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新志 于艷青
(石家莊市林業行政綜合執法大隊 河北 石家莊 050051)
大多數果農僅憑經驗及參考資料施肥,常出現施肥時期不合理、施肥量和方法不科學、肥料種類單一或搭配不當等問題,不僅增加了工作量,還達不到預期效果。為減少不必要的浪費,建議果農在果園施肥中掌握以下幾點。
1.1 礦質營養理論。果樹生長除需要光照、水分、溫度和空氣等環境條件外,還需要氮、磷、鉀、鈣、鎂、硫、鐵、錳、銅、鋅、硼、鉬、氯等必需營養元素。每種必需營養元素均有特定的生理功能,不可替代。而決定產量的往往是土壤中相對植物需要含量最少的有效養分,即植物最缺的養分。因此,施肥時不僅要重視補充氮、磷、鉀等大量元素,也要重視補充其它中微量元素。
1.2 養分歸還學說。這是德國農業化學家李比希提出的,認為植物以不同方式從土壤中吸收礦質養分,使土壤中的養分越來越少,地力逐漸下降。為了維持地力和提高產量應將植物帶走的養分適當歸還土壤。
1.3 肥料報酬遞減率。在其它技術條件相對穩定的條件下,在一定施肥量范圍內,植物產量隨著施肥量的逐漸增加而增加,但單位施肥量的增產量卻呈遞減趨勢。施肥量超過一定限度后將不再增產,甚至造成減產。
1.4 多因子綜合作用率。植物生長要受水分、養分、光照、溫度、空氣、品種以及耕作條件等多種因素制約。施肥僅是植物增產的措施之一,應與其它管理措施相結合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2.1 施肥點離樹干越近越好。施肥時離樹干過遠,樹根不能及時吸收養分;離樹干過近,會導致傷根燒根現象。因此,施肥點離樹干過遠過近都是不對的。
2.2 施肥量越多越好。盲目多施肥,重者燒根死樹,輕者病蟲害滋生,營養生長和生殖生長失調,造成只長樹葉不結果的現象。
2.3 施肥種類隨意定。隨意用化肥代替有機肥,或者用未經腐熟的秸稈代替廄肥等農家肥,頭兩年可能還有效果,如果每年如此,則會導致土壤肥力下降、樹勢衰弱、產量降低、果品質量變差。
2.4 施肥時間按忙閑而定。果樹需肥時期是有一定規律的,如果因為忙錯過了施肥時間,等有功夫時再去補救,則往往會事倍功半。
2.5 重地下土壤施肥,輕地上葉面噴肥。這樣會導致果樹黃葉病、小葉病、縮果病、早期落葉病等生理性病害發生,最終導致產量降低、品質變劣。
3.1 施肥離樹體遠近深淺要適宜。實踐證明,施肥點離樹干距離在樹冠垂直投影線的外緣為宜,深度30~40cm,此位置是果樹根系的集中分布區,養分利用率高。
3.2 施肥量因立地條件而定。一般原則是:幼樹施肥量少于成年大樹;未結果或初結果的樹少于盛果期的樹;肥力差的果園應多于較肥沃的果園。一般秋施基肥時有機肥施入量每畝不低于2 方,同時配施適量的復混肥或專用化肥。
3.3 施肥時期按樹體需求而定。實踐證明,采果前后及時施入基肥,對改善葉片光合功能,增強樹勢及提高果樹抗寒抗凍性都具有顯著作用。有些果農在封凍前或春季化凍后再施基肥的做法是不科學的。
3.4 有機肥要與化肥配合施用。要改變生產中施化肥多、施有機肥少的不科學做法。
3.5 土壤施肥要與葉面噴肥相結合,葉面噴肥具有養分吸收快、利用率高的優點,特別是對防治缺鐵引起的黃葉病、缺硼引起的縮果病、缺鋅引起的小葉病等生理性病害效果顯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