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穎博 吳 瑾
(夏邑縣林業發展服務中心 河南 夏邑 476400)
刺槐又名洋槐,豆科,刺槐屬。落葉喬木。奇數羽狀復葉。花序總狀下垂,長10 ~20 cm,花白色。刺槐木材堅硬、紋理細致、富有彈性、耐水濕,可做枕木、礦柱、建筑、農具等。葉薄而細柔,富含蛋白、脂肪等營養成分,是非常好的飼料。
刺槐在我國分布范圍廣,黃河、淮河流域栽培普遍。刺槐生長迅速,適應性強,最喜土層深厚、濕潤的壤土,在砂土及干旱瘠薄的土壤上也能生長。不耐水濕和鹽堿,在土壤通氣不良的低濕地方,生長緩慢,根易腐爛,導致死亡。刺槐是強陽性樹種,樹冠大、枝葉茂密,可及早郁閉成林,是荒山綠化的先鋒樹種。刺槐可營造水土保持林,收效早、效能高。刺槐側根發達,根網密布于30 ~40 cm 深的土層內,具有很強的保土固沙能力。此外根系有根瘤,能固氮,可以改良土壤,增強土壤肥力。
2.1 播種育苗。選擇生長旺盛、樹干通直、無病蟲害的10 ~20年生的植株作為采種母樹。刺槐種子于9 ~10月成熟,種子成熟時,莢果為黑褐色,種子變硬。莢果采收后,及早脫粒,裝袋貯藏,可拌入適量殺蟲劑防止蛀蟲。刺槐幼苗怕水,忌連作,在低洼積水、堿性重的土壤上生長不良,且易生病害;因此,育苗圃地應選擇土層深厚肥沃、排灌方便的壤土。同時,為了避免連作,育苗圃地應與楊樹、松類、椿類等輪作,提升育苗效果和質量。刺槐種子堅硬,不易吸水,難于發芽。因此,播種前必須進行催芽,可將種子倒入缸內,再倒入開水,邊倒邊攪,使種子受熱均勻,直至不燙手為止,除去浮在上面的空粒和雜質,再浸1 晝夜撈出,放入筐內,蓋上草簾,放在溫暖處,每日用溫水淋1次,并隨時翻動,使上下溫度均勻,待種子裂嘴后,即可播種。播種前灌足底水,待微潮,開溝播種,行距20 ~25 cm,覆土2 ~3 cm,播種量3 ~4 kg/667 m2。刺槐幼苗,要適當控制灌水。當幼苗生出2 ~3 片羽狀復葉時,進行第1次間苗,去弱留強,并間開密擠苗。再過2 ~3 周進行第2次間苗,間掉被壓苗和弱苗,苗距4 ~6 cm。7月中旬以后,停止追肥和灌水,促進苗木充分木質化。
2.2 根段育苗。選用粗度在0.2 ~0.5 cm 的1年生苗根,剪成3 ~5 cm 長的根段,放入濕沙內貯存備用。3月上旬,將根段均勻地排放在挖好的畦內,插后噴足水,上覆1 cm 厚細土,隨即搭拱棚,覆蓋好塑料薄膜。床面溫度保持在20 ℃~25 ℃,經15 ~20 d 開始出芽,1 個月左右苗出齊。苗高5 ~10 cm 時移栽。
刺槐是強陽性樹種,喜溫暖氣候。因此,刺槐造林時可選擇土層深厚肥沃的沙壤土或疏松的黃土。山區造林時,以山坡下部最好,忌山頂、風口處。另外,刺槐造林地應根據經營的目的來選擇,作為速生用材林,要選擇山坡下部、肥沃深厚的沙壤土;作為水土保持林則根據實際需要進行營造。刺槐造林,春、秋均可,秋季造林更好。造林時要截干(尤其是秋季造林),可提高造林成活率。造林時,將苗木樹干截去,僅留10 cm 左右。栽植時,露出地面少許,有的地方栽后埋土,以利苗樁防寒越冬,翌年解凍后將土扒開。造林的密度隨立地條件和經營目的而不同,以用材林為主的刺槐林,栽植密度為100 ~200 株/667 m2;以水土保持為主和以薪炭林為經營目的的刺槐林,密度可適當加大至300 株/667 m2。
刺槐造林后,需加強松土、澆水、修枝等管護工作。幼林應根據實際情況,每年除草松土1 ~2次,在有條件的地區,可進行林糧間作。槐刺萌發力強,造林后1 ~2年,要除去刺槐莖基部萌發枝。3年以后,開始修枝,修枝不宜過強,幼樹的樹冠一般保留樹高的1/2,大樹一般保留樹高的1/3。
刺槐小苗出土2 ~3 周,容易感染立枯病,要盡量減少灌水,如有病害發生,可用50%的代森銨300倍液噴灑。當幼苗有4 ~5 個真葉時,可用等量式波爾多液噴霧,每半月1次,預防病害發生。刺槐蟲害主要有蚧、槐蚜、刺槐尺蛾等,可用40%氧化樂果乳劑1500 倍液噴霧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