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二云
(上蔡縣自然資源局林業技術推廣站 河南 上蔡 463800)
松落針病在我國危害范圍廣,遼寧、吉林、黑龍江、安徽、河南、江蘇、云南等省均有分布。能侵染松屬、云杉屬、冷杉屬的各種植物,但以馬尾松、黑松及華山松等最為嚴重,其中,中、幼齡林易染病,發病嚴重時,可引起提早落葉,并導致植株死亡。
該病病菌主要發生在松類針葉上,尤其在2 年生針葉上更易染病。幼樹發病重,大樹發病輕。重病植株葉片當年變黃,干枯而脫落;受害輕的樹木病葉當年不完全變黃脫落,翌年提前顯現病征,早期脫落。被害的針葉初期出現淡黃褐色近圓形的褪綠點斑,以后點斑變黃褐色至褐色,出現有油脂狀光澤的疹點,即病原菌的分生孢子器。發病后期葉片上的細橫線紋較明顯,病葉被分割成數段,其中出現黑色橢圓形有光澤的膏藥狀物。
松落針病初期癥狀因樹種不同而稍有差異。馬尾松受害時,針葉的尖端或中間最先出現很小的黃色或黃白色的斑點,逐漸發展成段斑,到秋季全葉變黃而脫落。油松受害時,葉尖先由暗綠色變為黃綠色,最后變為赤褐色,進而脫落。黑松受害時,針葉上的病斑較大,并有褐色斑紋;落下的病葉變為灰褐或灰黃色;當年早落的葉上有少數出現纖細黑色橫線,并在二橫線間生黑色小點,為病菌的分生孢子器,但大多數落葉會延至來年春季;此后產生較大的黑色長圓形突起的點粒,外表有油漆光澤;當環境潮濕時,黑點中部形成一條縱裂縫,即病菌的子囊盤。
該病是一種真菌病害,屬子囊菌綱,柔膜菌目,星裂菌科。春天病菌從地面帶病針葉上的黑色米粒狀小點吸水膨脹,從裂縫中釋放出子囊孢子進行侵染傳播,子囊孢子產生于子囊盤內,線狀。
病菌以菌絲體或子囊盤在病落葉上越冬。次年春(3 ~4 月)形成子囊盤;4 ~5 月子囊孢子開始陸續成熟,在雨天或潮濕的條件下,子囊盤吸水張開放出子囊孢子,借氣流傳播,落于針葉后,自氣孔侵入,潛育期較長,經2 個月左右的時間,才出現明顯的癥狀。子囊孢子放射時間很長,持續期可達3 個月之久,所以從春季至夏季都可能有新的侵染發生;但到后期,當針葉逐漸成長,侵染程度會逐漸降低。
該病病菌孢子在放射期間,如遇連續降雨天氣,濕度大,則病菌孢子萌芽率高,侵染就會更加嚴重。子囊孢子萌芽的最適溫度為23 ℃~26 ℃,喜酸性環境,在pH 值3.0 ~3.5 時,生長發育最好。該病的發生與植株的生長環境也有密切的關系,如:在地勢低洼和土壤粘重、積水的條件下,病害發生比較嚴重;林地干旱、土壤瘠薄、撫育管理不當以及遭受其他病蟲為害等,都可能促進病害的發生。
4.1 育苗措施。精心選擇造林地和苗圃地,選擇排水比較良好的沙壤土、壤土地作苗圃;同時,要避免把松樹種植在積水的低洼地或粘重的土壤上。
4.2 加強撫育管理。于秋末或早春摘除或收集樹上和林地四周,特別是樹冠下的病葉,燒埋或漚肥造糞;同時,結合幼林撫育,清除樹冠下嚴重感病的枝條,集中燒毀或深埋,以減少病菌的來源。對密度較大、枝條低矮的幼林,要適時進行透光伐撫育,一方面可以提高林木生長勢,增強抗病能力;另一方面可以促使林下闊葉灌木的成長,利用闊葉覆蓋阻止地面落葉上的病菌孢子向上散放,從而減少病害發生。
4.3 營造混交林。實行松屬與其它針闊葉樹種的隔行混交,既能減少本病傳播和流行,又能預防多種病蟲害發生。
4.4 化學防治。對發病重的幼林,在子囊孢子散放期間(5 ~6 月),噴1%波爾多液、0.3 ~0.5 波美度石硫合劑、50%可濕性退菌特500 倍液、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1000 倍液、70%福美鋅可濕性粉劑600 倍液或65%可濕性代森鋅500 倍液,每10 ~15 d 噴1 次,連續噴2 ~3 次。對已郁閉的幼林,可施放五氯酚鈉煙劑防治落針病,用量約為1 kg/667 m2。噴藥時間最好在天晴無雨日,否則會降低藥效。參考文獻
[1] 李振卿, 陳建業, 李紅偉, 等. 彩葉樹種栽培與應用[M] .北京: 中國農業大學出版社, 2011.
[2] 劉世騏. 林木病害防治[M] . 合肥: 安徽科學技術出版社, 1983.
[3] 樊當民, 何世榮. 松落針病發生與防治試驗[J] .現代農村科技, 2019 (7): 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