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 博 魏富軍
(北京中農富通園藝有限公司 北京 100100)
2020 年1月,一場疫情災難突如其來,嚴重影響了人們的正常工作和生活,尤其是外出活動。疫情期間,對農產品價格及農產品的供給造成了一定影響。從短期來看,受疫情影響,部分城市封城,部分道路封路,絕大部分社區和村莊進行封閉式管理,限制人們出行。這導致農產品運輸道路不暢,現有農產品價格上漲;工廠延期復工,工人延期返回,導致農業生產資料供給減少;農民無法外出,農業生產稍有延遲,導致農業種植、畜牧補欄等具有延期和減少的風險。從長期來看,農產品供給必然不受疫情影響,也不能受疫情影響,因為農產品的供給涉及到人們基本的生活需求。疫情期間,農產品供給會出現短期的波動,價格也會隨之波動,但是國家會進行宏觀調控,輔助市場調節農產品供給,最終回歸正常。受疫情和國家宏觀調控政策的雙重影響,亟需加快農產品供給模式的創新發展。
中國傳統農業延續的時間十分長久。傳統農業是在自然經濟條件下逐漸形成的一套以精耕細作為特點的農業生產模式。在其發展過程中,生產工具和生產技術盡管有很大的改進和提高,但就其主要特征而言,沒有根本性質的變化。農業結構單一,生產規模小,產量有限,經營管理和生產技術仍較落后,抗御自然災害能力差,生態系統功效低,商品經濟較薄弱,基本上沒有形成生產地域分工。生產水平相對較低、產量受自然環境條件影響大。當一些不可控因素出現時,傳統農業的短板就越發的明顯,農產品供應方式也略顯遲滯,受到影響后不能夠及時靈活的轉變。以下對非疫情期間農產品供應模式進行介紹和分析。
2.1 以農產品批發市場為主的供應模式。該模式主要是以需求為導向,市場自發組織,由小農戶經當地市場直接到達消費者手中的一種供應模式。受時效和地域雙重影響的限制,規模較小,流通范圍較小,產品品類較少。
2.2 以企業為主的批發市場供應模式。該模式是以企業為核心,市場主要由企業管理,更加規范化、規模化、組織化。農產品品質相對前一種模式較好,價格也相對較高。
2.3 以合作社、企業為主的供應模式。該模式是以大農戶、農場主、合作社、農業企業為主,經過農產品的初步分揀、包裝、加工,直接與分銷商、商超及消費者對接的供應模式。隨著互聯網、短視頻等行業的發展,電商平臺、直播帶貨等帶動了大批優特農產品的銷售,從農場直接到消費者手中,去除中間環節,價格更有優勢,農產品更新鮮。疫情期間,消費者出行受限制,更是促進農產品電商發展的好機會。同時,也培養了消費者線上消費購買農產品的習慣。
2.4 生產銷售一體化的大企業供應模式。隨著農業設施機械化、農業科學技術的發展,國家政策的鼓勵,農產品生產更加集約化,尤其是農業產業集群、現代農業產業園、農產品優勢區、一縣一特、一村一品的創建,涌現了一批產量高、規模大的農產品生產企業,直接對接商超、分銷等市場,甚至更趨向于提質增效的訂單式生產。由于對企業資金、專業技術、組織能力等要求較高,大力發展還需要一定的時間。
2.5 以農產品冷鏈物流為中心的供應模式。2020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啟動農產品倉儲保鮮冷鏈物流建設,加強統籌規劃,并安排資金支持以農場、合作社、農業企業為主體的冷鏈物流建設。在市場需求和政策鼓勵下,農產品冷鏈物流數量將大量增長,將涌現一批以農產品冷鏈物流為中心的供應模式。經農場、合作社、企業生產,以冷鏈物流為中心,再分銷到消費者。
在重大疫情之下,農產品的基本生產、運輸及銷售遇到前所未有的挑戰,傳統的農產品供給方式略顯力不從心,也逼迫農業現代化進程不斷加速。
3.1 我國現代農業發展現狀調查。現代農業是農業發展歷史長河中的重要階段,標志著從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變的過程,其特點主要體現在信息化、數字化、自動化、智能化、規模化、集約化、綠色化、生態化、全面化等方面。從國家層面上來講,對我國現代農業、設施農業、蔬菜產業轉型升級和提質增效,確保農產品供給能力和質量安全等方便給予了政策支持和高度重視,自2004年起,每年都會出臺針對現代農業、設施農業相關的指導方針和政策,2016年印發了 《全國農業現代化規劃(2016 ~2020) 》,開啟了農業發展新的篇章。通過階段性的發展,目前國內設施農業產業已形成規模,其中主要以設施蔬菜種植為主。據統計,我國設施面積達370 萬公頃,占世界設施園藝面積的80%,2019年年產蔬菜瓜果2.47 億噸,占當年總產量的36.84%,比露地生產高3 ~5 倍,投入產出比達到1∶4.45。總體來看在疫情期間,整體上全國農產品供應量充足。
3.2 疫情發生期間農產品供給模式存在問題。疫情期間,全國農產品供應仍然存在短期生產不足、運輸不暢、銷售困難等問題。從幾個端口來看,生產端:露地蔬菜種植受到影響較大,設施蔬菜種植影響較小;運輸端:由于多地實施“封城封路”措施,蔬菜等農產品運輸受阻,導致局部市場農產品出現短缺現象;銷售端:因疫情源頭“華南海鮮市場”的封停,引發大批農貿生鮮市場的關閉,更是為傳統農副產品的銷售模式帶來了沖擊。
3.3 農產品供給模式創新。疫情期間,政府、企業及社會各級力量快速地解決了從生產到銷售各個環節的問題,體現出我國現代農業、設施農業、冷鏈物流、電子商務等行業在疫情下所裂變出新的農產品供給模式。新模式由設施農業+冷鏈物流+電子商務集成,是一個從生產到銷售的完整供給鏈條,把農產品從生產端直接送到銷售者的手中,解決了傳統農產品運輸的劣勢,為新的農產品供給模式帶來生機。
中國南和設施農業產業集群在疫情期間成為了“京津冀”農產品的保障供應基地之一,是三地的“菜籃子”。農業設施集群占地面積16 萬平方米,高端智能溫室面積11.3 萬平方米,采用了現代化農業工程技術、農業建筑技術、機械技術和農業管理技術,為動植物提供最適宜的生長環境,其中10 萬平方米溫室用于實現水果番茄、水果黃瓜和水果彩椒規模化高效生產,其單位面積產量是日光溫室產量的2 ~3倍,單位凈土產量可達到12 ~15 倍,用水量只是1/3。從采摘到銷售的過程也基本實現全自動化,當果實成熟達到采收標準后,通過自動采摘車、地磁無人運輸車將新鮮果菜運送到采后包裝倉儲區/ 物流區,進行包裝、編碼、儲存,并上傳數據,通過線上平臺“蔬運香”和線下網點“農業奧特萊斯”渠道將訂單產品輸送到全國各地,在遭遇極端災害的情況下,為大中城市居民提供新鮮優質的果蔬,保證了基本生活需求。
全球格局不斷變化,氣候條件不斷惡劣,極端災害屢屢發生,人類對未來生存環境和條件是未知的。不可預測的極端氣候對傳統農業的影響越來越明顯,設施農業對生產環境調控性強,農產品產量和質量高,且可周年生產、持續供應,結合冷鏈物流保鮮運輸,電子商務訂單銷售的新型農產品供給模式對整個商業閉環上的利益相關者都是大有裨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