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全球化的中國與中國的全球化

2020-12-20 16:12:14薛金華
理論月刊 2020年9期
關鍵詞:全球化經濟發(fā)展

□薛金華

(中共武漢市委黨校,湖北 武漢430023)

經濟全球化是不可逆轉的時代潮流。當前,在逆全球化、反全球化抬頭的大背景下,全球化走到了十字路口,全球化的未來走向成為國際社會關注的焦點。習近平總書記在紀念馬克思誕辰200 周年大會上的講話中指出:“人類交往的世界性比過去任何時候都更深入、更廣泛,各國相互聯系和彼此依存比過去任何時候都更頻繁、更緊密。一體化的世界就在那兒,誰拒絕這個世界,這個世界也會拒絕他。”[1]歷史已經證明并將繼續(xù)證明,每個國家和民族,不管人們的主觀意愿如何,都會或快或慢,或主動或被動地走向全球化。

迄今為止,經濟全球化大致經歷了三個階段。一是殖民體系和世界市場形成階段,中心區(qū)域在西歐,特征是殖民化,中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階段。二是兩個平行世界市場階段,中心區(qū)域從西歐擴大到東歐和北美,是中國獨立自主、艱辛探索的階段。三是經濟全球化階段,是中國全面改革開放,大踏步趕上時代的階段。在這五百年左右的全球化歷史進程中,中國經歷了從處于世界的中心,落后于時代被世界邊緣化,到今天前所未有地走近世界舞臺中央的轉變。

一、錯失全球化:落后時代與被動挨打

全球化起始于15 世紀的西歐,新航路的開辟拓寬了人類交往的空間和范圍,打破了各民族間相互隔絕、相互孤立的狀態(tài),地區(qū)性貿易開始向世界性貿易拓展,以西歐為中心的殖民擴張和世界經濟體系初見雛形。對此,馬克思恩格斯指出:“隨著美洲和通往東印度的航線的發(fā)現,交往擴大了,工場手工業(yè)和整個生產運動有了巨大的發(fā)展。從那里輸入的新產品,特別是進入流通的大量金銀完全改變了階級之間的相互關系,并且沉重地打擊了封建土地所有制和勞動者;冒險者的遠征,殖民地的開拓,首先是當時市場已經可能擴大為而且日益擴大為世界市場”[2](p562)。馬克思恩格斯雖然沒有使用全球化的概念,但是其理論蘊含著豐富的全球化思想,世界歷史和世界市場的形成過程實際上就是經濟全球化過程。

西方國家通過對外殖民擴張和掠奪,為資本主義發(fā)展提供資本的原始積累。隨著西歐主要資本主義國家相繼完成資本主義革命并進行工業(yè)革命,資本主義列強紛紛登上歷史舞臺。工業(yè)革命促進了世界市場的進一步開拓,人類歷史實現了由民族地域歷史向世界歷史的轉變。19世紀中后期,以英國為首的西歐國家主導的世界市場初步形成。馬克思恩格斯充分肯定資產階級在推動世界貿易、建立世界市場和推進世界歷史進程中的積極作用,“不斷擴大產品銷路的需要,驅使資產階級奔走于全球各地。它必須到處落戶,到處開發(fā),到處建立聯系。資產階級,由于開拓了世界市場,使一切國家的生產和消費都成為世界性的了。……過去那種地方的和民族的自給自足和閉關自守狀態(tài),被各民族的各方面的互相往來和各方面的互相依賴所代替了”[3](p35)。同時,也對資產階級全球化過程中的野蠻與血腥進行了揭露與控訴,“它迫使一切民族——如果它們不想滅亡的話——采用資產階級的生產方式;它迫使它們在自己那里推行所謂的文明,即變成資產者。一句話,它按照自己的面貌為自己創(chuàng)造出一個世界”[3](p35-36)。

封閉帶來落后,落后意味著挨打。近代中國飽嘗閉關鎖國之苦,在農業(yè)社會時期,中國曾是世界上最強大的國家,中國很長一段時期都處于世界領先地位,處于世界中心位置。“16 世紀以前世界上最重要的300 項發(fā)明和發(fā)現中,我國占173項,遠遠超過同時代的歐洲。我國在發(fā)展歷史上長期處于世界領先地位,我國思想文化、社會制度、經濟發(fā)展、科學技術以及其他許多方面對周邊發(fā)揮了重要輻射和引領作用”[4](p203)。近代以降,中國的世界地位發(fā)生了急劇轉換。西歐通過工業(yè)革命在世界體系中迅速崛起,而此時的中國封閉保守,閉關鎖國,拒絕同率先走向工業(yè)化、現代化的西方國家發(fā)展外交關系和外貿關系,錯過了工業(yè)化、現代化的發(fā)展契機,在全球化的時代潮流中落伍,被西歐趕超。貢德·弗蘭克在《白銀資本》中文版前言中說:“至少直到1800年為止,亞洲,尤其是中國一直在世界經濟中居于支配地位。直到1800年,具體到中國是直到19世紀40年代的鴉片戰(zhàn)爭,東方才衰落,西方才上升到支配地位”[5](p20)。1840年爆發(fā)的鴉片戰(zhàn)爭使中國的國門在堅船利炮下被迫打開,一步步跌入半殖民地社會的深淵,同時也被裹挾入由歐洲列強主導的以殖民化方式推動的全球化。

中國的國門在西方的堅船利炮下被迫打開,被動地卷入了全球化的進程,中國不僅喪失了其長久以來的中心位置,而且喪失了領土和主權的完整,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對于中國的這段屈辱歷史,馬克思指出:“滿族王朝的聲威一遇到英國的槍炮就掃地以盡,天朝帝國萬世長存的迷信破了產,野蠻的、閉關自守的、與文明世界隔絕的狀態(tài)被打破,開始同外界發(fā)生聯系”[3](p608)。以英國為首的西方列強通過血腥的軍事侵略、野蠻的鴉片貿易,對中國實施全面的赤裸裸的殖民掠奪,逼迫中國簽訂了一系列不平等條約,從中國攫取大量的財富。據統(tǒng)計,從鴉片戰(zhàn)爭到新中國成立,清政府、北洋政府、國民黨政府對外簽訂的一系列喪權辱國的不平等條約有1000 多個,各國列強從中國勒索的戰(zhàn)爭賠款,至今無法完全統(tǒng)計。帝國主義的野蠻侵略和封建制度的腐朽性是嚴重阻礙中國走向現代化的外因和內因。西方列強的入侵和掠奪,使中國的主權獨立和領土完整遭受到嚴重破壞,外交關系和外貿關系喪失了獨立自主的權利,開始被動卷入資本主義世界體系。此間的中國,積貧積弱,頻遭侵略和蹂躪之害,飽受戰(zhàn)禍和動亂之苦,在帝國主義殖民的夾縫中艱難而屈辱地生存,在世界體系格局中的地位日趨沉淪和邊緣化。

從一定意義上來說,兩次世界大戰(zhàn)都是新興大國與守成大國為爭奪地區(qū)霸權和全球霸權,重新瓜分殖民地和世界市場,殖民化利益的矛盾無法調和的結果。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改變了世界政治經濟格局,亞洲、非洲、拉美的原殖民地國家民族獨立運動高漲,成功擺脫殖民統(tǒng)治,紛紛宣告獨立,舊殖民體系開始土崩瓦解,以炮艦外交和殖民手段推動的全球化難以為繼。

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中國結束了百年戰(zhàn)亂,結束了帝國主義和殖民主義在中國長達一個多世紀的剝削與掠奪、奴役與控制,廢除了帝國主義在中國的政治、軍事和經濟等特權,實現了民族獨立和主權完整,為實現獨立外交和獨立自主進行對外經濟交流奠定了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礎。

二、參與全球化:獨立自主與對外開放

在歷史前進的邏輯中前進,在時代發(fā)展的潮流中發(fā)展。只有順應全球化的時代潮流,積極主動參與經濟全球化的時代大潮中,積極應變,主動求變,才能變后發(fā)劣勢為后發(fā)優(yōu)勢,才能與時代同行。否則,長期游離于全球化之外,隔離于世界文明,只會日益貧困化、持續(xù)邊緣化。

(一)獨立自主與部分開放

新中國成立,中華民族真正站起來了,從根本上擺脫了帝國主義和殖民主義的奴役和控制,中止了在世界經濟版圖中日趨嚴重的邊緣化地位,使中國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并開始獨立自主地參與到全球經濟發(fā)展中。

獨立自主是中國革命和建設的一條重要經驗,是對近代中國依附于西方列強歷史教訓的總結,是毛澤東對外開放思想的基本立場和根本原則。新中國成立初期,整個國家千瘡百孔,百廢待興,經濟落后的社會主義國家如何進行現代化建設,成為橫亙在新中國面前的新的時代課題。總結中國革命實踐的經驗與教訓,毛澤東反復強調社會主義經濟建設要始終堅持獨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原則,要以獨立自主為基點,主要依靠自己的力量進行經濟建設,努力發(fā)展中國的工業(yè)體系和科技力量。獨立自主不是閉關鎖國,不是排斥開放,不是拒絕外援,而是我們在實行對外開放學習技術、借鑒經驗時,立足點必須放在依靠自己、自力更生的基礎之上。毛澤東把新中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路線概括為:“自力更生為主,爭取外援為輔,破除迷信,獨立自主地干工業(yè)、干農業(yè)、干技術革命和文化革命,打倒奴隸思想,埋葬教條主義,認真學習外國的好經驗,也一定研究外國的壞經驗——引以為戒,這就是我們的路線。”[6](p380)

建立獨立自主的工業(yè)體系,是國家競爭力的基礎和核心。在建立國家工業(yè)體系和國民經濟體系上,中國曾同蘇聯有過爭論。毛澤東在讀蘇聯《政治經濟教科書》時談到,蘇聯及東歐一些國家都曾要求中國不要搞完整的工業(yè)體系,而是通過社會主義陣營內的國際分工解決問題。毛澤東從產業(yè)依附受制于人的高度,拒絕了這種主張和要求,保證了經濟發(fā)展的獨立性。正是這種獨立自主的堅持,在中蘇關系惡化,蘇聯拒絕繼續(xù)援助后,我國的現代化建設沒有遭受到沉痛的打擊,沒有了援助,反而使我們更加地奮發(fā)努力,壞事變成了好事。針對蘇聯政府撕毀合同,撤回專家,毛澤東指出,“蘇聯把專家撤走,撕毀了合同,這對我們有好處。我們沒辦法,就靠自己,靠自己兩只手。后來蘇聯又后悔了,想再派專家來,要同我們做生意,我們不干。他們再派專家來,有朝一日他們又要撤走專家,撕毀合同。他們已經失去了我們的信任。……離開了先生,學生就自己學。有先生有好處,也有壞處。不要先生,自己讀書,自己寫字,自己想問題。這是一條真理。”[7](p338)從20 世紀50年代中期到70年代的20多年中,在基本上沒有什么外部援助的狀況下,我們主要依靠自己的力量進行現代化建設,初步建立起了獨立的比較完整的工業(yè)體系、國民經濟體系和“兩彈一星”的國防體系,完成了工業(yè)化的原始積累,使中國正式站在了現代工業(yè)的起跑線上。盡管體系還比較粗糙,代價也比較昂貴,但是,實現了我們從農業(yè)國到工業(yè)國的跨越,奠定了中國工業(yè)化的基礎,奠定了今天中國是世界上工業(yè)體系最完整的國家地位,為我們從工業(yè)大國向工業(yè)強國邁進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堅持以自己的力量為主,堅持技術引進和自主創(chuàng)新相結合。引進國外先進技術,吸收國外先進經驗,可以有效地節(jié)約研發(fā)時間,節(jié)省研發(fā)經費,少走彎路,實現快速發(fā)展。但是,引進必須和消化吸收相結合。毛澤東強調:“引進新技術不是一味摹仿,照抄照搬。學習外國必須同獨創(chuàng)精神結合起來。引進新技術必須同自己鉆研結合起來。對于進口的技術裝備,必須加以研究,一般從仿制做起,進而結合我國的具體情況加以改進和提高。”[8](p492-493)50年代蘇聯援助的156項建設項目,70 年代初的“四三方案”,這是新中國歷史上兩次大規(guī)模的技術和項目引進,有力地推動了中國工業(yè)化和現代化的進展。

堅持以國內市場為主,發(fā)展對外貿易。獨立自主不是閉關自守,不是自我封閉,不是關起門來搞建設,但是要以國內市場為主。毛澤東強調:“我們這類國家,如中國和蘇聯,主要依靠國內市場,而不是國外市場。這并不是說不要國外聯系,不做生意。不,需要聯系,需要做生意,不要孤立。”[9](p340)我們的對外貿易方針是“自力更生為主,爭取外援為輔,平等互利,互通有無,幫助民族主義國家建立獨立經濟”,“對外貿易只能起輔助作用,主要靠國內市場”[10](p641)。這對于當下中國外部環(huán)境不確定,經濟要實現持續(xù)穩(wěn)定增長、高質量發(fā)展必須立足國內市場,堅持以國內大循環(huán)為主體,更多地依靠內需和創(chuàng)新驅動,把擴大內需、依靠創(chuàng)新作為國民經濟可持續(xù)性發(fā)展的主要動力,在高端技術和關鍵領域實現國產化和進口替代有著很強的現實意義。

由于社會制度和意識形態(tài)等的差異,建國初期,新中國遭受到了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的敵視與遏制、禁運與封鎖,同時,基于對近代中國被資本主義世界瓜分豆剖屈辱開放的慘痛記憶,使得我們與西方資本主義世界體系的開放沒有順利展開。在兩種制度和兩種道路的競爭與對抗中,新中國成立初期選擇了加入世界社會主義市場體系,選擇了主要向蘇聯和社會主義國家開放的策略。1978年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作出實行改革開放的偉大歷史性決策,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重要里程碑,開啟了新時期中國主動參與全球化,自主走向世界的新的歷史進程。

(二)自主發(fā)展與全面開放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積極抓住全球化發(fā)展的歷史機遇,主動參與到經濟全球化的時代大潮中,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把堅持社會主義基本制度同發(fā)展市場經濟相結合,既發(fā)揮了社會主義制度的優(yōu)越性,又發(fā)揮了市場配置資源的有效性,極大地釋放了社會的生機與活力,極大地激發(fā)了人民群眾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chuàng)造性,中國經濟發(fā)展駛入了快車道。

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結束后尤其是冷戰(zhàn)結束以來,世界經濟一體化迅速發(fā)展,第二次經濟全球化浪潮興起。需要指出的是,與第一次殖民化的全球化不同,這次全球化主要是以貿易化推動的全球化。兩次世界大戰(zhàn),英國衰落了,美國崛起了,世界的中心由歐洲轉移至美洲,由英國轉移到美國,美國成為第二次全球化的主導者,像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世界銀行、世貿組織等都是在美國倡議和主導下成立的。全球化進入了由美國主導的依附型世界體系,推動全球化的手段也從赤裸裸的野蠻的殖民掠奪轉向了相對隱蔽的國際貿易的方式。雖然以美國為首的發(fā)達國家主導下的國際經濟政治秩序更多地體現了美國等發(fā)達國家的利益訴求,但是,總體而言,對于發(fā)展中國家也是一次難得的發(fā)展機遇與契機。

改革開放新時期,在和平與發(fā)展成為時代主題的歷史條件下,隨著中國外部條件和環(huán)境的改善,內部條件和環(huán)境的發(fā)展,鄧小平突出強調要通過改革開放來全面參與經濟全球化進程。鄧小平指出:“我們現在要實現四個現代化,有好多條件,毛澤東同志在世的時候沒有,現在有了”“比如毛澤東同志在世的時候,我們也想擴大中外經濟技術交流,包括同一些資本主義國家發(fā)展經濟貿易關系,甚至引進外資、合資經營等等。但是那時候沒有條件,人家封鎖我們。”[11](p127)固步自封,夜郎自大,關起門來是發(fā)達不起來的。改革帶來活力,開放帶來進步。中國選擇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申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中國歷經十多年的艱辛談判,才得以完成從復關到入世的漫長歷程,成為世貿組織正式成員國。中國通過對外開放和對內改革適應世界體系和國際規(guī)則,融入全球產業(yè)鏈、供應鏈和價值鏈,既發(fā)展了自己,也為世界作出了貢獻。

中國的對外開放,是對世界所有國家和地區(qū)的開放,不僅對中國有利,對發(fā)達國家也更為有利。鄧小平指出:關于“對外開放,我們還有一些人沒有弄清楚,以為只是對西方開放,其實我們是三個方面的開放。一個是對西方發(fā)達國家的開放,我們吸收外資、引進技術等等主要從那里來。一個是對蘇聯和東歐國家的開放,……還有一個是對第三世界發(fā)展中國家的開放,這些國家都有自己的特點和長處,這里有很多文章可以做。”[12](p98-99)中國的對外開放是全方位的、多層次的,把中國的對外開放說成本質是對美國的開放是不成立和不存在的。實現對外開放,不僅是中國的需要,也是西方的需要。鄧小平指出:“西方政治家要清楚,如果不幫助發(fā)展中國家,西方面臨的市場問題、經濟問題,也難以解決。經濟上的開放,不只是發(fā)展中國家的問題,恐怕也是發(fā)達國家的問題”,“幫助是相互的,貢獻也是相互的”,“幫助了我們的人,得到的利益不會小于他們對我們的幫助。至于政治上戰(zhàn)略上的意義就更大了。”[12](p79-80)發(fā)展是相互的,開放是共贏的,那種把中國的發(fā)展說成是美國的重建,說成是占美國的便宜的喧囂與聒噪、詰難與指責,不僅是對事實的無視,更是對歷史的無知;既不符合矛盾分析法,也不符合唯物辯證法。

中國通過對外開放引進西方先進技術和管理經驗,根本目的是為了更好更快地培育我們自主創(chuàng)新和自主發(fā)展的能力。鄧小平明確指出:“我國實行經濟開放政策,爭取利用國際上的資金和先進技術,來幫助我們發(fā)展經濟。這一政策已開始有些效果。但是,從發(fā)達國家取得資金和先進技術不是容易的事情。有那么一些人還是老殖民主義者的頭腦,他們企圖卡住我們窮國的脖子,不愿意我們得到發(fā)展。所以,我們一方面實行開放政策,另一方面仍堅持建國以來毛澤東主席一貫倡導的自力更生為主的方針。必須在自力更生的基礎上爭取外援,主要依靠自己的艱苦奮斗。”[11](p405-406)“獨立自主,自力更生,無論過去、現在和將來,都是我們的立足點。”[12](p3)1987 年10 月召開的黨的十三大,把堅持改革開放,自力更生,艱苦創(chuàng)業(yè),寫進了黨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路線。

全球化是一把雙刃劍,在參與經濟全球化中,我們不但要看到所取得的成就,更要辯證地看到潛在的風險,這關系到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關乎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建設。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建設取得了巨大的成就,許多產業(yè)規(guī)模不斷做大,但是,在技術層面特別是核心技術方面,還主要是對西方技術的應用。在技術的引進方面,存在著偏重于引進,而對技術的消化吸收和再創(chuàng)新能力不足,關鍵軟硬件設備依賴進口。由于技術創(chuàng)新力不夠,依附性過高,自主性不足,關鍵核心技術受制于人的局面尚未根本改變,陷入了“低端鎖定”的價值困境和技術依賴,只是大而不強,更多停留在“中國加工”和“中國組裝”層面,離“中國創(chuàng)造”和“中國智造”還相距很遠。

當我們處于全球產業(yè)分工價值鏈的低端,跟跑全球化時,我們可以通過技術引進,或以市場換技術,提高技術水平,實現快速發(fā)展。而今天中國的產業(yè)發(fā)展正從低端向中高端邁進,并且在某些方面和領域已經形成了與西方發(fā)達國家并跑和領跑的競爭態(tài)勢。為了繼續(xù)保持科技上的霸權地位和國家霸權,獲得高額壟斷利益,西方發(fā)達國家必然會以國家安全、國家利益等為理由,對我們進行技術上的封鎖、遏制和打壓,以期阻止中國的技術進步和延緩中國的現代化進程。實現自主創(chuàng)新與自主發(fā)展,在今天中國外部環(huán)境有變,美國全面遏制打壓中國的背景下顯得更為重要和尤為迫切。因此,以參與國際分工,“造不如買,買不如租”作為不必或不需自主創(chuàng)新的理由是站不住腳的。相反,我們要把發(fā)展的基點放在創(chuàng)新上,投入更多的資金和精力用于技術研發(fā),通過創(chuàng)新培育發(fā)展新動能,從而形成我們自主創(chuàng)新、自主發(fā)展的能力。

自主發(fā)展與全面開放辯證統(tǒng)一,兩者統(tǒng)一于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偉大實踐中。自主發(fā)展需要對外開放,對外開放促進自主發(fā)展,兩者之間存在著相互推促的雙向互動關系。厘清兩者之間的邏輯關聯并促進兩者的良性互動與相互塑造,有助于提高我們的全面開放水平,更有助于增強我們自主創(chuàng)新、自主發(fā)展的能力。

三、推動全球化:中國智慧與中國方案

中國人民順應經濟全球化發(fā)展的時代潮流,打開國門搞建設,從引進來到走出去,從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到提出人類命運共同體、高質量共建“一帶一路”,從參與全球化到推動全球化,實現了應對經濟全球化的戰(zhàn)略轉變,實現了世界走向中國和中國走向世界的雙向發(fā)展。

以2008 年國際金融危機為起點,西方民粹思潮和反全球化傾向蔓延,給全球化增加了更多的風險和不確定性。特別是特朗普上臺以來,高舉“美國優(yōu)先”旗幟,強調“買美國貨、雇美國人”,奉行退出主義、退出路線,宣布退出TPP、退出《巴黎協定》、退出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退出聯合國人權理事會、退出伊朗核協定,揮動貿易保護的大棒,主動挑起貿易戰(zhàn)。2020 年新冠肺炎疫情席卷全球,在亟須國際合作抗疫關鍵時刻又威脅要斷供世衛(wèi)組織,揚言要退出世衛(wèi)組織。過去,美歐國家是全球化的主要開拓者,如今反而蛻變成了全球化進展的阻礙者,全球化遭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戰(zhàn)和艱險。

全球化不可終結,也不會終結。馬克思恩格斯指出:“各民族的原始封閉狀態(tài)由于日益完善的生產方式、交往以及因交往而自然形成的不同民族之間的分工消滅得越是徹底,歷史也就越是成為世界歷史。”[2](p540-541)隨著生產力和交往形式運動的發(fā)展,人類歷史必將由封閉走向開放,由地域史、民族史走向世界史,這是不依人的意志為轉移的歷史發(fā)展的必然過程。全球化是一種不可逆轉的歷史發(fā)展大趨勢,作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中國對全球化的態(tài)度以及未來如何推動全球化,全世界的目光更多地聚焦中國。中國“不能當旁觀者、跟隨者,而是要做參與者、引領者”[4](p100)。國家主席習近平在G20杭州峰會上的開幕辭《構建創(chuàng)新、活力、聯動、包容的世界經濟》,在達沃斯論壇上《共擔時代責任共促全球發(fā)展》和博鰲亞洲論壇上《開放共創(chuàng)繁榮創(chuàng)新引領未來》的主旨演講,在中非合作論壇北京峰會開幕式上的主旨講話《攜手共命運同心促發(fā)展》,反復闡明和強調了經濟全球化的中國態(tài)度和中國立場:中國是貿易與投資自由化便利化的堅定推動者和執(zhí)行者,是經濟全球化的堅定捍衛(wèi)者和推促者。

逆全球化和反全球化的出現,是美國等西方大國基于自身發(fā)展和本國利益的考量而作出的選擇與應對,同時也證明了不公正、不合理、不平衡的新自由主義全球化模式的不可持續(xù)性。全球化遭受暫時的波折和沖擊,并不意味著全球化本身的終結。長期來看,全球化是不可逆轉的時代潮流和歷史大勢。面對全球化進程的矛盾和弊端,面對建立更加公平、合理的國際秩序的呼聲,面對構建更有活力、更加包容、更可持續(xù)的新的全球化的訴求,中國積極回應國際社會的期待,探索新的全球化理念與思路,提出要主動作為、適度管理,要對原有的全球化模式進行調整和修復,引導和完善,從而消解其負面影響,讓其正面效應更多釋放出來,實現經濟全球化進程再平衡,讓不同國家、不同階層、不同人群共享經濟全球化發(fā)展成果。中國愿意與世界各國人民一道攜手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努力推進新型全球化。只要我們秉持和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則,在開放中擴大共同利益,在合作中實現機遇共享,一定會推動經濟全球化朝著更加開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贏的方向發(fā)展。

(一)中國發(fā)展為推動新型經濟全球化注入新動能

全球化需要中國,也早已離不開中國。中國經濟在世界經濟版圖中的體量、分量和能量,無疑是中國推動新型經濟全球化的重要支撐與保證。新中國成立以來特別是改革開放40 多年來,中國經濟發(fā)展的成就有目共睹、舉世矚目,“已經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第一大工業(yè)國、第一大貨物貿易國、第一大外匯儲備國。”[13]國際金融危機爆發(fā)以來,世界經濟陷入低迷期,中國經濟的快速發(fā)展成為全球經濟增長的重要引擎,為全球經濟的穩(wěn)定增長與持續(xù)發(fā)展提供了強大的動能和推力。面對新冠肺炎疫情的全球蔓延,隨著國內疫情基本控制,形勢好轉,中國積極馳援全球抗疫,向多個國家和地區(qū)提供醫(yī)療物資援助,分享抗疫經驗,派出醫(yī)療專家團隊,成為全球抗擊疫情的大后方,集中彰顯了中國的大國擔當。中國的發(fā)展帶給世界的是機遇而不是挑戰(zhàn),是和平而不是威脅。中國是世界經濟發(fā)展的推動者而不是破壞者,是全球經濟發(fā)展的貢獻者而不是掠奪者,是國際經濟秩序的維護者而不是顛覆者。過去,中國經濟的發(fā)展離不開世界,中國的快速發(fā)展得益于抓住經濟全球化帶來的機遇。現在,世界的發(fā)展也同樣需要中國,世界經濟的增長深度依賴中國。中國是經濟全球化的參與者和受益者,更是貢獻者和推動者。

(二)中國理念為推動新型經濟全球化貢獻新智慧

全球化需要重構,也亟待重構。經濟全球化出現波折,西方國家主導的全球化出現困境,主要在于現有的經濟增長模式、治理模式、發(fā)展模式不但不能解決反而在一定程度上加劇了全球發(fā)展失衡問題,地區(qū)間的差距拉大,國家間的鴻溝加深。同時,作為全球化的主導者和受益者,西方國家內部也存在著嚴重的發(fā)展空間不平衡和收入分配不平等問題,導致社會兩極分化嚴重,中低收入民眾不能公平分享全球化的紅利。與西方發(fā)達資本主義國家主導的經濟全球化性質不同,中國推動的新型全球化,堅持立己達人,以共商共建共享為價值追求,以“人類命運共同體”為價值目標。“人類命運共同體”思想,站在人類價值和道義的制高點,是對全球化“西方版本”的超越,是對西方中心論的拋棄,是對霸權邏輯和霸凌主義的拒斥,是對“零和博弈”“叢林法則”舊思維的摒棄。“人類命運共同體”思想,是馬克思主義“自由人的聯合體”的現代版,是“以人民為中心”的國際版,其實質是要通過更加開放、合作、共贏的發(fā)展,推動建立一個更加平衡、包容、普惠的經濟全球化,從而推動全球經濟共同增長和可持續(xù)發(fā)展。理念引領行動,方向決定出路。“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已被寫入聯合國重要文件,產生了廣泛而深遠的國際影響,受到了國際社會的高度好評,這是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對世界的貢獻,使疑慮重重的全球化再次展現出美好的愿景。中國將一如既往地繼續(xù)“堅持和平發(fā)展道路,堅持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堅持互利共贏的開放戰(zhàn)略,不斷拓展同世界各國的合作,積極參與全球治理,在更多領域、更高層面上實現合作共贏、共同發(fā)展,不依附別人、更不掠奪別人,同各國人民一道努力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把世界建設得更加美好。”[1]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全球阻擊戰(zhàn)更加彰顯了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價值理念和時代價值,國家主席習近平在第七十三屆世界衛(wèi)生大會視頻會議開幕式上再次呼吁要堅持生命至上,要共同佑護各國人民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要守望相助,同舟共濟,共同構建“人類衛(wèi)生健康共同體”[14]。人類是一榮俱榮,一損俱損的命運共同體。無論是抗擊疫情,還是后疫情時代經濟的恢復和發(fā)展都要走團結合作之路,走開放包容之路。沿著新型全球化的方向前進,人類必將實現自身的徹底解放,實現每個人的自由發(fā)展是一切人自由發(fā)展的條件。

(三)中國實踐為推動新型經濟全球化提供新平臺

全球化趨勢不可改變,也不會改變。如果說“人類命運共同體”是中國從價值和理想層面展示出的新型經濟全球化的美好藍圖,“一帶一路”則是從政策和實踐層面體現了中國對新型經濟全球化的推動和落實。作為我國對外開放政策的重要里程碑和實行全方位對外開放的重大舉措,“一帶一路”,從理念到藍圖、從方案到實踐、從倡議到行動,是中國推動構建互利共贏的利益共同體、責任共擔的責任共同體和休戚與共的命運共同體的重要抓手和實踐平臺,是中國以負責任大國和社會主義國家及發(fā)展中國家身份對推動新型全球化的一次積極探索和實踐創(chuàng)新。中國秉持多邊主義精神,推動建設開放型世界經濟體系,堅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則,構建互利共贏的全球產業(yè)鏈、價值鏈和供應鏈,克服資本驅動的全球化的弊端,著眼于實體經濟發(fā)展,推動全球經濟更加普惠、平衡與共贏。“一帶一路”由點連接成線,由線拓展到面,取得了積極進展。共建“一帶一路”倡議為中國開放發(fā)展開辟了新天地,為世界各國發(fā)展提供了新機遇。合作抗擊疫情賦予了“一帶一路”倡議以新的時代內涵和期待,要把“一帶一路”建成“團結應對挑戰(zhàn)的合作之路”“維護人民健康安全的健康之路”“促進經濟社會恢復的復蘇之路”“釋放發(fā)展?jié)摿Φ脑鲩L之路”。隨著“一帶一路”建設持續(xù)推進和順利實施,高質量共建“一帶一路”走深走實和行穩(wěn)致遠,標志著中國由經濟全球化的參與者,繼而成為經濟全球化的推動者,標志著中國走向經濟全球化的進程,經歷了從被動全球化、參與全球化到推動全球化的戰(zhàn)略轉變。

四、結語

經濟全球化是不依人的意志為轉移的客觀的歷史發(fā)展進程,全球化不僅深刻改變了中國,也深刻影響了世界,其發(fā)展不可抗拒,其趨勢不可逆轉,其進程充滿挑戰(zhàn),其前景更加美好。歷史來看,中國走向經濟全球化經歷了一個漫長的發(fā)展歷程,其間可謂是歷經艱辛、幾經挫折。從鴉片戰(zhàn)爭之前隔絕于世界市場和工業(yè)化浪潮,到鴉片戰(zhàn)爭及其以后的積貧積弱、被動挨打。新中國成立后,我們的對外開放也是步履維艱、坎坷前行。面對以美國為首的西方陣營對我國的孤立、封鎖與遏制,黨領導人民克服重重困難,努力爭取和擴大對外交往。“艱難困苦,玉汝于成。”改革開放以來,我們充分利用經濟全球化的歷史機遇,大踏步趕上時代。中國從世界體系邊緣日益走近世界舞臺中心,從經濟弱國逐漸成長為經濟強國的過程,既是世界塑造中國的過程,也是中國塑造世界的過程;既是中國借力全球化的過程,也是中國貢獻全球化的過程。中國不僅抓住了發(fā)展機遇,也貢獻了發(fā)展機遇,是發(fā)展自我和奉獻世界的辯證統(tǒng)一。要辯證看待中國和世界經濟體系的互動關系,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指出的,“中國發(fā)展得益于國際社會,中國也為全球發(fā)展作出了貢獻。中國將繼續(xù)奉行互利共贏的開放戰(zhàn)略,將自身發(fā)展機遇同世界各國分享”[4](p545-546)。

猜你喜歡
全球化經濟發(fā)展
“林下經濟”助農增收
邁上十四五發(fā)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續(xù)發(fā)展的“未來牌”
中國核電(2021年3期)2021-08-13 08:56:36
增加就業(yè), 這些“經濟”要關注
民生周刊(2020年13期)2020-07-04 02:49:22
新舊全球化
英語文摘(2019年6期)2019-09-18 01:49:16
全球化減速:全球化已失去動力 精讀
英語文摘(2019年5期)2019-07-13 05:50:24
民營經濟大有可為
華人時刊(2018年23期)2018-03-21 06:26:00
砥礪奮進 共享發(fā)展
華人時刊(2017年21期)2018-01-31 02:24:01
全球化陷阱
商周刊(2017年8期)2017-08-22 12:10:06
改性瀝青的應用與發(fā)展
北方交通(2016年12期)2017-01-15 13:52:53
全球化戰(zhàn)略必須因地制宜
IT時代周刊(2015年8期)2015-11-11 05:50:18
主站蜘蛛池模板: 就去吻亚洲精品国产欧美| 国产精选小视频在线观看| 亚洲天堂伊人| 国产尤物在线播放| 无码av免费不卡在线观看| 亚洲综合二区| 一级看片免费视频| 青草精品视频| 欧美三级日韩三级| 国产精品密蕾丝视频| 另类综合视频| 老司机久久精品视频| 亚洲欧洲日产国码无码av喷潮| 久久免费视频播放| 色综合天天综合中文网| 亚洲国产精品一区二区第一页免| 成人免费网站久久久| 人妻丰满熟妇αv无码| 欧美成人日韩| 狠狠色丁香婷婷| 国产精品3p视频| 日本爱爱精品一区二区| 亚洲欧洲自拍拍偷午夜色| 亚洲男人天堂2020| 91欧美在线| 欧类av怡春院| 亚洲国产综合自在线另类| 国产精品免费福利久久播放| 久久一日本道色综合久久| 香港一级毛片免费看| 久久精品中文字幕免费| 国产精品思思热在线| 久久亚洲国产视频| 青青草原国产免费av观看| 制服丝袜一区| 国产免费高清无需播放器 | 欧美成人亚洲综合精品欧美激情| 国产草草影院18成年视频| 欧美成在线视频| 国产精品美女在线| 欧美特级AAAAAA视频免费观看| 日本一区中文字幕最新在线| 九九热在线视频| 特级aaaaaaaaa毛片免费视频 | 国产免费羞羞视频| 欧美一级在线看| 日韩高清中文字幕| 狠狠五月天中文字幕| av尤物免费在线观看| 国产成人免费观看在线视频| 国产精品欧美亚洲韩国日本不卡| 久久人人97超碰人人澡爱香蕉| 欧美三级视频网站| 极品尤物av美乳在线观看| 日本免费a视频| 亚洲中文字幕在线精品一区| 国产精品白浆无码流出在线看| 久久精品日日躁夜夜躁欧美| 性喷潮久久久久久久久| 国产亚洲欧美另类一区二区| 色欲综合久久中文字幕网| 99久久精品无码专区免费| 国产农村精品一级毛片视频| 色国产视频| 精品视频免费在线| 鲁鲁鲁爽爽爽在线视频观看| 尤物特级无码毛片免费| 国产免费好大好硬视频| 国产9191精品免费观看| 欧美一道本| 日本欧美成人免费| 国产色伊人| 四虎永久在线精品国产免费| 婷婷色狠狠干| 一区二区三区高清视频国产女人| 午夜综合网| 亚洲天堂2014| 一边摸一边做爽的视频17国产| 91尤物国产尤物福利在线| 亚洲男人的天堂视频| 日韩在线播放中文字幕| 中国丰满人妻无码束缚啪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