亓 雪,張 玥,李華文,安 震
(1.山東中醫藥大學,濟南 250014;2.山東中醫藥大學附屬醫院,濟南 250014)
慢性靜脈功能不全(CVI)是指靜脈系統功能異常的慢性進展性疾病[1],以下肢皮膚營養改變、淺靜脈擴張、水腫和靜脈性潰瘍為主要臨床表現[2],大多數繼發性慢性靜脈功能不全患者屬于深靜脈血栓形成后遺癥。目前多選用1994年美國靜脈論壇上確定的診斷和分級體系(CEAP)來用于臨床診斷、分類及療效評價[3]。中醫古籍中并無與本病直接對應的病名,根據其臨床表現可歸為“筋瘤”“青蛇毒”“臁瘡”“惡脈”等范疇[4]。其病因病機涉及寒、熱、濕、瘀、虛,其中濕作為本病的重要致病因素和病理產物,貫穿于本病的始終,與本病的形成密不可分。
1.1 濕邪之因,內外兩端 根據濕的來源不同將濕分為外感和內傷兩種,其中濕邪外感多因天地之濕氣侵襲人體導致[4]。《醫學入門》曰:“長夏郁熱,山澤熏氣,冒雨行濕,汗透沾衣,濕邪自外入?!睗裥扒址溉梭w,致使筋脈不和,氣血運行不暢,血壅于下,瘀血阻滯,脈絡擴張,日久充盈盤曲而成筋瘤。臨床在詢問患者病史過程中,可知既往有涼水激惹史或久居濕地,或長期水上作業,或霧露浸漬[5]。《醫學入門》中亦云:“生冷酒面滯脾,易生濕郁熱,自內而得。”內傷者多因飲食失節,損傷脾胃,脾不能運化水谷精微,導致津液停滯而產生濕邪。如《素問》曰:“其民華食而脂肥,故邪不能傷其形體,其病生于內。”
1.2 濕的病理特性的體現 濕為陰邪,具有重濁、黏滯等特性,致病較為廣泛、傷人普遍,易阻遏氣機,損傷陽氣,傷及陰位。濕邪致病可發生于人體的各個部位,內達臟腑,外致皮毛。
1.2.1 濕為陰邪,易阻遏氣機,損傷陽氣 濕為陰邪,其性類水?!夺t源切脈源流論》中云:“柔而遏者謂之濕”。濕邪侵襲人體,留滯于人體的臟腑經絡,從而阻滯氣機的運化,使氣機升降失調、氣血瘀滯不行。同時濕邪易損傷人體陽氣,《溫熱論》中記載:“濕勝則陽微。”即因寒濕陰邪外襲,或因過食生冷、寒濕中阻,可致陽不勝陰而致見陰寒內生。寒濕之邪浸漬肌膚,流注于下肢,寒濕阻遏,脈絡不通,水津外溢發為腫脹,臨床可見患者肢體出現腫脹,沉重,朝輕暮重,伴腰酸畏寒,疲乏無力,患肢皮色暗褐色,潰瘍肉芽灰白,膿水清稀等表現,皆是因濕邪損傷下肢經絡氣血所致。氣機阻滯,臟腑氣化不行,則加重身體其他部位的病變[6]。氣機郁久化熱,則釀生濕熱,熱勝肉腐則成膿,可見患者肢體破潰、膿液滲出?!皻庑袆t血行”,氣機不暢,則血行受阻,加重血瘀,血脈淤阻,四肢氣血不充、失于濡養可見患者皮膚干燥、脫屑,出現皴裂。病積久延,正氣耗損,氣虛血瘀,瘀血阻絡,則有肢體沉重畏寒。
1.2.2 濕性重濁 《臨證指南醫案》曰:“濕為重濁有質之邪?!敝貪峒礊槌林?、穢濁之義。說明濕邪傷人,易致清陽不升、營衛不和,犯于上部可見頭痛如裹,侵犯肢體關節則可見四肢酸脹、沉重等。濕聚生痰,痰濕互結,加重了經脈的阻塞,可見于本類疾病的患者肢體出現酸脹、沉重,長期久行久立后耗傷人體氣血,肢體腫脹加重。同時濁具納垢的特點,可藏納邪氣,致使體內之邪不能外達而關門留寇,臨床可見小腿足靴區皮膚營養障礙性病變和潰瘍形成,破潰處滲出稠厚、氣味難聞。同時邪無出路,局部形成慢性濕疹、色素沉著,代謝產物不斷堆積、組織營養不良,嚴重者并發脂性硬皮病,皮膚出現白色萎縮,也可并發丹毒、軟組織感染等[7]。
1.2.3 濕性黏滯 “黏”即黏膩,“滯”即停滯、瘀滯。這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發病時間長、病程纏綿且遷延難愈。二是濕邪致病所致患者的排出物和分泌物多黏滯不爽,濕邪易阻滯氣機[8],水液代謝發生障礙,可見患者大便黏滯不下、汗出沾衣等[7]。根據CEAP,臨床可見C4~C5級患者病變部位有水腫、水皰、滲出、濕疹樣皮炎,局部慢性炎癥進一步發展,皮膚及皮下組織可逐漸硬化,并發脂性硬皮癥。C6級患者皮膚破潰處滲液明顯且膿液質地黏稠。此類患者病情多反復發作、瘡面難以愈合或者愈后再發[7]。
1.2.4 濕性趨下,易襲陰位 《素問·太陰陽明論》中提及:“傷于濕者,下先受之。”濕邪易襲陰位,病變以人體下半身癥狀為主。濕邪侵襲,流注于下,影響小腸分清化濁功能及大腸的傳導功能,則可見患者小便不利,大便黏膩不易下等下焦病變。見于慢性下肢靜脈功能不全患者也以下肢病變為主,且皮膚破潰主要集中在小腿足靴區。持續的靜脈高壓增加毛細血管后血管透壁壓,引起皮膚毛細血管損傷、局部血液循環和組織吸收障礙、慢性炎癥反應,代謝產物堆積、組織營養不良和皮膚營養改變,最終導致此處潰瘍形成。C3級患者在乏力、酸脹的基礎上出現下肢水腫,以小腿及踝周、足背為重,下垂位時加重,抬高患肢可緩解。
濕邪侵犯人體,無外乎上、中、下三焦。“肺病濕則氣不得化”,肺主一身之氣,氣行則血行,上焦得通,則濕邪自除。脾胃為后天之本,同時脾胃為一身氣之樞紐,因此宣暢三焦氣機當以調理脾胃為本。腎為先天之本,溫補腎陽能扶助正氣以逐濕,且腎與膀胱為水液代謝的出路,通利水道,淡滲水濕,使濕邪從小便而出[9]。
2.1 行氣散濕 “氣為血之帥”,氣機瘀滯不能促血而行,則瘀血痹阻脈絡,水濕潴留外溢,故見肢體腫脹疼痛,活動后淤阻更甚。迫于胸肺之水濕邪氣久而不去,則影響肺的輸布及宣發肅降之功能,從而導致水濕四溢肌膚,可見肢體腫脹、膿水清稀等表現。老年患者兼見胸滿、咳嗽上氣諸證。此時當行氣活血、利濕通絡,常用藥物有香附、川芎、枳實、橘皮等。上焦得通,津液得下,使濕邪從小便而去或從肌表而走,此即后世醫家常言“提壺揭蓋”之意。
2.2 清熱利濕 如果兼見熱象,如患處皮膚色紅、色素沉著,伴有脫屑、瘙癢、滲液,形成濕疹樣皮炎或繼發感染;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后綜合征患肢明顯腫脹疼痛,皮色暗紅而熱,淺靜脈擴張,按之凹陷,小便短赤、大便秘結。舌質紅,苔黃膩,脈滑數。可以應用清熱利濕法。常用藥物主要有白鮮皮、苦參、黃柏、馬齒莧、蒼術、金銀花等。代表方劑有二妙散,方中用蒼術、黃柏清熱燥濕,同時又可根據臨床表現酌加利濕通絡、芳香化濁之品,達清熱活血、利濕通絡之功。
2.3 益氣化濕 濕困日久,易傷脾胃之氣。若伴見患者倦怠乏力,雙下肢粗腫、沉重、無力,潰瘍經久不愈,肉芽灰白,膿水清稀。舌質淡胖,苔薄白,脈沉細??杉佑脺啬I健脾、益氣化濕之法,脾胃健運則濕無所生。一是運用燥濕健脾之品以助脾運化水濕,另外溫補脾陽以扶正祛邪,正氣充盛,則邪氣自消[10]??捎脜④甙仔g散加減以益氣健脾,滲濕止瀉,全方補中氣,滲濕濁,行氣滯,使脾氣健運,濕邪得去。
2.4 溫腎利水 腎主水,腎陽虛不能化氣則水行不暢。慢性靜脈功能不全患者病情遷延,濕邪阻滯三焦,氣機不利,日久傷及脾腎陽氣,脾腎陽氣不足則腎不能主水,脾不能制水。此類疾病的水腫多見于年老體弱、多病久病之人,兼見虛象,如面色無華,惡寒怕冷,腫脹時消時長,舌質淡,脈沉弱等,表現為虛多實少之癥,利濕兼以溫藥和之,治當扶正為主,溫腎以化水,常用藥物有肉桂、黨參、補骨脂、杜仲等,常用方劑為真武湯。溫補脾腎之陽氣以振奮人體之氣機,使氣機通暢以運化水濕,乃“塞因塞用”之意[11]。
2.5 淡滲利濕 “濕在下焦宜淡滲利濕”,病位主要在腎與膀胱。淡能滲濕,使用甘淡利濕藥為主,使濕邪從下焦排出。本類疾病常發于下肢腫脹、水腫,此為水濕雍盛停聚,濕注下焦或留滯于肌膚所致,肢體出現明顯腫脹,且以小便不通為主要伴隨證候,此為濕重于熱,阻滯膀胱,水道不通。常用茯苓、澤瀉、薏苡仁、木通、滑石等以淡滲利濕,因勢利導。使濕從小便而去,常用的代表方劑如五苓散、豬苓湯,同時根據病情的輕重緩急酌情用量及配伍治療。
總之,中醫中“濕”來源廣泛、傷人普遍。在慢性靜脈功能不全的疾病中,常常夾雜其他病理因素,如瘀、寒、熱、虛、痰等,在臨床觀察中發現,濕邪與其發生息息相關、不容忽視。臨床應用的治濕之藥多燥而善走,久用需防傷陰耗氣,在治療過程中應注意固護氣陰。同時補益之品不可過早應用,以防止壅滯氣機,助濕生熱。因此在臨床診治過程中,要注重對濕的辨析,明確其性質、來源、病證特點等,與其他活血化瘀、清熱益氣、溫經散寒等相結合論治,根據不同的特點來選擇祛濕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