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小愚,王世東,南 赫,陳 宇,車 彪,李 娜
(北京中醫(yī)藥大學東直門醫(yī)院,北京 100700)
國醫(yī)大師呂仁和教授從事中醫(yī)內(nèi)科臨床、教學、科研工作60余年,在治療糖尿病腎臟病方面經(jīng)驗豐富,并總結(jié)出治療糖尿病及其并發(fā)癥的“三件寶”,即“二、五、八”方案“六對論治”“三自如意表”,用以指導臨床實踐,療效顯著[1]。呂仁和教授在治療糖尿病腎臟病的過程注重動態(tài)觀察患者癥狀的增減,區(qū)分病情的常變,靈活應用“六對論治”中不同論治方法對患者進行診療。在患者病情輕緩時,著眼于整體,以對“病”為論治主,本虛與標實兼顧;在出現(xiàn)變癥時,著眼于變癥,以對“癥”論治為主,或治本虛,或治標實。這種思想恰合《黃帝內(nèi)經(jīng)》中“間者并行,甚者獨行”之意。
“間者并行,甚者獨行”語出《素問·標本病傳論》,意為對于病情錯綜復雜而病情相對輕緩的患者,當標本虛實兼顧,綜合調(diào)理;而對于較為急重的患者,當合理選擇治療重點,以求精專[2]。筆者有幸侍診于呂仁和教授,現(xiàn)從“間者并行,甚者獨行”角度對其治療糖尿病腎臟病經(jīng)驗闡述一二。
呂仁和教授將《黃帝內(nèi)經(jīng)》中的理論與臨床實踐相結(jié)合,提出糖尿病腎臟病病機為糖尿病日久,熱傷氣陰,痰、熱、郁、瘀互結(jié)積聚于腎之絡脈,形成“微型癥瘕”,而使腎體受損,腎用失司[3]。本虛標實貫穿糖尿病腎臟病的始終,本虛有氣虛、血虛、陰虛、陽虛等;標實有血瘀、濕濁、痰濕、水飲、氣滯、熱結(jié)、郁熱、濕熱、動血、動風等。
糖尿病腎臟病病機復雜、證型多變,本虛證與標實證往往相間出現(xiàn),如氣陰兩虛血瘀氣滯證、氣血陰陽俱虛血瘀濕濁證等。有調(diào)查顯示在242例消渴病腎病患者中,虛實夾雜兩證以上的證型組合占92.1%[4]。通常情況下,患者病情平穩(wěn)、緩慢進展,即屬于“間者”的情況。此時治療應兼顧標本,如益氣養(yǎng)陰活血行氣同用、益氣養(yǎng)血活血瀉濁同用等。而患者在感觸外邪、飲食不節(jié)、勞倦過度、治療失宜等情況下,常常出現(xiàn)變癥、急癥、重癥,如大便不通、小便不行、水凌心肺(周身水腫,心悸氣短,胸悶咳痰,喘息不能平臥等)、動風(抽搐、轉(zhuǎn)筋、震顫、眩暈等)、動血(鼻衄、齒衄、肌衄、嘔血、眼底出血等)、傷神(躁擾不寧,或表情淡漠,甚至意識不清、神昏譫語等)、血脫(爪甲色白,心悸驚悌,眩暈昏仆等)等,即屬于“甚者”的情況。此時治療應以治療“甚者”為主,當“甚者”之癥緩解后,往往病情可轉(zhuǎn)危為安。
患者出現(xiàn)各種重癥、變癥、急癥時,應著眼于“甚者”之癥,可“獨行”先治,即標重治標,本重治本。常應用“六對論治”中“對癥論治”“對癥辨證論治”的診療思路。“對癥論治”即指當某一癥狀出現(xiàn)時,用一種針對該癥狀有效的方法進行治療,以使癥狀得到緩解;“對癥辨證論治”是對于不易解除的或尚無特效對癥治療辦法的癥狀采用的方法[5]。
2.1 二便不通 患者出現(xiàn)大便秘結(jié),腑氣不通時,治療應從“甚者”著手,當以通瀉大便為主。可用生大黃、玄明粉、枳實等通瀉大便的藥物,或應用灌腸等通下的治療手段,體現(xiàn)了“對癥論治”的思路。而針對大便秘結(jié)這一癥狀也可以進一步分析其內(nèi)在機制,即辨證屬胃腸結(jié)熱者,當治以瀉熱通便,方以調(diào)胃承氣湯、黃連解毒湯加減,常用生大黃、黃連、黃芩、草決明、梔子等藥;屬肝胃郁熱者,當治以疏肝和胃、清熱瀉濁,方以大柴胡湯加減,常用柴胡、黃芩、大黃、赤芍、白芍等藥;屬血虛陰虧者,當治以養(yǎng)血滋陰為主,常用當歸、生地、麻仁、枳殼、瓜蔞仁等藥。
患者出現(xiàn)小便不暢,或點滴而出,或點滴不出等癥狀時,治療當以通利小便為主。可用石葦、白茅根、萹蓄等藥物“對癥論治”。而針對小便不暢這一癥狀也可以進行“對癥辨證論治”,辨證屬濕熱下注者,當治以清熱利濕,方以四妙散合八正散加減,常用蒼術(shù)、黃柏、瞿麥、萹蓄、土茯苓等藥;屬氣機郁滯者,當治以疏利氣機,方以四逆散加減,常用柴胡、赤芍、白芍、枳殼、荔枝核等藥。
2.2 水凌心肺 患者出現(xiàn)水凌心肺的癥狀時,治療當以瀉肺利水為主,可用葶藶大棗瀉肺湯“對癥論治”。同時還可結(jié)合“對癥辨證論治”,辨證屬中陽不足者可加用苓桂術(shù)甘湯;辨證屬脾腎陽虛,水飲內(nèi)停者,可加用真武湯。
2.3 動風 患者出現(xiàn)動風的癥狀時,治療當以解痙息風為主,可用桂枝加龍骨牡蠣湯、芍藥甘草湯加木瓜、牛膝等藥“對癥論治”。辨證屬寒瘀阻絡者可加桂枝、細辛等藥。
2.4 動血 患者出現(xiàn)動血的癥狀時,治療當以涼血止血為主,可用犀角地黃湯加三七粉、茜草、側(cè)柏葉等藥“對癥論治”。嘔血者可加白及;肌衄者可加紫草;眼底出血者可加谷精草、青葙子、木賊草。均體現(xiàn)著“對癥論治”的治療思路。
患者病情輕緩之時,應著眼于“間者”,標本兼顧,虛實結(jié)合,常應用“六對論治”中“對病論治”“對病辨證論治”的診療思路。
3.1 對病論治 “對病論治”指針對于疾病病因或核心病機進行治療的論治方法[5]。呂仁和教授根據(jù)糖尿病腎臟病氣陰兩虛、絡脈瘀阻、濕濁內(nèi)停的核心病機,常用黃芪、當歸、太子參、豬苓、丹參、赤芍、牡丹皮等藥作為基本方治療糖尿病腎臟病,方中黃芪、當歸補氣養(yǎng)血;太子參益氣養(yǎng)陰;豬苓利水滲濕;丹參、赤芍、牡丹皮清熱涼血祛瘀。該方充分體現(xiàn)出,在病情穩(wěn)定時治療需標本兼顧、“并行”而治。
3.2 對病辨證論治 “對病辨證論治”指將疾病辨證分型再進行論治[5]。氣陰虛血瘀型、陽虛血瘀型、陰陽俱虛血瘀型為糖尿病腎臟病的基本證型,晚期出現(xiàn)腎功能衰竭時還常存在濕濁證。同時常伴有肝郁氣滯證、濕熱阻滯證、痰濕不化證、胃腸結(jié)熱證、水濕內(nèi)停證等兼夾證。
氣陰虛血瘀型,治以益氣養(yǎng)陰、化瘀散結(jié),方用止消通脈寧加減,常用黃芪、葛根、玄參、生地、夏枯草、山楂、枳實、丹參、桃仁、大黃等藥;陽虛血瘀型,治以益氣溫陽,化瘀散結(jié),方用止消溫腎寧加減,常用黃芪、當歸、川芎、淫羊藿、鬼箭羽、瓦楞子、熟大黃等藥;陰陽俱虛血瘀型,治以滋陰助陽,益氣固腎,方用止消保腎寧加減,常用黃芪、當歸、川芎、山茱萸、鬼箭羽、姜黃等藥。腎功能衰竭期可加用大黃、枳實、黃連、紫蘇葉等藥以瀉濁解毒[6]。
患者男性,65歲。于2015年5月16日初診。患者主因發(fā)現(xiàn)血糖升高3年,尿中有泡沫2年就診。刻下癥見:雙下肢乏力明顯,雙目干澀模糊,怕熱,盜汗,晨起口苦,大便不成形,質(zhì)黏,小便有泡沫。脈細弦,舌紅嫩胖,有齒痕,苔水滑。輔助檢查:24 h尿蛋白 2.56 g/24 h;尿常規(guī):尿蛋白(++)。空腹血糖8 mmol/L左右,餐后血糖11 mmol/L左右。西醫(yī)診斷:糖尿病腎臟病。中醫(yī)診斷:消渴病腎病肝腎氣陰兩虛,濕熱瘀血證。治法:補益肝腎,活血化瘀,清利濕熱。處方:菊花10 g,枸杞子10 g,丹參30 g,牡丹皮 10 g,龜板 20 g,鹿角片 15 g,木香 10 g,黃連15 g,豬苓 30 g,茯苓 30 g。14 付。
2診、3診、4診、5診、6診、7診隨癥加減,治則、治法同前。
2015年8月22日,8診。右眼底出血,時有牙齦出血,視物模糊,雙眼干澀,口苦,納少,眠可,大便日1~2次,不成形,小便深黃。辨證:熱傷營血。治法:涼血止血。處方:銀柴胡10 g,赤芍30 g,牡丹皮30 g,木賊 30 g,枳實 10 g,枸杞子 15 g,黃芩 10 g,炒山梔 10 g,龍膽草 10 g,白芍 60 g,生甘草 10,三七粉6 g(分沖)。14劑。
2015年9月5日,9診。未見眼底、牙齦出血,雙目干澀好轉(zhuǎn),大便每日2~3次,偶有不成形,納可,眠可,小便色深黃,有泡沫,夜尿1次,舌淡苔黃膩,脈滑數(shù)。輔助檢查:24 h 尿蛋白:1.9 g/24 h。血糖:空腹 5.6 mmol/L,餐后 8.7 mmol/L。辨證:肝腎陰陽兩虛,濕瘀互阻。治法:補益肝腎,活血利水。處方:菊花 10 g,枸杞子 10 g,木賊草 30 g,山茱萸 15,川牛膝 30 g,豬苓 20 g,茯苓 20 g,丹參 30 g,郁金 10 g,澤蘭20 g,川芎10 g。
按語:患者患糖尿病日久,肝腎虧虛,又加濕、熱、郁、瘀互結(jié),發(fā)為糖尿病腎臟病。初診時患者癥狀雖多,但病情穩(wěn)定,辨證屬肝腎氣陰兩虛,濕熱血瘀證,采用“間者并行”之法,兼顧標本。以鹿角片、龜甲、枸杞、菊花滋補肝腎;丹參、牡丹皮活血通絡;木香、黃連清熱利濕;豬苓、茯苓健脾滲濕。8診時因與家人爭吵后情緒抑郁,肝郁化火,外加患病日久,素體內(nèi)熱陰虛,內(nèi)熱迫血妄行,而出現(xiàn)動血癥狀,當采用“甚者獨行”之法,標重治標,治療以涼血止血為主。9診時,動血情況緩解,病情穩(wěn)定,故繼續(xù)標本兼顧,治法同初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