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桂鵬 趙鐵軍 溫海銀
(赤城縣農業農村局農業技術推廣站 河北 赤城 075599)
農業可持續發展的前提就是生態環境不受破壞,并且促進生產能力提高,增加經濟收入[1]。而植物保護與農業發展,二者相輔相成、缺一不可、同步進行[2]。要想實現農業的可持續發展,就必須明確兩者之間的關系,在做好保護植物的基礎上,積極有效地促進農業可持續發展。
1.1 植物保護是促進農業可持續發展的基礎。盡管近年來農業生產取得了長足發展,但農業污染問題越來越明顯,由于過度依賴化學藥劑,生態環境受到嚴重破壞,對農業健康發展產生了不利影響。如何在保護生態環境不受污染的同時,運用科學合理的保護方法,防止植物受到損害,已成為實現農業可持續發展的當務之急[3]。通過加大植物保護力度,科學合理的選擇污染更小的化學制劑,不但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綠色農業的發展,也促進了農業的可持續發展。
1.2 農業可持續發展是不斷完善植物保護的強大動力。農業可持續發展更加注重對生態環境的保護和對自然資源的合理開發利用,而不應單單強調農業的發展。為了實現農業的可持續發展,要采取必要的配套措施[4],在農業生產過程中加大科技投入,引進新的生產技術,不斷提高農業科技含量,逐漸減少對化學藥劑的使用,降低對生態環境造成的污染和破壞,從而達到植物保護和環境保護同時進行的雙重目的,并促進對自然資源的合理開發利用。因此,要想植物保護工作不斷完善,就必須保證其有強大的動力,而農業可持續發展正是動力來源,只有進一步推動農業的可持續發展,才能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共處。
2.1 加強宣傳教育力度,深化植物保護意識。必須要加強宣傳教育力度,深化全民族的植物保護意識。植物保護工作的良好開展不能單純地依靠個體或事業單位,要想高效落實農業的可持續發展理念,落實植物保護的相關內容,就必須繼續優化、改變傳統的農業生產方式,并不斷創新,運用高新技術提升農業生產質量。在數字技術飛速發展的今天,網絡時時刻刻充斥著人們的工作和生活,有關部門要通過合理利用網絡媒介,加大宣傳教育力度,逐漸擴大受眾群體,加深全社會植物保護意識,并提升全民對農業可持續發展重要性的認知。只有全民族共同行動起來,參與到植物保護工作當中去,才能實現農業經濟和生態保護協調發展。
2.2 科學合理使用化學藥劑,加快新型藥劑的研發及應用。生態環境是農業可持續發展的基礎支撐點,只有確保生態環境在農業生產發展過程中不受破壞,才能更好的實現農業的可持續發展。農業生產中所使用的化學藥劑,雖然省時省工、見效快,但由于誤用、錯用和過量使用,已經對生態環境造成了嚴重危害,對植物資源的影響和破壞尤為嚴重。因此,必須嚴格控制化學藥劑的使用,重視并加快低毒、低殘留新型藥劑的開發和應用。在使用時要了解其化學特性,結合實際,科學合理的使用,避免藥物殘留、殘害,從而提高產品質量,減少污染,確保生態環境免受破壞,為農業的可持續發展創造有利條件。
2.3 大力發展生態農業,強化農業生態化建設。生態農業是生態學與經濟學的有機結合,是運用現代科學技術和管理手段,結合傳統農業的有效經驗,去實現經濟、生態和社會效益不斷提升的現代化[5]。為了加強植物保護與農業可持續發展的關系,必須秉持以生態農業發展為核心的理念,在提高效益的同時起到保護生態環境的目的。發展過程中要增強植物保護力度,提高能源與資源的利用率,盡可能減少對能源的消耗及浪費,減少對生態環境的破壞。在促進農業可持續發展的過程中,要結合實際情況,制定當地切實可行的植物保護方案,遵循自然生態規律,科學開展農業生產活動。在農業生態化逐步良好建設和發展過程中,生態環境必將得到更好的保護,這也大大促進了農業的可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