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彬 李萬里 薛海霞 王梅花
(1磁縣職業技術教育中心 河北 磁縣 056500;2磁縣來村中學 河北 磁縣 056500;3磁縣農業農村局 河北 磁縣 056500)
國家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和推進,促進了磁縣鄉村發展,在新形勢下,磁縣如何抓住機遇乘勢而上,大力發展鄉村特色文化產業,深入挖掘、繼承、保護、利用鄉土文化遺產,促進磁縣鄉村振興顯得十分重要。下面就磁縣典型的海洋地質文化和獨特的“下七垣文化”的保護和開發、利用談幾點看法。
磁縣地處太行山東麓,地勢西高東低,呈階梯狀分布。西部屬太行山山脈,海拔在300~1000米之間,山巒疊嶂,坡勢陡峻,溝谷狹窄,巖石裸露,海拔在800米以上的山峰就有27座;中部為丘陵區,海拔在100~300米之間,溝壑縱橫,丘谷連綿,構成丘、崗、沖、坪的復雜組合地貌;東部為山麓平原,由漳河、滏陽河、牤牛河洪峰沖積而成,地形自南向北傾斜,海拔在57~100米之間。
磁縣都黨鄉同義村是有名的傳統古村落,有“石頭村”之稱,風景秀麗,宛若世外桃源,地質專家在村后山坡上發現存在大量多種類海洋古生物化石。經地質專家鑒定,這些古代海洋生物化石群是古生物角石化石形成于距今4.3億~4.9億多年以前的奧陶紀。這對研究磁縣地質年齡、古地理環境以及古生物進化、演變、滅絕具有重要意義。
位于磁縣時營村西南漳河北岸的下七垣,曾經是考古專家十分感興趣的地方,經考古專家考察發現,磁縣漳河沿岸的下七垣有古代人類活動遺跡,“下七垣文化”遺址文化內涵極為豐富,除一部分戰國墓外,都是先商遺存。據文物考古專家調查,自觀臺以下,沿河一帶界段營、下潘汪有仰韶、龍山、商代及西周文化遺址多處。在諸多文化遺跡中,以下七垣文化影響最大。
3.1 統籌規劃做好頂層設計。縣委政府根據 《國家鄉村振興戰略規劃(2018~2022年)》和 《國務院關于促進鄉村產業振興的指導意見》(國發[2019]12號),組織相關部門制定宏觀開發和保護磁縣地質文化和獨特的“下七垣文化”的相關政策,建立智庫和專家團隊,搞好頂層設計,強化指導服務,深化“放管服”改革,發揮各類服務機構作用,為各類經營主體提供高效便捷的服務。
3.2 加大宣傳力度,大力發展鄉村特色文化旅游產業。為了大力發展鄉村特色文化旅游產業,磁縣建立了“下七垣文化”博物館和都黨同義村海洋地質博物館。通過電視、報紙、書籍、微信等平臺大力宣傳和推介海洋地質文化和下七垣文化,豐富本縣鄉村休閑旅游內容。
因地制宜,依托種養,以磁縣漳河濕地公園建設為紐帶,把南北朝墓群、講武城、臨漳鄴城三臺遺址、下七垣文化遺址、岳成水庫景區、漳河三峽、都黨同義村海洋地質公園、同義村鳳凰寺、同義石頭村、同義白龍廟紅色革命遺址、羊城山、爐峰山景區、天寶寨景區、躍峰渠險峰渡槽景區、峰峰響堂山景區等人文自然景觀連點成線,打造綠水青山、田園風光、鄉土文化特色文化旅游產業。這樣更好地彰顯磁縣地域特色,承載磁縣鄉村價值,體現磁縣鄉土氣息。
3.3 建立人才培養機制,培養大批專業技術人才,為“下七垣文化”和都黨同義村海洋地質文化保護、開發、利用提供人才保障。通過編寫鄉土教材,普及磁州文化,傳承磁州文明,讓學生從小了解磁縣海洋地質文化和下七垣文化,熱愛磁縣、熱愛家鄉。加強磁縣職教中心在人才培養中的作用,培養一批懂經營、會管理、留得住、用得著的人才,與高校聯合培養一批高素質專業技術人才。制定相關政策吸引有志于磁縣鄉村經濟建設的大學生、留學生、外出返鄉創業者和各類專業技術人才,投入到“下七垣文化”和磁縣海洋地質文化的普及、開發、利用的事業中來,振興磁縣鄉村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