義上的平等,限制性民事主體地位意味著優先保障自然人利益應是處理自然人與智能機器人利益沖突的首要原則。

智能機器人致人損害民事責任的具體承擔可參照自然人致人損害的民事責任承擔,依據智能機器人的智能化程度和理性指數劃分不同民事行為能力智能機器人致人損害的民事責任。現行民事責任制度下自然人致人損害民事責任的承擔主要以民事行為能力為標準進行劃分,立法者采取年齡與辨認、控制能力(精神健康狀況)相結合的標準,將自然人依據其理性程度劃分為不同的民事行為能力等級[17](p8),進而分別劃分無民事行為能力人、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及完全民事行為能力人致人損害的民事責任。智能機器人致人損害民事責任的具體承擔可以參照自然人,以智能機器人的理性程度為基本尺度,采取智能化程度和理性指數相結合的標準。與自然人以客觀年齡作為民事行為能力分層標準類似,我國可將智能機器人分為低級智能機器人、中級智能機器人及高級智能化機器人。同時,將智能機器人的理性指數從低到高分為一級、二級、三級,結合智能化程度將智能機器人劃分為無民事行為能力機器人、限制民事行為能力機器人及完全民事行為能力機器人。

無民事行為能力機器人能夠進行獨立判斷并作出自主決策,但由于其不具備辨認、控制自身行為的能力,其行為應當視為實現研發者或占有者意志的行為。無民事行為能力機器人為實現研發者或占有者意志而致人損害的,應由研發者或法定代理人(即智能機器人的所有權人或占有人)承擔民事責任。限制民事行為能力機器人致人損害民事責任的具體承擔應考慮其法定代理人是否盡到監督、預防義務,限制民事行為能力機器人與法定代理人類似于監護人與被監護人。法定代理人未盡到監督、預防義務的,由法定代理人承擔民事責任;法定代理人盡到監督、預防義務的,由限制民事行為能力機器人以個人財產承擔民事責任,個人財產不足以支付賠償費用時由法定代理人承擔替代責任[18](p53)。完全民事行為能力機器人致人損害的,以其所擁有的財產承擔民事責任。完全民事行為能力機器人對自身行為暫時無法辨認或控制而造成他人損害的(例如:他人通過病毒控制智能機器人),如果其存在過錯則應當承擔民事責任,若無過錯則根據智能機器人的經濟承擔能力對受害人進行適當補償。

(二)科學認定智能機器人致人損害的因果關系

智能機器人致人損害的因果關系與環境侵權案件具有較高的相似性,損害行為與損害后果間關系復雜,一果多因、多因多果的情況常見,難以適用必然因果關系理論。同時,原告與被告技術、經濟實力懸殊,大多數證明因果關系的事實存在于被告方的內部控制范圍內[19](p98),部分事實與結果間的因果關系具有科學上的不確定性。因此,可以參照環境法領域學者的觀點,將適用相當因果關系理論作為智能機器人致人損害因果關系認定的最佳選擇,并輔以部分因果關系理論進行修正[20](p173)。相當因果關系的成立要求相關事實是損害發生的必要條件,并且顯著增加損害發生的客觀可能性。部分因果關系則是指相關事實是損害結果發生的“非充分且非必要條件”[21](p254),僅是損害發生的部分原因,目前學界提出的概然因果關系、表面因果關系、疫學因果關系等概念皆與“部分因果關系”在一定意義上存在交叉。部分因果關系理論與相當因果關系理論在智能機器人致人損害因果關系認定中的定位各有不同,部分因果關系理論是從單純認知的角度通過理論或邏輯劃分因果關系的類別,而相當因果關系則是從法律歸責角度通過實證分析智能機器人致人損害案件中因果關系認定的方式,二者相互配合、補充方能科學認定智能機器人致人損害的因果關系。在因果關系的證明方法上,由于智能機器人致人損害的因果關系一般很難通過演繹的方式直接加以證明,且常需要對依據現有科學技術尚不能準確認識的事物作出判斷,因此事實推定應成為因果關系證明的主要方法。

智能機器人致人損害因果關系證明責任的分配決定著當事人舉證的內在動力,因果關系證明機制應當鼓勵當事人通過證明活動查明事實,盡可能保證各方當事人舉證責任的合理分配。首先,原告應對被告智能機器人行為與損害之間的因果關系進行初步舉證,并將其主張具體化以明確證明對象或范圍。此處,原告僅需提供簡化證明,既可以不確切說明證明對象或只是將猜測成立的證據作為主張的支撐,也可以提出較為模糊的整體主張,從而迫使被告方提出更接近案情事實的證據。其次,在原告本證的基礎上,被告應提出反證或間接反證。因為智能機器人致人損害案件中雙方當事人技術、經濟等方面實力的懸殊將使被告方占有相當的證據優勢,所以在原告明確了基本證明方向后具體的證明責任將轉由被告承擔。被告若提出反證則只需證明相關事實真偽不明,而如果被告提出間接反證則應對間接反證的相關事實進行完全證明。最后,在證據手段的利用上,智能機器人致人損害的雙方當事人平等,均負有事證開示義務或事案闡明義務。這意味著智能機器人致人損害的受害人也需向對方當事人開示除涉及隱私、商業秘密之外的有關案件信息。此外,智能機器人致人損害的因果關系證明可能存在“證據偏在”的情況,在舉證責任方完全沒有取得證據的“期待可能性”時,可根據公平、誠信原則要求對方當事人例外地承擔事案闡明義務。

(三)增設智能機器人致人損害的特殊民事責任承擔方式

我國民事責任制度確立自然人民事責任承擔方式時充分考慮了自然人的特點,設立了防御性責任、返還性責任和損害賠償責任。雖然,在確定智能機器人民事主體地位后,其能夠擁有獨立財產并享有部分民事權利,可以承擔絕大多數返還性責任和損害賠償責任,但是防御性責任的承擔卻仍存在壁壘,特別是以自然人特有的“羞恥感”為基礎設立的“賠禮道歉”難以適用于智能機器人。因此,有必要針對智能機器人的特點增設其專屬的民事責任承擔方式。具體而言,可以增設更改程序、刪除數據、召回銷毀、停止生產等民事責任承擔方式。更改程序,是指強制修改直接導致智能機器人致人損害的基礎程序,將其“深度學習”、自主決策的能力限制在合理的安全范圍內,從源頭上降低智能機器人再次致人損害的可能性。刪除數據,是指通過技術手段徹底刪除智能機器人實施致人損害行為所依賴的相關程序及數據。通過刪除致人損害的相關程序及數據不僅能夠使智能機器人擺脫“負面程序”或“負面數據”的影響,避免再次致人損害,還能夠消除用戶不愿意被收集、分析、利用卻被非法侵害的個人數據信息的后續影響,保障受害人對個人數據信息所享有的合法權益。后續研發者及生產者可以通過添加替代程序更新智能機器人,使其在保持其原來功能的情況下再次進入市場,也可以將其直接改裝為其他功能的智能機器人,兩種做法均可以徹底消除引起智能機器人致人損害事件的程序的影響。在智能機器人致人損害程度嚴重,影響極大的情況下,如果修改程序、刪除數據皆無法對受害人進行有效救濟或人類已無法對智能機器人的程序、數據再次形成有效控制,則可以考慮將智能機器人召回銷毀,同時不再生產該型號的智能機器人。修改程序、刪除數據、永久銷毀及停止生產可構成專屬于智能機器人的民事責任體系,新增的民事責任承擔方式具有一定的層次性,且能夠與智能機器人致人損害的侵權后果及受害人的救濟需求形成對應關系。

猜你喜歡
主體智能
論自然人破產法的適用主體
南大法學(2021年3期)2021-08-13 09:22:32
從“我”到“仲肯”——阿來小說中敘述主體的轉變
阿來研究(2021年1期)2021-07-31 07:39:04
智能制造 反思與期望
智能前沿
文苑(2018年23期)2018-12-14 01:06:06
智能前沿
文苑(2018年19期)2018-11-09 01:30:14
智能前沿
文苑(2018年17期)2018-11-09 01:29:26
智能前沿
文苑(2018年21期)2018-11-09 01:22:32
技術創新體系的5個主體
中國自行車(2018年9期)2018-10-13 06:17:10
智能制造·AI未來
商周刊(2018年18期)2018-09-21 09:14:46
懷舊風勁吹,80、90后成懷舊消費主體
金色年華(2016年13期)2016-02-28 01:43:27
主站蜘蛛池模板: 福利国产微拍广场一区视频在线| 亚洲一区二区三区麻豆| 91久久偷偷做嫩草影院| 亚洲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视频| 好吊色妇女免费视频免费| 粗大猛烈进出高潮视频无码| 中文字幕在线看| 亚洲国产欧美国产综合久久| www.亚洲一区二区三区| 91青青视频| 尤物在线观看乱码| av无码久久精品| 国产成人超碰无码| 久久精品视频亚洲| 亚洲日韩精品综合在线一区二区| 91破解版在线亚洲| 国产第八页| 夜夜高潮夜夜爽国产伦精品| 91久久青青草原精品国产| 国产综合精品日本亚洲777| 精品一區二區久久久久久久網站| 91麻豆精品国产91久久久久| 国产区福利小视频在线观看尤物| 亚洲成在线观看| 理论片一区| 欧美黄色网站在线看| 青青操视频免费观看| 免费国产小视频在线观看| 亚洲男人的天堂在线观看| 欧美无专区| 日本午夜在线视频| 中文成人在线视频| 五月天丁香婷婷综合久久| 国产极品粉嫩小泬免费看| 爆操波多野结衣| 国产欧美日韩精品综合在线| 99热这里只有精品2| 国产一级做美女做受视频| 国产日本一线在线观看免费| 青青草国产精品久久久久| 国产伦精品一区二区三区视频优播 | 狼友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欧美亚洲日韩中文| 性欧美精品xxxx| 亚洲香蕉伊综合在人在线| 日韩中文精品亚洲第三区| 四虎在线观看视频高清无码| 国产主播一区二区三区| 四虎在线观看视频高清无码| 欧美伦理一区| 精品福利网| 亚洲AV无码乱码在线观看裸奔| 亚洲女同欧美在线| 国产偷倩视频| 无码专区在线观看| 亚洲最大福利视频网| 国产精品私拍在线爆乳| 99久久亚洲精品影院| 一级片一区| 国产精品福利一区二区久久| 国产91无码福利在线| 国产美女叼嘿视频免费看| 国产精品.com| 国产色网站| 亚洲一区二区视频在线观看| 丰满少妇αⅴ无码区| 综合社区亚洲熟妇p| 一本大道在线一本久道| 日韩欧美中文| 在线观看视频99| 欧洲精品视频在线观看| 亚洲日本一本dvd高清| 亚洲区欧美区| 色婷婷狠狠干| 伊人91视频| 92精品国产自产在线观看| 手机看片1024久久精品你懂的| 特级欧美视频aaaaaa| 在线观看国产网址你懂的| 亚洲成在线观看| a在线观看免费| 国产精品任我爽爆在线播放608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