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 帆
(榆林市橫山區農業技術推廣中心 陜西 榆林 719100)
豆類作物種類很多,主要有大豆、綠豆、小豆、蠶豆、豌豆、菜豆、豇豆、刀豆、扁豆等,富含豐富的蛋白質,其中大豆是世界上重要的油料和糧食作物,綠豆、小豆是重要的“藥食同源”作物。豆類作物有生物固氮作用,是調整優化種植結構的首選農作物之一[1~3]。榆林市橫山區位于黃土高原與毛烏素沙地過渡地帶,是典型的溫帶干旱半干旱大陸性季風氣候,氣候冷涼、四季分明,年平均氣溫7.8 ℃~10.2 ℃,≥10 ℃的有效積溫3 000 ℃以上,無霜期146 d 左右,年平均降水量400 mm 左右,且集中在7 ~9 月份,發展豆類產業有著得天獨厚的自然優勢。以綠豆為主的豆類產業是橫山區脫貧攻堅的重要農業產業之一,做強豆類產業對全區打贏脫貧攻堅戰、決勝全面小康意義重大。
1.1 種植規模大。橫山區發展豆類作物生產歷史悠久,自然氣候條件適宜豆類等雜糧作物生長,是全國三大綠豆產區之一,被農業部命名為“綠豆之鄉”[4]。據統計,橫山區現有大豆(黑豆、黃豆、雙青豆)、綠豆、小豆(紅小豆、白小豆、赤小豆)、豌豆、蕓豆(多花菜豆、普通菜豆)、扁豆、豇豆、蠶豆、草豌豆等10 多種豆類作物。2017 年,橫山全區豆類作物種植面積1.62 萬hm2,產量2.28 萬t,分別占到榆林全市豆類作物播種面積的16.9%和總產量的13.1%,位居榆林12 縣(區、市)第1 位和第2 位。其中:大豆種植面積0.87 萬hm2,產量1.32 萬t;紅小豆種植面積0.43 萬hm2,產量0.51 萬t;綠豆種植面積0.25 萬hm2,產量0.32 萬t。
1.2 主要豆類產品品質好。橫山區地處黃土高原地區,海拔較高、日照充沛、雨熱同季,土壤多為黃綿土,土質疏松且富含鉀素,種植的豆類作物產量高、品質好,尤以大明綠豆、紅小豆、黑大豆知名。橫山區生產的綠豆有“綠色珍珠”之美譽,在榆林周邊市場上享有盛譽,為出口日本國免檢農產品;“橫山紅小豆”被客商盛贊為“紅寶石”,也是橫山區的重要出口創匯農產品之一,暢銷東南亞各國;橫山生產的黑大豆是加工豆腐的最佳原料,該區響水鎮生產的豆腐遠近聞名。
1.3 產地環境無污染。橫山區農業生產仍以傳統農業生產方式為主,農產品質量好、品質優、農殘少。橫山區為典型的雨養旱作農業區,境內工礦企業很少,生產環境無污染;橫山區種植的大豆、綠豆、小豆等豆類作物耐旱、耐瘠薄,抗逆性強,且都有固氮作用,生產中主要施用農家肥料,化肥也只施少量的磷、鉀肥;與水稻、玉米等主糧作物相比,豆類作物的病蟲害較少,極少使用農藥。
1.4 產業化程度較高。橫山區是榆林市傳統的農產品加工地,有豆類加工、銷售企業、合作社近百家,橫山進出口有限公司是榆林市第一家省級農業產業化重點龍頭企業,“橫山大明綠豆”是橫山區第一個入選“國家地理標志產品”的農產品,也是橫山區出口創匯的拳頭暢銷商品,同時,“橫山紅小豆”、“響水豆腐”也成為橫山農業發展的名片;近年來,區委、區政府大力扶持發展以合作社為主導的“訂單農業”,實現了“企業、合作社、農民”三方的合作共贏,極大地推進了農民增收。
1.5 地方政府支持有力。早在20 世紀90 年代,橫山區就將“羊、豆”兩大產業作為農業主導產業,大力發展以綠豆為主的豆類產業,并制定了一系列產業優惠政策給予扶持。2016 年,橫山區委、區政府制定了《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綱要》,將豆類產業列為縣域農業主導產業之一,明確提出“圍繞羊、豆、稻、薯四大產業發展現代特色農業”,為做大做強豆類產業提供了政策保障。
2.1 種植品種混雜退化。橫山區豆類作物生產中主栽品種多為農家品種或20 世紀育成的老品種,品種結構非常單一,大豆以“梿枷條黑豆”為主,綠豆以“橫山大明綠豆”為主,紅小豆以“延邊紅”和“冀紅五號”為主,均種植20 年以上,種子以農民自產自留為主,因種植多年出現混雜、退化現象,產量和品質都受到嚴重影響。
2.2 種植水平較低。一是單產水平低,橫山區豆類作物栽培技術較為粗放,豆類作物面積雖然較大,但單產水平低于市內其他地區,以2017 年為例,主要豆類作物大豆、綠豆和紅小豆的單產水平分別在全市排名第8 位、第9 位和第9 位。二是橫山區豆類作物栽培時較多采用地膜覆蓋方式,雖然產量提高,但地膜回收技術仍不太成熟,為產品品質留下了隱患。
2.3 抵御自然災害能力差。橫山區豆類作物多種植在旱地上,旱災是制約當地豆類生產的主要災害,灌溉水源少、成本高,“靠天吃飯”的現狀使得全區豆類作物產量較低。近年來,因為豆類產品“藥食同源”的特點導致價格較好、效益較高,農民種植豆類的意愿加強,種植面積逐年擴大,出現重茬種植現象,導致一些細菌性病害加重。
2.4 產業化經營受阻。橫山區豆類加工、銷售產業發展較早,曾是榆林市雜糧加工第一大縣(區),但受近年來市場沖擊,加之原有加工企業多為原糧精選或簡單的粗加工,缺乏精深加工,使得橫山區雜糧(以豆類和小米為主)加工、銷售發展已落后榆陽、米脂、綏德等兄弟縣區,加工、銷售等產業化經營遇到瓶頸。
3.1 發展思路。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全面貫徹黨的十九大和十九屆二中、三中、四中全會精神,以發展鄉村振興戰略和打贏脫貧攻堅戰為主線,緊緊圍繞“轉方式、調結構”兩條主線,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依托橫山區獨特的自然、資源優勢,積極開拓銷售市場,以做強做優豆類產業為目標,全力打造“橫山大明綠豆”等豆類產品品牌,加大政策支持力度,打造“政府+農技+企業+合作社+農戶”的產業化體系,把橫山區建設成為榆林及周邊地區的豆類產品集散地。
3.2 產業目標。加大豆類產業政策支持力度,計劃“十四五”期間,橫山全區豆類作物種植面積達到2.0萬~2.2 萬hm2,產量達3.6 萬~3.8 萬t,產值達3.0億~3.6 億元,全區農民人均豆類產品收入達到1 200元以上,成為名副其實的“富民產業”。加快新品種、新技術的研發、集成力度,加強良種繁育體系建設力度,提升豆類產業科技創新能力,使良種覆蓋率達到70%,科技轉化率達到65%。加大現有加工龍頭企業的培育力度,重點扶持省級以上龍頭企業1 家,市級以上龍頭企業2 家,豆類生產及加工專業合作社10 ~15 家,積極打造“龍頭企業+合作社+基地”的“訂單農業”發展模式,輻射帶動全區豆類走標準化生產、產業化經營的道路。
3.3 工作措施
3.3.1 組織領導是基礎。橫山區要突出資源優勢,認準“豆產業”是全區“三農工作”的第一產業,將做大做強做優“豆產業”作為實現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戰略的“重要民生工程”之一,在區農業農村局成立豆類產業領導小組,各鄉(鎮、辦事處)政府也成立同類工作機構,層層分解工作責任,確保將產業發展任務落實到鄉、到村、到戶,實現產業發展目標。
3.3.2 品牌建設是關鍵。產業要發展,品牌是關鍵。加強橫山豆類產業品牌建設,一是要做好現有國家地理標志產品“橫山大明綠豆”的宣傳力度,力爭申請紅小豆地理標志產品,認證綠色、有機豆類生產基地。二是整合區內豆類品牌,打造具有顯著區域特色和辨認度高的區域品牌,區內生產和銷售的豆類產品均采用統一的區域性品牌,僅包裝上注明生產企業以示區分。三是發展“互聯網+”,與京東、淘寶等電商合作,以產地直供的方式開展網絡營銷,提高橫山區豆類產品在網絡市場中的占有率。
3.3.3 技術支撐是保障。2011 年國家食用豆產業技術體系在榆林成立綜合試驗站,2017 年陜西省農業農村廳在榆林成立了省豆類產業技術體系,要加強這2 個體系和西北農林科技大學的技術合作,加快制定產業技術方案,進行技術培訓。同時要抽調專業技術人員駐村蹲點,進行全程技術服務,及時解決豆類生產過程中遇到的技術問題,把集成實用技術送到千家萬戶,切實提高技術到田率和普及率。
3.3.4 輻射帶動是目標。加強豆類產業基地建設力度,對示范基地要加強科學管理,實行高產集成技術配套,不斷提高豆類作物的產量和品質,打造知名品牌。通過以點帶面、新點老點相結合,探索高產集成技術由點到面推廣的途徑、方法、模式,帶動周邊區域的品種改良和高產集成技術的推廣力度,提高良種覆蓋率和科技轉化率,提升區域豆類產業科技水平。
3.3.5 加工營銷是推手。一要加強精深加工,提高產業附加值,一方面培育區內現有加工企業向精深加工轉變,另一方面加大招商引資力度,引進國內知名雜糧加工企業帶動全區豆類產業的加工水平提高。二是加強“橫山大明綠豆”這一地理標志產品的宣傳力度,同時注重培育其他豆類品牌,擴大橫山豆類品牌的影響力。三是發揮好橫山區臨近榆林市政府所在地這一區位優勢,建設豆類產品交易市場,努力把橫山建設成為區域內最大的豆類產品集散地。四是加大扶持農民專業合作社和運銷大戶,促進豆類產品營銷,確保豆類產品“產得下、賣得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