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 妍,賈紅玲,張永臣,王新陸
(1.山東中醫藥大學,濟南 250355;2.山東中醫藥大學第二附屬醫院,濟南 250001;3.山東中醫藥大學附屬醫院,濟南 250014)
血濁理論是王新陸教授在《腦血辨證》一書中提出的概念,并且在以后的論述中不斷完善,血濁是指由于各種因素影響了血液的狀態或者運行規律,導致血液失去原有的功能,進而影響臟腑的生理功能[1]。“對穴”之說歷史由來已久,最早可追溯至《靈樞經·根結》篇中之根穴與結穴[2]。“對穴”是指在經絡腧穴理論指導下采用兩個功能功效相近的腧穴,運用各種手法,來達到相輔相成或相反相成的治療效果,治療效果相對于單一穴位的應用有極大的提高[3]。化濁對穴則是指具備化濁穴位的特征,并符合對穴理論的一組穴對。筆者主要是在血濁理論指導下對一類無明顯自覺癥狀或體征的疾病如血管神經性頭痛、隱匿性冠心病、2型糖尿病、原發性高血壓等的特定證候明顯有效的對穴遴選出來進行歸類比較、理論探討,本著繼承傳統而不泥古,開拓創新而不離源的原則遴選出4對適合治療現代疾病的化濁對穴,結合實驗室研究及臨床驗證,并從對穴角度對其臨床機制進行深入探討,進而推動具有理血化濁作用的對穴在臨床的應用。
1.1 穴性 合谷,穴性清胃調腸、疏風解表、通絡鎮痛。手陽明大腸經所過之原穴,后人將其列入“四總穴”之內,是增強整體功能的要穴。現代研究表明:針刺合谷穴還能降低血中膽固醇含量,對內分泌系統的影響主要是對性腺功能、甲狀腺功能以及血糖的良性調整作用[4]。
太沖,穴性平肝理氣、鎮靜安神、泄熱理血。該穴為足厥陰肝經原穴,針刺原穴能使原氣通達,從而發揮其維護正氣、抗御病邪的效果,太沖的功效主要是調節肝經虛實。肝開竅于目,其經脈,上達目系,到額,于巔頂與督脈相會。肝為剛臟,如果肝陰虧損,水不涵木,或肝火內熾,則肝陽上亢,肝火上炎,循經上擾,可導致頭部各種疾病的出現,瀉此穴能直瀉亢盛的肝陽上而清頭目[5]。
1.2 配伍分析 太沖配合谷,稱為四關穴,有鎮靜安神、平肝息風的作用,主治頭痛、目眩、血壓增高,證屬肝陽上亢者;中風,證屬閉證者;氣絕;失眠,證屬陰陽失調者;癲狂、癇證;小兒驚風;鼻淵及痹證。合谷-太沖伍用,出自《席弘賦》:“手連肩脊痛難忍,合谷針時要太沖。”《雜病穴法歌》記載:“鼻塞鼻痔及鼻淵,合谷、太沖(俱瀉)隨手取。”又說:“手指連肩相引疼,合谷、太沖能救苦。”合谷-太沖伍用,名曰“四關穴”。其伍用之理:合谷為之原穴,太沖亦是原穴,從解剖結構而言,合谷位于兩歧骨之間;而太沖亦位于兩歧骨之間,是兩者相類之處也。再以性質而言,合谷屬陽主氣;太沖屬陰主血,又是兩者同中之異也。然,兩者之同,正所以成其虎口沖要之名;二穴之異,亦正所以竟其斬關破巢之力。觀其開關節以搜風理痹,行氣血以通經行瘀達到清化血濁的功效。
合谷-太沖常用于血管神經性頭痛的治療。血管神經性頭痛屬于中醫“偏頭痛”“頭風”“腦風”的范疇,是臨床上常見疾病之一。此病起病突然,時發時止,纏綿難愈,而一般的藥物治療,僅能緩解,根治困難,且不良反應明顯[6]。這類頭痛多由嗜酒食肥而致,具有血濁證的特征。人的各種活動有賴于血液的供養,營養物質充盛則肝經疏泄,氣血暢和,人的精神活動才能旺盛。在人體血氣充盛,血脈調和的前提下,其精力充沛,神志清晰,感覺靈敏。反之,若出現血液污濁或血行混亂,則可導致血的濡養和化神功能失常。血濁日久,濁污積淀腦中,則致頭痛。證見頭痛而沉,重在枕部或全頭昏痛,體豐痰盛、周身倦怠、眠差夢多、惡心嘔吐或嘔吐痰涎,舌淡紅、苔膩、脈滑。治宜清化血濁,有助于疏通腦部氣血,改善頭部血液循環。針刺治療選取合谷配太沖,合谷為手陽明大腸經原穴,五臟有疾應出十二原,當取之十二原,并且陽明經脈為多氣多血之經,具有調和氣血,通經活絡,行氣開竅,鎮靜安神之功;太沖為足厥陰肝經原穴,足厥陰肝經為多血少氣之經,按肝為臟、屬陰,肝藏血、主疏泄的道理,具有理氣活血,疏肝通脈,利濕清熱的功效。
合谷主氣,清輕升散;太沖主血,重濁下行。兩穴相合,一氣一血,一升一降,相互制約,相互為用,行氣活血,調整整體功能益彰。合谷為陽經代表性“原”穴;太沖屬陰經代表性“原”穴。兩穴伍用,一陰一陽,相互依賴,相互促進,陰平陽秘,氣血通調,經絡疏通則頭痛得愈。合谷-太沖為治療主穴,配穴太陽、頭維、風池,緩解期加足三里、三陰交,針刺合谷、太沖穴,迎隨瀉法。
1.3 機制探討 許建陽等[7]通過運用功能性磁共振成像(fMRI)發現,針刺合谷穴能夠增加大腦額葉和枕葉的血流量;針刺太沖穴增加顳葉腦組織血流量;合谷配太沖則可以增加額葉和顳葉腦組織血流量。因此合谷太沖的對穴配伍為神經血管性頭痛的中樞調節機制的研究提供了充分客觀依據。何煜宇等[8]研究發現,針刺合谷-太沖治療能夠使偏頭痛患者血漿的內皮素(ET)明顯下降。說明針刺合谷-太沖對血管收縮舒張功能有影響。根據臨床研究證實,針灸治療對腦血管病的作用機制有:改善腦的氧代謝和腦血流量,糾正血脂和血液流變性的異常,改善生化代謝紊亂,改善甲皺微循環,調節腦電活動及體感誘發電位,調節神經介質或遞質的代謝紊亂,郭翠萍等[9]利用針刺治療血管神經性頭痛80例患者取得很好的效果,治療總有效率為93.75%,這也是針刺化濁功效的一個佐證。
2.1 穴性 內關,穴性寧心安神,理氣止痛。該穴屬心包絡穴,又為八脈交會穴之一,通于陰維,維絡諸陰,心包絡為心之臣使之官,代心受其損,心主血脈,又主神志,具有寧心安神之效,故可治療心疾、血癥及神志病。現代研究表明:針刺內關穴可使減慢心率明顯加快,對心率失常患者,其調整作用極其明顯。
公孫,穴性理氣健脾,調理沖脈。為足太陰脾經絡穴,又系八脈交會穴,通于沖脈,故有理氣健脾、調理沖脈之效。
2.2 配伍分析 內關配公孫,可增強其開胸理氣之功,臨床上常用來治療冠心病、中風、心悸等。內關-公孫伍用,出自《席弘賦》:“肚疼須是公孫妙,內關相應必然瘳。”《雜病穴法歌》云:“腹痛公孫內關爾。”公孫調理脾胃,升清降濁。內關清泄包絡,寬胸理氣,調血海。兩穴配伍,內關專主上焦,公孫專行下焦,內關通于陰維脈,公孫達于沖脈,兩者相和,一方面補心之血氣,使周身氣血流通、陰平陽秘,血濁得清,另一方面恢復脾胃升降之正常樞機,以“濁”為標、以脾為本,調其運化,標本兼治。內關-公孫常用于治療隱匿性冠心病。冠心病即冠狀動脈粥樣硬化性心臟病,其發病機制為血液中的脂質沉積在動脈內膜,導致血液流動的管腔狹窄甚至閉塞,進而出現以胸痛為主的臨床癥狀,在中醫上屬于“胸痹”“真心痛”“心痛”的范疇。血濁理論的提出,更新了冠心病病因病機的認識,王棟先等[10]認為正虛血濁是冠心病的病機本質。正氣虧虛,心肺腎虧虛不能吐故納新,吸清吐濁;心脾虛弱無力運化精微,濁瘀成毒,皆可導致濁毒內盛,客于血脈,壅遏脈道,而成血濁。隱匿型冠心病無臨床癥狀,但檢查仍有心肌缺血表現,雖然沒有心絞痛,但是患者仍然有少氣,心悸,胸悶的癥狀,或者體質量過大,痰濕內生,舌有瘀斑,或者生化檢查異常等。此時血液瘀滯,阻塞脈道之血瘀尚未形成,故未見胸痛,僅有輕微缺血缺氧之胸悶、心悸、氣短等癥,故血濁是隱匿性冠心病的主要病機[11]。治療上選穴內關配公孫,“心胸取內關”,內關清泄包絡,疏利三焦,寬胸理氣,和胃降逆,鎮靜止痛,寧心安神,是當前治療冠心病使用頻率最高的穴位;公孫與內關同為八脈交會穴,具有梳理氣機,健脾化濕、調理沖任的作用。內關以清泄心胸郁熱,使水逆之氣下行為主;公孫以調理脾胃,升舉清陽為要。內關專走上焦;公孫專行下焦。兩穴相合,直通上下,理氣健脾,寬中消積之功益彰。內關通于陰維脈,公孫達于沖脈,兩者相合,合于心、胸、胃,所以統治胃、心、胸、腹的一切病癥。選用內關-公孫為主穴,配合心俞、膻中、郄穴等。
2.3 機制探討 針刺化濁的機制在于改善血液流變學和微循環。降低血黏度,改善血液高黏滯狀態對于防治冠心病十分有利。萬涌哲等[12]把400例冠心病心絞痛患者隨機分為兩組,每組各200例,試驗表明采用單純針灸治療的觀察組患者的膽固醇、三酰甘油、高密度脂蛋白及低密度脂蛋白均顯著優于采用藥物治療的對照組。說明針灸對冠心病心絞痛患者血脂水平的控制具有一定作用,可以改善血脂指標,起到增加血液流動速率,減少血液中的雜質,擴張血管的作用,進而具有治療心肌缺血的功效。通過降血脂來清化血濁,既病防變。張澤等[13]在Pubmed、Embase等數據庫上文獻整理,并用Meta分析結果顯示在常規西藥治療基礎上加用針刺治療,可以改善患者血液流變學、過氧化脂質及內皮素,提高超氧化物歧化酶和一氧化氮的含量,并且能減少心血管事件的發生率。鐘鴻等[14]研究發現,針刺公孫配內關配合西醫治療的效果顯著優于西醫的單一治療,尤其在減少心臟事件的發生方面,進而證明中西結合的治療方案能改善不穩定心絞痛預后,提高患者生活質量。
3.1 穴性 血海,穴性理血調經止痛,祛風止癢。該穴為足太陰脾經穴,位居髕骨內上緣2寸處。刺之有引血歸脾之效,故主治血分疾病,可扶脾統血,清熱祛風。
三陰交,穴性養血活血,調理脾胃,補益肝腎。該穴是肝、脾、腎三條陰經的交會穴,脾脈又屬脾絡腎,上注于心,故主治心、肝、脾、腎之疾,肝藏血、脾統血、腎藏精,精血同源、心主血,故該穴有養血活血、補益肝腎之功。現代研究表明,三陰交有調整心率、血壓和胃液分泌的作用。
3.2 配伍分析 三陰交配血海,用于胃腸疾患;眩暈、頭痛、健忘、不寐;各類風類疾患及消渴證的治療[15]。血海-三陰交常用于治療2型糖尿病。糖尿病是一組由多種原因引起的以慢性高血糖為特征的代謝性疾病,糖尿病患者中90%為2型糖尿病,2型糖尿病主要是由于胰島素抵抗引起,在中醫學中為“消渴”范疇,其病因主要有先天不足,飲食、情志因素,以及過度勞累等方面[16]。現代的糖尿病患者并不都具備多飲、多食、多尿、消瘦等這組臨床表現,而多是發病隱匿、疲乏無力、輕度口渴、視物模糊、皮膚瘙癢等非特異性癥狀。脾胃為后天之本,人體有賴于脾胃生化精微的濡養,若平素過食肥甘,釀生痰濕,阻滯氣機,脾胃運化功能失調,水谷不能化生氣血而進入脈中,血濁則生,進而影響血液的運行速度沉積于脈中,進而影響津液的正常循行,并且脾胃不能運化水谷的同時也不能布散津液,從而出現口干舌燥、口渴多飲的癥狀,氣機阻滯日久,郁而化熱,影響脾胃,則出現消谷善饑的癥狀;血濁內蘊,耗傷氣陰,侵及下焦,水谷精微下注,則出現尿多渾濁、尿有甜味等癥狀,所以血濁內蘊是2型糖尿病的重要病機[17]。糖尿病患者的檢測指標中往往伴有血脂、血黏度、血流變等異常,這是典型血濁證的特征。除了糖代謝障礙,糖尿病患者還存在脂肪、蛋白質等代謝障礙,這也是肥胖型患者胰島素抵抗的重要原因。治療糖尿病以健脾化濁、調和氣血為治療大法。針刺取血海-三陰交為主穴,配合胃脘下俞、脾俞、腎俞、足三里等穴。血海,又名血郄,位于足太陰脾經之上,該經為多血之經,而在臟腑理論之中,脾為后天之本,為氣血生化之源,因此,此穴有活血化瘀、益氣健脾、通經止痛之功效;三陰交,同為足太陰脾經腧穴,因足三陰經交匯于此而得名,因此,該穴具有調肝脾腎三臟之功,同時,該穴可調血,針刺此穴,可補血補虛、活血化瘀、清泄血熱,亦有健脾補氣的功效。氣血同源,氣行則穴性,兩穴配對使用,可補氣調血,氣血同調,氣得補,瘀血散。
3.3 機制探討 血海和三陰交同屬于理血穴,均具有益血活血、涼血止血、清腸攝血的作用。血海善于理血,是治瘀血停滯之要穴,還具祛濕之效,三陰交是健脾和胃的常用穴,兩穴相合,更起到相輔相成的作用。現代研究表明[15],對非胰島依賴性糖尿病患者,針刺三陰交可使血糖下降,同時用放射免疫法測定血漿胰島素的含量,發現對生理功能正常的胰臟有調節胰島素分泌的作用。張群燕等[18]認為針刺具有降血糖、增加胰島素敏感性、改善胰島素抵抗的作用,針刺對血清脂聯素的調節很可能是針刺治療2型糖尿病改善胰島素抵抗的作用機制之一。劉麗莎等[19]研究表明,針刺可有效改善肥胖大鼠脂質代謝異常,降低三酰甘油、總膽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減少脂肪堆積,這也是對化濁作用的一個有力的佐證。
4.1 穴性 曲池,穴性清腸降逆,利濕解毒,理氣活絡。該穴為手陽明大腸經合穴,為大腸脈氣之所入,具有疏風解表、清熱退熱、調和營衛、通經活絡、利水滲濕的功效。
豐隆,穴性祛痰平喘,通便鎮靜。該穴為足陽明胃經穴,又為絡穴。本穴能夠祛痰平喘,是因為豐隆為胃絡,別走太陰,能夠溝通脾胃兩經;脾能散精,上歸于肺,胃之大絡貫膈絡肺,肺脈還循胃口,上膈屬肺,可見胃絡聯系脾、胃和肺之臟,故凡是痰生于脾,而聚于胃,貯于肺所引起的疾患,刺胃之絡,能夠清胃熱,滌痰濁,使氣行津布,中土得運,痰濕自化,所以能祛痰平喘,通便鎮靜。
4.2 配伍分析 曲池配豐隆,可以治療胃腸疾患,清熱通腑,常用于便燥實秘;通腑清熱導滯,可治療闌尾炎瘀滯期;清熱息風,適于暑熱動風;通調腑氣、降逆化濕,可治濕熱脅痛。曲池-豐隆常用于治療原發性高血壓。高血壓屬于中醫學“眩暈”“頭痛”的范疇。高血壓的病因有先天不足、情志不暢、飲食失節、勞逸失調,這些因素可導致臟腑功能失調,氣機升降失常,清氣不升,濁氣不降或排泄不暢,長期沉積脈中或血運失常而導致血濁。血濁日久,上蒙腦竅,或腦竅失養,或血濁閉阻腦竅、經絡而發為本病,癥見頭暈、目眩、頭痛,蒙蔽五官、五臟外竅則見視物模糊、耳聾、耳鳴、言語不利、唇舌麻木等癥狀,甚則神疲、健忘、失眠、行動遲緩、筋骨乏力等癥狀。血濁貫穿于高血壓病的始終,且是發病的主要因素。血濁蒙蔽腦竅、髓海失養、經絡閉阻是本病的基本病機。根據其病機與病位,采用益氣健脾、理血化濁以治本,鎮靜止眩、通絡止痛治標的治法,針刺結合刺血與拔罐,取得了很好的效果。針刺取曲池-豐隆穴。曲池、豐隆同屬陽明經,陽明常多氣多血,《針灸資生經》載:“曲池、少澤主瘛疭癲疾。”古無“癲”字,僅有“顛”字,也就是巔頂的疾患,如眩暈、頭痛、薄厥……等皆屬之。故刺曲池能攝納陽明氣血使之下行,從而收到息風止眩之效。《針灸大成》載:“豐隆主風痰、頭痛。”說明豐隆梳理氣機,達到消痰化濁的功效。與“曲池”相配,能夠使健脾化痰降氣的功效得到加強。清氣得升,濁氣得降,血濁得以消散。
4.3 機制探討 曲池降血壓作用已被證實,且遠期效果較好;通過針刺急性腦血管意外患者,觀察血液流變學及腦血流圖發現,針刺曲池能夠通過降低腦血管的阻力來增加大腦的血流量,其效果可在起針后仍能維持35 min,腦血管阻力降低不明顯。表明針刺的治療作用是通過積極的調整人體生理功能來實現的。吳子惠等[20]通過對74例高血壓患者進行415人次針刺前后血壓變化的觀察,發現針刺曲池-豐隆對于原發性高血壓有很好的治療效果。針刺治療的機制是通過改善微循環,降低外周血管阻力,從而減輕心臟負荷,不僅降低了血液,而且改善了心功能,從客觀方面反應了針刺的療效。于正[21]采用辨證循經的方法針刺治療原發性高血壓患者,比較治療前后患者血漿內靶向代謝小分子的含量變化,從代謝組學角度探討循經取穴降壓的作用機理,研究循經取穴對關鍵代謝物的調控效應。結果顯示,針刺后改變的小分子主要是蘇氨酸、色氨酸、尿素、蔗糖、肌醇等,說明循經取穴治療原發性高血壓主要通過調控能量代謝實現的。從另一個角度印證了針刺的化濁作用。陳震益[22]對大鼠的研究發現,體內靶器官的損害,胰島素代謝失常占有重要因素,針灸能夠改善胰島素代謝失常,進而起到了保護靶器官的作用。相關研究表明,采用針灸方法來治療原發性高血壓,能夠發揮中醫的多靶點優勢,整體而全面,不僅能夠保護受損的靶器官,而且能夠改善患者的代謝,效果顯著。
血濁理論從遵循中醫學整體觀念,辨證論治的治療原則,在此基礎上,揚古而不泥古,充分吸收借鑒現代科學,主要針對當今最常見的“現代病”“富貴病”等進行辨證論治,以全新的視角去探討、解釋其病因病機,提出對疾病防治具有現實意義的腦血辨證理論體系,促進了中醫學的理論不斷完善發展,并且在臨床應用中取得良好效果。“對穴”是基于相配兩穴性能上“相輔相成、相反相成、開闔相濟、動靜相隨和升降相承”的有機聯系。對穴并非兩個穴位簡單的相配,而是依托兩個穴位的關系,通過長期的臨床觀察與實踐相結合而探索出的具有實用意義的理論。從而達到“成”“濟”“隨”和“承”所達到的效果。
筆者是在血濁理論及對穴理論指導下,結合臨床經驗,篩選出對典型現代病血濁證治療有效的4對化濁對穴進行梳理與歸納,按照現代針灸腧穴學的分類,這類穴位多屬于清熱、活血、理氣穴,主要屬于心包、肝、脾、胃和大腸經,多為原穴如合谷、太沖和絡穴如內關、公孫、豐隆及八脈交會穴如內關、公孫。穴位配伍上多為本經配穴、同名經配穴、上下配穴,功效上以行氣活血化濁、開胸理氣化濁、補氣化瘀降濁及豁痰通經化濁為主,在現代研究方面,多具有降血壓、調節血脂、降血糖、降低高尿酸血癥等調節代謝紊亂的作用。限于篇幅的限制,此次所選對穴均為典型的化濁對穴,治療以針刺為主,下一步的研究中筆者將進一步甄選出適合針刺配合刺絡的化濁對穴,以適用于更多的血濁證的臨床治療。
中醫的精髓,即是辨證論治。針灸功效的發揮與證候有關,而證候是由一組相對固定、有內在聯系的癥狀和體征構成,現代疾病由于各種因素的影響,其臨床表現已不再符合痰、濕、瘀、毒、虛等單一證候病機解釋,如現代疾病譜系變化而來的一些無癥狀疾病,盡管無臨床表現,但是通過實驗室檢查卻能夠確診疾病,如高血糖、血脂紊亂、代謝綜合癥等,僅憑舌象、脈象很難在傳統中醫病機理論中辨證精良,血濁理論的提出是對這一疾病診斷的不斷完善,是中醫學理論的又一大創新。針灸治療是通過一定的腧穴來進行的,腧穴的選用要在經絡腧穴學說理論指導下,把握病機,辨證立法,選穴處方。用穴貴在精疏,“對穴”即是針灸臨床中所習用的一種配伍形式。化濁類對穴思路的提出及臨床應用總結歸納是對古法針灸取穴的創新提煉,是在新的“理、法”層面下的“方、術”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