湯 磊
(天津財經大學 010777)
改革開放幾十年來,我國經濟雖得以高速發展,取得令世人矚目的偉大成就。但與之相隨的是,環境污染問題卻愈發嚴重。此種情況的存在亦引起政府的高度重視。為加強環境保護,緩解和消除我國的環境污染問題,2018 年1 月1 日,我國正式頒布《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稅法》。環境保護稅是針對具體的排污行為所征收的專門性稅種,環境保護稅的頒布具有劃時代意義,它是我國首部“綠色稅法”,未來也必定會在我國環境保護和治理方面發揮積極重要作用。查閱相關文獻資料發現,目前我國關于環境保護稅問題的研究愈來愈多。為豐富環境保護稅的理論研究,本文重點針對我國環境保護稅實施問題及對策展開淺要探索與研究[1]。
我國環境保護稅實施至今已過去一年多時間,在此期間環境保護稅的實施對我國環境保護起到一定積極促進作用。我們在看到環境保護稅取得成績的同時,不應回避環境保護稅實施過程中仍存在的問題。研究發現,我國環境保護稅在具體實施過程中仍存在如下問題:
業內人士均明晰,《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稅法》中附有《應稅污染物和當量值表》。此規定對環境保護稅的征收具有重要參考意義。但細細研究不難發現,《應稅污染物和當量值表》的內容規定顯然已落后于時代發展。該表規定內容為上個世紀90 年代的研究成果,于2003 年我國實施排污改革時正式使用。經過多年發展,我國目前污染物的排放情況已逐步產生很多變化,出現了很多對人體與環境危害性更強的污染物,諸如家具廠排放的非甲烷總烴,對生活垃圾進行處理時排放的二甲基酰胺及多氯聯苯等。上述污染物并未在《應稅污染物和當量值表》中出現。可見,我國環境保護稅的應稅污染物和當量值規定已然過時[2]。
我國開征環境保護稅的目的非常明確,即有效促進社會節能減排,對我國環境實施有效保護與改善,進而促進我國生態文明建設的持續進行。但有一點值得注意的是,目前我國的《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稅法》中并沒有規定環境保護稅所征收稅款必須專門用于環境污染防治。這一點與我國之前開征的排污費存在很大不同,我國之前的《排污費征收使用管理條例》明確規定:征收的排污費必須專款專用,全部用于環境保護治理。由于缺乏明文規定,因此也很容易造成部分地方政府挪用環境保護稅款用于其它方面建設與發展的情況,對我國環境保護和治理的未來發展無疑會產生一定阻礙作用。此問題的存在同樣應引起我們的充分重視。
目前,我國環境保護稅的基本征收模式如下:①企業申報;②稅務征收;③環保協同;④信息共享。要求相關企業應向稅務部門自行申報本企業的排污情況以及應納稅情況。在此過程中,稅務部門主要負責征收環保稅款,而環保部門則負責協同稅務部門實施管理。此種情況的存在,無疑弱化了環保部門在環境保護稅征收過程中的重要作用。正因如此,部分地區的環保部門參與環境保護稅征收與管理的積極性也不高,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環境保護稅的征收成效。因此,未來應進一步調動環境部門的參與積極性[3]。
目前我國環境保護稅在實施過程中仍存在很多問題亟需解決。諸如,應稅污染物和當量值規定已然過時,沒有明確規定環境保護稅稅款用途,部分環保部門的參與積極性不高等。為解決上述存在問題,接下來便針對具體問題提出相應對策:
上述論述中提及到,我國目前污染物的排放情況已逐步產生很多變化,出現了很多對人體與環境危害性更強的污染物,諸如家具廠排放的非甲烷總烴,對生活垃圾進行處理時排放的二甲基酰胺及多氯聯苯等。上述污染物并未在《應稅污染物和當量值表》中出現。可見,我國環境保護稅的應稅污染物和當量值規定已然過時。基于此種情況,立法部門應結合環境保護部門的污染源普查現狀,將一些對人體和環境造成巨大危害的污染物(諸如,非甲烷總烴、二甲基酰胺及多氯聯苯等)盡快納入環境保護稅的征收范圍,盡快進一步對環境保護稅的《應稅污染物和當量值表》進行優化與完善。如此一來,我國環境保護稅的征收將會更加有的放矢,取得理想成效[4]。
我國環境保護稅的征收秉持的是“污染者付費”的基本原則,目的是為了減少污染物排放,有效保護我們的生態環境。正因如此,征收上來的稅款理應用于環境保護治理,但目前我國的《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稅法》中并沒有規定環境保護稅所征收稅款必須專門用于環境污染防治。這也給部分地方政府有了“可乘之機”,將征收上來的環境保護稅款用于其它用途。為避免此種情況的出現,建議相關部門應對環境保護稅款的用途進行明確規定,規定征收上來的環境保護稅款必須全部用于環境保護治理。如此一來,便會限制地方政府的環境保護稅款的使用范圍,讓環境保護稅更好發揮其應有作用。環境保護稅是一項數額非常巨大的稅務款項,如若能夠將全部征收上來的環境保護稅款用于環境保護治理,那么我國的生態環境在未來也必然會向更好的方向發展。
研究發現,目前我國部分地區環保部門參與環境保護稅征收的積極性并不強,影響了環境保護稅的有效征收。基于此種情況,建議應進一步明確環保部門的具體責任,要求其積極配合稅務部門實現環境保護稅的有效征收。例如,應要求環保部門對轄區各企業的污染物排放情況進行嚴格監測,并通過與稅務部門的信息共享平臺進行信息共享,輔助稅務部門科學做好企業環境保護稅的征收。當有企業存在偷排行為時,環保部門應積極配合稅務部門展開聯合稽查,對于確實存在偷排行為的企業,環保部門應聯合稅務部門督促其補稅、罰款等。誠然,僅對環保部門提出要求仍遠遠不夠,在此基礎上還應做出一定的懲處性規定。諸如,如若有環保部門未積極配合稅務部門做好環境保護稅的征收工作,稅務部門可向上級領導部門進行反饋,如情況屬實應對環保部門的主要領導及相關責任人進行嚴厲懲處。上述做法的有效實施必然會進一步調動環保部門環境保護稅征收的參與積極性[5]。
綜上所述,我國環境保護稅實施過程中存在的主要問題為:應稅污染物和當量值規定已然過時;沒有明確規定環境保護稅稅款用途;部分環保部門的參與積極性不高。為解決上述問題,建議應完善應稅污染物和當量值規定,環境保護稅收入應作專項用途,應切實調動環保部門參與積極性。誠然,我國環境保護稅在實施過程中存在的問題絕不僅僅局限于本文所述,更多存在問題仍有待于我們在今后研究過程中進一步挖掘。只要我們不斷發現問題并解決問題,我國環境保護稅的實施必然可得到更為健康、長遠、可持續性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