喻小倩
(重慶工商大學融智學院 重慶 401320)
在土地流轉過程中,農民是主體。土地是否進行流轉以及如何流轉應該是農民的自主選擇。農民土地流轉意愿是經濟、社會、自然環境及自身狀況的綜合指數,是在當前政治制度下做出的理性選擇。充分了解和分析農民對土地的流轉意愿,可以進一步完善中國的土地制度和健全社會保障體系,也有利于促進土地的有效分配。
1.1 農村土地流轉的法律法規以及政府的監督管理。從保護農民合法權益的角度出發,頒布土地流轉的法律法規,對政府部門進行監督管理,是保證土地流轉最基本、最有效的措施。科學合理的法律法規和嚴格的監督管理,可以大大促進農村土地的可持續循環發展。但是,從目前來看,中國的土地流轉相關法律法規還不完善,現有的政策在實施過程中也缺乏有效的監督管理,這在很大程度上阻礙了鄉村土地的流轉,不利于鄉村社會的和諧穩定和經濟的持續發展。
1.2 農民的收入狀況。在農村,農民收入越低,轉讓土地的意愿就越低。據調查,人均收入低于1000 元的農民的土地流轉意愿不高,愿意流轉土地的僅占該群體的15%;人均3000 元以上的農民的土地流轉意愿達到85%。對于低收入農民來說,由于生活困難,沒有別的營生渠道,僅依靠土地滿足日常生活所需。而大多數收入相對較高的農民都愿意轉讓土地,因為他們的收入主要是非農業收入,例如農民工。如果空置土地被轉移,這將有助于增加家庭收入。
1.3 土地流轉補償標準低。由于自然條件差、基礎設施差、土地生產率低、山區農業用地價值不高、市場交易價格低,農民無法獲得理想的土地轉讓補償,甚至一些土地轉讓沒有得到報酬。土地流轉帶來的收益并不會讓農民的生活質量有所改善,這阻礙了農民的土地流轉意愿。
1.4 農民存在戀土情結。目前來看,我國農村的社會保障功能不健全,而農村土地承擔了農民的基本生活、就業和養老等社會保障的功能,這使得農民不愿放棄土地。如果農民離開這片土地,他們將失去安全感,所以無論如何也不會轉讓。
1.5 農民權益受到損害。隨著各地土地流轉的加速,發生了許多不尊重農民主體地位、違反“平等、合法、自愿、有償”轉讓政策的事件,甚至過度或強力驅使鄉村的土地流轉,導致農民利益受到損害,所以農民比較擔心,絕不敢貿然出讓土地。
1.6 土地流轉市場不成熟,流轉信息不對稱。土地流轉市場和信息機制因素,實際上是指農村關于土地流轉方面的市場發展情況以及以土地流轉為主營業務的中介結構的發育情況。一些學者認為,在土地流轉市場發展水平低下、中介機構信息不對稱的情況下,愿意流轉土地的農民無法找到滿意的承包商,同時,愿意承包土地的承包商也找不到合適的土地流轉者。極大地影響了鄉村土地資源的優化配置。由此可見,要想真正促進和發展鄉村土地流轉,必須著眼于兩個方面:一是集中力量發展第三方土地流轉中介組織,二是發展和培育鄉村土地流轉市場。
2.1 有效實施土地流轉制度。深入推進土地流轉相關法律法規政策,使農民了解土地流轉的實質和內涵,合理選擇土地的“流轉”和“非流轉”行為。依法有效運用自愿補償原則,確保農民土地承包經營權不被侵犯,充分尊重農民的流轉主體地位。確保流轉行為規范有序,并依法保護雙方的合法權益。
2.2 加強思想指導,提高農民權利意識和能力。由于文化水平有限,農民的權利意識和法律意識較弱,他們不能通過有效的渠道保護自己的權利,不能正確處理長期利益和短期利益之間的矛盾。因此,必須從思想上改變農民根深蒂固的想法,鼓勵他們進行土地流轉。流轉雙方堅持“合作、贏利、誠信”的理念,通過平等協商實現有效的土地流轉。相關部門應該深入進行法治宣傳,提高農民的法律意識,關注土地流轉的法律法規,提高農民保護自己合法權益的意識和能力。
2.3 建立和完善鄉村保障體系。為農民提供長期有保障的基本服務已成為土地流轉的基本條件。目前,必須重視缺乏土地流轉能力的群體,著力解決老年人和婦女的土地流轉,消除農民的擔憂,并將土地轉移給一批有技術、有文化的群眾或種糧大戶及企業集團,提高農業生產效率。
2.4 建立合理的土地流轉價格保護機制,保障農民的收益分配權。完善和健全農村土地流轉市場,建立信息服務平臺,及時發布土地供求、價格等信息,諸如土地交易價格和土地條件之類的交易信息,做到公開、透明。提高鄉村土地流轉定價機制的信息化水平,將有助于農業土地流轉信息流通更加順暢,在不同地域之間傳播信息,并逐步減少轉讓定價過程中的信息不對稱。另外,農業用地由于土地的自然和經濟環境不同,不同地域的農地流轉指導價格應有所變化,保障農民土地流轉的收益分配。3 結論
土地流轉受許多因素的影響,在土地流轉過程中,要積極發揮村級組織的作用,充分尊重農民對土地流轉的合理要求,完善鄉村社會保障制度,建立科學的價格機制和合理的市場機制,促進鄉村土地合理有效的流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