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 冰 王佳建 葛迎春 王春磊
(黑龍江省平山林業制藥廠 黑龍江 哈爾濱 150324)
退耕還林作為我國當前最大的一項生態建設工程,經過幾輪的發展,使得水土流失和風沙的危害得到了有效控制,遏制了我國生態環境惡化的趨勢,為生態文明建設提供了重要的支撐。2014 年國家啟動了新一輪退耕還林工程建設,近期又將進一步擴大退耕還林工程建設[1]。通過退耕還林可使耕地能夠休養生息,有效的阻控污染源,保障生態安全。但退耕林地由于連年種植農作物,土壤疏松肥沃,這也導致還林地易引發病蟲害,因此,需要加大防控力度,確保退耕林地能夠保持穩定和持續的發展。
1.1 退耕林地害蟲種類多、數量大。由于退耕林地在造林前多為農用耕地,在連年的耕種作業過程中,土壤過于疏松,含有較高的有機質,這也導致地下害蟲蟲口密度較大,害蟲種類較多,再加之部分地區氣候條件和立地環境的特殊性,害蟲有了更好的棲息繁衍場所,因此退耕還林后,林地病蟲害會呈現出高發和多發的態勢,給退耕林地的建設帶來較大的影響。
1.2 森林植物檢疫工作不到位。森林病蟲害防治工作中,森林植物檢疫是較為關鍵的一個環節,對于退耕的林地,在實際造林過程中,必然會引進多種林木品種。若引進的林木檢疫關口把控不嚴,必然會導致一些林木攜帶害蟲進入到林區,從而造成病蟲害大面積發生,而且治理難度較大,往往會蔓延至整個林區,帶來嚴重的經濟損失。
1.3 退耕林地病蟲害預防工作缺失。大部分地區退耕還林工作過于看重短期的造林面積,對于林木生長質量及病蟲害防治工作缺乏重視。而且在實際造林設計規劃過程中,對病蟲害的預防措施缺失,導致造林初期病蟲害處于多發和高發狀態,林木受損嚴重,影響退耕還林工作的成效。
1.4 退耕林地造林樹種單一、林分結構不合理。退耕林地在造林時,存在樹種單一和林分結構不合理的情況,這也是病蟲害高發的主要原因。在實際退耕造林過程中,往往一大片林地只種植一種樹木,混交種植比例較少,導致很難形成有益生物種群,無法發揮森林生物多樣化的功能,使林木對病蟲害缺乏抵抗力,病蟲害發生時控制難度較大[2]。
2.1 重視森林病蟲害防治。針對退耕林地森林病蟲害高發的特點,在具體設計規劃退耕林地時要重視病蟲害防治工作。要建立健全退耕還林標準,利用制度來控制退耕林地混交林種植比例,各地還要根據實際情況建立退耕還林造林混交機制,實現對病蟲害的有效防控。在退耕還林審批環節將病蟲害防治作為其中一項重要指標,對于病蟲害防治措施缺失和不完善的林地項目一律不予審批。通過在退耕還林設計規劃時加大對森林病蟲害防治工作的重視,能夠為林木生長創造一個良好的環境,降低病蟲害發生幾率,保證林木健康生長。
2.2 加大林木檢疫工作的力度。在退耕林地營林工作中,育苗時就要做好病蟲害防治工作。具體要針對土壤和種子進行消毒處理,并嚴格監測苗期的病蟲害。加大對苗圃病蟲害的防治力度,通過建立無檢疫對象的苗圃,從源頭上實現對病蟲害的有效防控。嚴格管控外部引進的林木、苗木和林產品等,特別是針對一些繁殖材料需要做好無害處理后再引進、運輸,有效的防控病蟲害的傳播。
2.3 做好退耕林地的營造林工作。在實際退耕還林工程實施過程中,并不是單純在原耕地上種上樹即可,還需要制定完善的營林規劃,運用先進的營林技術,將林地構建成為一個完整的生態群落,確保林分結構的合理性。在營林過程中還需要做好原生植被的保護工作,保證退耕林地生物的多樣性,并盡量營造具有較高經濟價值的樹種,打造混交林,全面提高森林生態環境,進一步提高林分的自我保護和修復能力[3]。
2.4 做好森林病蟲害監測預報工作。退耕林地病蟲害發生概率較大,一旦病蟲害暴發,就會造成無法挽回的損失。因此,需要將退耕林地病蟲害防治工作的重點放在預防上,將病蟲害控制在萌芽狀態,一旦發現隱患立即消滅。同時做好森林病蟲害的監測預報工作,積極構建林地病蟲害監測預報網絡,針對森林病蟲害,做到及時發現、及時監測、及時上報和處理,特別是針對退耕林地營林初期階段的病蟲害,應加大監測力度。
2.5 加強退耕還林撫育管理。退耕林地需要做好撫育管理工作,這樣不僅能夠對林木生長環境進行有效改善,還能促進林木的健康生長發育,全面提高林木對病蟲害的抵抗能力。針對退耕林地,需要進一步優化林分結構,實現樹種的合理搭配。在幼林管理工作中,需要做好林地雜草的清除工作,保障林木生長過程中對水肥的需求,并適當進行松土、修剪、整枝等工作。采用混交林營造出仿自然林的生態環境,選擇具有較高經濟效益兼顧生態抗逆性強的樹種進行補植。
退耕還林作為我國的一項基本國策,與國計民生息息相關。由于退耕林地在造林前一直種植農作物,導致林地在營林后病蟲害發生概率較高,而且一旦發生病蟲害,控制難度較大,不僅會帶來嚴重的經濟損失,還會給森林生態環境帶來較大影響。因此,需要做好退耕林地的病蟲害防治工作,進一步鞏固退耕還林地的生態建設成果,實現對林區生態環境的改善,積極促進林區經濟的發展,確保林區生態效益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