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明芳
(遷西縣農業農村局 河北 遷西 064300)
高稈大穗及晚熟品種留苗宜稀,矮稈及中早熟品種留苗宜密。春谷留苗應稀些,夏谷留苗應密些。在土壤肥力較高、水肥充足留苗可密些,在旱薄地、肥水不足留苗要稀些。一般要求5 ~7 葉期疏苗,提倡單株留苗,也可小撮留苗(每撮3 ~5 株)。春播一般留苗密度為每畝4 萬株,夏谷4.5 萬~5 萬株。
2.1 谷子需水規律。谷子需水量較少,谷子抗旱能力強,谷子生育期較短,耗水時間短。谷子生育過程中孕穗階段吸收水分最多,孕穗中后期干旱反應最敏感。灌漿期對干旱反應也很敏感,為谷子需水的第二臨界期。灌漿高峰期在灌漿開始后的7 ~25 d 是種子形成的關鍵時期,此時如果營養不良,一部分籽粒會中途停止發育,形成秕粒。在籽粒的完熟期,外界環境條件對籽粒影響很大,此時若遇到連陰天氣,或土壤含水量過高,以及氮肥施用過量,往往會出現籽粒倒青現象,最終形成秕粒,如果發生干旱又不能及時澆水,也會形成秕粒。2.2 谷子施肥技術
2.2.1 基肥。基肥一般以農家有機肥為主,還可以配合施用化肥。高產谷田畝施農家肥5t 為宜,中產田3t。
2.2.2 追肥。氮肥中以尿素作追肥效果最好。一般來說,氮肥一般分2 次施入效果較好。第一次于拔節始期,第二次在孕穗期,但最遲必須在抽穗前10 d 施入,在旱薄地或苗情較差的地塊,則初次要多追。
谷子常見病害有白發病、黑穗病、谷瘟病、谷銹病、紅葉病、線蟲病等。蟲害有栗灰螟、栗穗螟、玉米螟、黏蟲及地下害蟲等。造成谷子減產的主要因素是病害,尤其是發生不普遍、一旦發生危害嚴重的病害,如白發病、黑穗病、線蟲病、谷銹病、谷瘟病、紋枯病等。
3.1 谷子病害
3.1.1 谷子白發病。①癥狀。谷子染病后,從幼苗到成熟期表現出不同的癥狀。幼芽嚴重感病出土前即枯死,稱芽死。幼苗出土后,葉片上產生黃色條紋,葉背面產生灰白色霉狀物,稱為灰背;在孕穗期,病株上部葉片變黃白色,心葉不展開,直立于田間,形成槍桿或白尖;抽穗期,病株的黃白色心葉逐漸變紅褐色,葉肉組織腐爛,葉片縱裂成細絲,卷曲如發狀,稱為白發;病菌侵染穗部,使穗上全部或一部分穎片伸長,呈刺猬狀,又稱看谷老。谷子白發病適宜溫度為17 ℃~23 ℃。病菌以卵孢子在土壤、肥料和附著種子上越冬。苗期多雨時白發病較嚴重;連作田病害發生嚴重;土壤墑情差,出苗慢,播種深或土壤溫度低時,病害發生嚴重。②防治方法:谷子白發病首選方法是選用抗病品種。藥劑防治可采用35%阿普隆拌種,拌藥量為種子量的0.1%~0.2%,還可用50%萎銹靈、50%地茂松、50%多菌靈拌種,拌藥量為種子量的0.7%。發病谷田應將病株拔除,并帶到地外深埋或燒毀,并實行3 年以上輪作。
3.1.2 黑穗病。①亦稱烏霉病、黑疸、黑霉病等。受害癥狀主要表現在穗部,病穗初為灰綠色,后期變為灰色,穗直立,不下垂。病粒較大,呈卵圓形,內部充滿黑褐色粉末,外包灰膜,不易破裂。病株抽穗稍遲,株高略低。谷子穗部受病菌危害后,種子形狀變大,呈卵圓形,內部充滿黑褐色粉末,是病菌的厚垣孢子,有灰白色膜包住,膜較堅韌,收割后不破裂,病穗一般抽穗遲,穗直立,不下垂,穗長大、株高略縮短,病粒成灰白色。黑穗病主要有種子傳染,一般情況下,土壤帶菌不如種子帶菌發病重。田間土壤含水量高,溫度低的時候發病重。在春播谷中早播的發病重,遲播的發病輕,向陽坡地發病輕,背陰坡地發病重;旱地發病輕,水地發病重。②防治黑穗病首選抗病品種;用多菌靈、拌種雙、拌種靈或20%氯消散、20%萎銹靈乳劑等拌種;用生物農藥內療素、農抗769 等進行浸種或拌種;或用55 ℃溫湯浸種10 min,均可殺滅病菌。也可實行輪作倒茬。
3.1.3 谷子銹病。①谷子銹病是世界性病害,流行年份,一般減產30%以上,個別重病地塊導致植株倒伏,顆粒無收。②谷銹病病菌夏孢子隨谷草、肥料在干燥場所,或隨病殘體在田間越冬。防治方法:選用抗病品種;化學防治可用粉銹寧、甲基托布津、代森錳鋅等藥劑,在田間發病中心形成期、病葉率1% ~5%時進行第一次噴藥,隔7 ~10 d 第二次噴藥。
3.2 谷子蟲害
3.2.1 播種期害蟲主要有螻蛄、叩頭蟲、谷步甲、根蝽象等。苗期害蟲主要有磷斑葉甲、網目擬地甲、蒙谷擬地甲、蒙谷土象、黑絨金龜子、谷子負泥蟲、粟凹脛跳甲、粟灰螟、玉米螟、瑞典稈蠅、截形葉螨等。成株期害蟲主要有粘蟲、東亞飛蝗、稻包蟲、稻縱卷葉螟、粟穗螟、棉鈴蟲、粟緣蝽象、斑須蝽、雙斑長跗營葉甲等。在此重點介紹以為害谷子為主,而且目前發生較普遍的粟灰螟、粟芒蠅、粘蟲、粟穗螟、粟凹脛跳甲、蚜蟲等害蟲。
3.2.2 粟灰螟。①屬鱗翅目,螟蛾科,又名二點螟、谷子鉆心蟲等。粟灰螟在長江以北每年發生1 ~3 代。以老熟幼蟲在谷茬內越冬,少數在谷草、玉米稈內越冬。5 月初氣溫達18 ℃左右開始化蛹,5 月中下旬為化蛹盛期,成蟲羽化和產卵盛期在5 月下旬至6 月上旬,1 代幼蟲盛期在5 月底至6 月上中旬。7 月中旬為2 代卵盛期,2 代幼蟲盛期在7 月中旬至8 月上中旬,一部分以2 代幼蟲越冬,一部分發育為第3 代,以3 代幼蟲越冬。成蟲晝伏夜出,夜晚活動交尾產卵,有趨光性。卵產在谷葉背面。每雌平均產卵200粒左右。初孵幼蟲在植株爬行至莖基部,從葉鞘縫隙蛀孔鉆入莖內危害,造成谷苗心葉枯死。幼蟲從孵化到蛀入莖內經1 ~3 d 時間。幼蟲4 齡起有轉株危害習性。每頭幼蟲可危害2 ~3 株。幼蟲老熟后在莖內化蛹。2、3 代幼蟲蛀莖后形成隧道,易倒折造成枯穗。②粟灰螟發生危害的輕重取決于越冬基數、氣候條件,當5 月份降雨量超過40 mm,降雨8 次以上,便有可能大發生。7 月上中旬相對濕度在70%以上,2代發生重。③粟灰螟主要采用藥劑防治,在谷田發現500 莖谷苗有卵1 塊或千莖苗累計達5 塊卵時,應立即防治。可用菊酯類藥劑按常規用量噴霧。農業防治方法:一是4 月底前滅茬和粉碎谷草,以消滅越冬蟲源;二是因地制宜地適當調節播種期,使宜卵苗期避開螟蛾羽化產卵盛期;三是種植早播谷誘集田集中防治,減輕大面積受害;四是拔除枯心苗控制2 代螟害。
3.2.3 粟凹脛跳甲。①屬鞘翅目,葉甲科,寄主有谷子、黍、高粱、小麥等。成蟲咬食葉片成白色縱條,使葉面破裂。幼蟲蛀害幼苗,導致枯心死亡。受害嚴重的地區常常造成缺苗斷壟,甚至毀種。②粟凹脛跳甲成蟲體長2.5 ~3 mm,寬1.5 mm,橢圓形。粟凹脛跳甲在我國華北地區,每年發生2 ~3 代。以成蟲潛于土縫、雜草根際、作物根茬、枯葉及0 ~5 cm 土層中越冬。以5 ~6 月危害嚴重。喜食谷子葉面的葉肉,殘留表皮常成白色縱紋,嚴重時可使葉片縱裂或枯萎。在氣候干旱少雨的年份發生危害重。在干旱年份,淤土地受害重于旱坡地,而在雨澇年份,則旱坡地發生重于淤土地。早播春谷較遲播谷子受害重,重茬谷地重于輪作谷地。③防治粟凹脛跳甲方法可合理輪作,避免重茬,適時播種能減輕危害。在谷子出苗后4 ~5 葉期和谷子定苗期用5%高效氯氰菊酯3000倍液,2.5%溴氯氰菊酯乳油3000 倍液,每畝用藥液量75 k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