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 群
(江西省核工業地質局測試研究中心 330002)
隨著現代醫療技術的不斷進步和發展,醫療衛生單位應用核技術已經逐漸成為社會關注的焦點,更是醫療衛生機構中科研活動的主題。我國相關的法律法規明確指出,醫院在開展核技術應用項目之前,必須要完成相應的環境評價工作,按照規定的流程步驟,以實現影響因素的評定工作。在將核技術投入使用的前三個月時間內,需要遞交申請報告,以完成驗收工作,只有獲得審批才可以正式應用核技術[1]。
醫院核技術利用項目根據應用類型可以分為3 大類,放射性同位素、密封源以及射線裝置應用,下面將詳細介紹這3 種常見的核技術利用項目。
放射性同位素應用項目主要是用于開展醫院的核醫學科,屬于開放性工作場所。核醫學科常用的顯像診斷用核素包括99mTc、18F,甲癌甲亢治療用核素131I,骨轉移癌治療用核素89Sr、153Sm,皮膚敷貼用核素32P 等。
醫院核技術利用項目的密封源主要包括伽瑪刀所使用的60Co 放射源以及后裝機使用的192Ir 放射源。
醫院核技術利用項目的射線裝置主要包括醫用直線加速器、制備PET 用回旋加速器、數字減影血管造影機(DSA)、數字腸胃機、DR 機、X 射線體外碎石機、CT以及移動X 光機等。
非密封放射性物質的使用過程中,除核素自身衰變產生的α 射線、β 射線或γ 射線外,還產生表面污染、放射性廢氣、放射性廢水、放射性固體廢物。
α 射線、β 射線在物質中的穿透能力較弱,非密封放射性物質在不是裸露的情況下,一般物質能有效屏蔽α、β 射線。γ 射線穿透能力較強,屏蔽物質一般不能完全屏蔽γ 射線,有γ 射線泄露會對周圍環境產生影響,影響途徑主要為外照射影響。
表面污染主要由非密封放射性物質使用過程中灑落地面,或服用非密封放射性物質患者吐痰、嘔吐、排泄尿液等造成。被污染的人員或物質未及時清洗,而通過食入等途徑進入人體造成內照射。表面污染的監測因子有α 表面污染、β 表面污染,單位Bq/cm2。
在非密封放射性物質給藥等過程中會產生注射器、服藥口杯等含放射性核素的放射性固體廢物,一般用鉛廢物桶收集,暫存于廢物間內進行暫存衰變處理。監測因子為核素的活度濃度,單位Bq/kg。
服藥患者在非密封源工作場所內的洗手間排泄時,產生含放射性核素的污水。非密封放射性物質工作場所一般設置污水收集管網用于收集放射性廢水,排入放射性廢液衰變池內進行衰變處理。放射性廢水監測因子一般為總α、總β 放射性,單位Bq/L。
密封放射源的核素衰變會發射α 射線或β 射線或γ 射線,而α 射線、β 射線穿透能力差、射程短,一般自身被密封源包殼或屏蔽物質屏蔽。故密封源正常情況下,主要影響因子為γ 射線,影響途徑為外照射影響,一般情況下是不會產生表層污染以及內部照射影響的。
常用的射線裝置使用過程中主要是利用X 射線或電子束進行診斷或介入治療,影響因子為X 射線,影響途徑為外照射。如數字減影血管造影儀(DSA)、PET/CT、SPECT/CT。
當X 射線能量超過10MV 時,會產生中子,中子與周圍物質作用會產生感生放射性,機房中的感生放射性氣體一般通過排氣扇排出機房,影響較小。故射線裝置影響因子為X 射線、中子、感生放射性,影響途徑為外照射影響。此類射線裝置包括醫用電子直線加速器、制備PET 藥物用的回旋加速器等。
根據生態環境部“關于環評登記表項目是否要進行環保驗收的回復”可知,根據當前我國所應用的規章制度和法律條例,是可以不用開展環境影響登記表編制中所涉及到的工程項目實施驗收的。由《建設項目環境影響評價分類管理名錄》(環境保護部令第44 號,2018年修正)可知,編制登記表的核技術利用項目內容包括“銷售Ⅰ類、Ⅱ類、Ⅲ類、Ⅳ類、Ⅴ類放射源的;使用Ⅳ類、Ⅴ類放射源的;醫療機構使用植入治療用放射性粒子源的;銷售非密封放射性物質的;銷售Ⅱ類射線裝置的;生產、銷售、使用Ⅲ類射線裝置的”。
在醫院中完成應用核技術的項目以后,需要及時展開相應的環境驗收工作,驗收依據主要為環境影響評價文件,環境影響批復,相關法律法規及標準,具體來說有如下標準:
首先,是醫院核技術利用項目進行竣工環境保護時的基本標準,如《電離輻射防護與輻射源安全基本標準》(GB18871-2002);
關于射線裝置的相關標準,比如,《電子加速器放射治療放射防護要求》(GBZ 126-2011)、《醫用X 射線診斷放射防護要求》(GBZ 130-2013);
密封源相關的標準,如,《后裝γ 源近距離治療放射防護要求》(GBZ 121-2017)、《X、γ 射線頭部立體定向外科治療放射衛生防護標準》(GBZ 168-2005);
其他相關的標準,如,《臨床核醫學放射衛生防護標準》(GBZ 120-2006)、《放射性核素敷貼治療衛生防護標準》(GBZ 134-2002)、《醫用放射性廢物的衛生防護管理》(GBZ 133-2009)、《醫療機構水污染物排放標準》(GB 18466-2005)。
在現場中展開調查的時候,其主要方法包含有以下幾種:建設內容與輻射安全許可證、環評文件及其批復的相符性,輻射防護措施的落實情況,輻射安全管理體系以及相關的制度落實,現狀監測等等。
首先,驗收項目內容與環評文件、環評批復及輻射安全許可證所允許的種類和范圍是否一致,輻射防護措施是否已建設。
其次,醫院是否已經設立專門的輻射安全管理機構,輻射工作人員是否參加了職業健康體檢、是否參加輻射安全與防護培訓并取得培訓證書、是否佩戴個人劑量計并定期送有資質單位檢測,輻射管理檔案是否齊全,輻射規章制度是否健全等等[2]。
最后,現場監測時,應該針對項目不同內容選擇符合標準要求的儀器,設置合適的工況,根據標準要求布設監測點位。在射線裝置及密封源機房的屏蔽體、觀察窗、防護門、穿越機房墻體管線孔等處布設X-γ 輻射劑量率或中子周圍劑量當量率監測點,DSA 還需在介入操作位對鉛衣內、外分別進行X-γ 輻射劑量率監測;在非密封放射性物質工作場所各功能用房布設X-γ 輻射劑量率、表面污染監測點,產生放射性廢水的還需在放射性廢液衰變池取水樣分析總α、總β,131I 甲癌甲亢治療還需監測非密封放射性物質工作場所內及排氣口的131I 濃度。驗收監測時還要在評價范圍內最近敏感點處布點監測。X-γ 輻射監測儀器能量響應范圍、時間響應等要滿足相關標準要求或相匹配。如對于DSA 應選擇能量響應在25keV 及以下的監測設備,監測設備讀數響應時間不大于15s,出束時間小于讀數響應時間時還應對讀數進行時間修正。
驗收監測單位根據現狀監測數據,對照驗收標準進行達標分析,一般要求工作場所屏蔽體外30cm 處的劑量率≤2.5μSv/h。若環評批復中對屏蔽體外劑量率有更嚴規定的,還應滿足環評批復中的相關要求。
根據現狀監測數據、設備出束時間、工作人員工作制度等可估算人員受照有效劑量,人員受照的有效劑量應低于環評批復中對有效劑量限值的要求。一般職業工作人員受照有效劑量限值為5mSv/a,公眾人員為0.25mSv/a。若人員受照有效劑量超過規定要求,應通過安排工作人員輪班、加強輻射防護屏蔽措施等手段降低人員受照有效劑量。
核醫學科常用的非密封放射性物質一般屬于中毒組或低毒組,衰變產生的射線一般為β 射線或γ 射線。根據《電離輻射防護與輻射源安全基本標準》(GB18871-2002)附錄B11 可知,β 放射性物質一般情況下控制區的工作臺、設備、墻壁、地面表面污染控制水平為40Bq/cm2,監督區為4Bq/cm2;工作服、手套、工作鞋控制區與監督區的表面污染控制水平均為4Bq/cm2。若監測數值超出表面污染控制水平,應去污后重新監測,直至降低到表面污染控制水平內。在進行β表面污染監測時,除按標準要求進行監測外,還應扣除γ 射線對監測數值的影響,如在β 表面污染監測設備的探測窗口無遮擋和有屏蔽物質完全遮擋時分別進行測量,二者差即為β 射線影響,所用屏蔽物質厚度應能夠完全屏蔽監測對象產生的β 射線。
Ⅲ類醫用射線裝置及Ⅳ類、Ⅴ類密封放射源屬于編制環境影響登記表內容,原則上一般不進行竣工環境保護驗收,但針對環評報告表批復中的Ⅲ類醫用射線裝置及Ⅳ類、Ⅴ類密封放射源是否需要驗收,各地生態環境主管部門要求不一,需結合當地實際確定。核醫學科配套建設Ⅲ類醫用射線裝置及Ⅳ類、Ⅴ類密封放射源的場所屬于核醫學科工作場所,一般情況下與核醫學科其他內容一并驗收。
綜上所述,醫院核技術利用項目的開展能夠有效提高病患治愈率,提高病患的生存質量,充分發揮了核技術的積極功能。但是,仍舊要綜合考慮應用核技術項目對周圍環境所產生的各種影響。完成應用核技術項目以后,竣工環境保護驗收則是其中重要的一個環節,竣工驗收工作必須要按照相關標準與規定展開,確保醫院在應用核技術的時候具備充足的理論支持,也為醫院總結實踐經驗提供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