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東華,唐 敏 ,劉邊疆 ,王 巍 ,黃華興
(1.南京醫科大學附屬兒童醫院,江蘇 南京 210029;2.南京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院,江蘇 南京 210029;3.南京醫科大學第一臨床醫學院/醫學模擬教育中心,江蘇 南京 210029)
為確立我國臨床醫學專業學位碩士研究生的培養制度,國務院學位委員會于1998年正式出臺《關于調整醫學學位類型和設置醫學專業學位的幾點意見》和《臨床醫學專業學位試行辦法》[1-2]。專業學位是針對社會特別職業領域的需求,培養具有較好的專業技能和職業素質、能夠創造性地投身到實際工作的高層次應用型技能人才而設立的一種學位類別。專業學位與對應的學術學位處在同一層次,培養規格各有側重[3]。臨床醫學專業學位碩士研究生作為特定行業的后備人才,應以臨床實踐為導向,同時拓寬知識面,提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努力成為高水平、高素質的實用型醫學人才。新一輪醫學教育改革的重點是施行專業學位碩士研究生教育與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有機融合、緊密銜接,在讀人員同時具備兩種身份,通過嚴格的臨床實踐技能實訓,培養良好的職業精神和素養,提高醫學專業理論知識和政策法規知曉度,并獲得持續學習和發展的能力。院校教育高級進程與職業訓練初級進程有效融合、緊密連接的教育形式正成為有我國特色的醫學人才教育體系。
美國學者McClelland[4]于1973年在《測量勝任特征而非智力》這篇文章中第一次提出“勝任力”,認為勝任力是能夠區分在特定的工作崗位和組織環境中績效水平的個人特征。本研究以南京醫科大學第一臨床醫學院為例,基于專業學位碩士研究生的工作特質和實際需要,在廣泛調查和研究的基礎上,通過文獻資料的檢索分析、訪談、專家咨詢等,對結果進行統計分析,并針對專業學位碩士研究生的培養探索性提出評價指標構成要素,以評估和衡量專業學位碩士研究生的培養質量,為醫學院校專業學位碩士研究生的培養提供思路,并為后續建立崗位勝任力模型提供參考。
調查對象:訪談對象包括南京醫科大學第一臨床醫學院2015 級至2018 級專業學位碩士研究生、研究生導師、臨床醫學教育專家、教學組織管理人員、醫學教育管理專家等80 名;專家咨詢對象包括臨床醫學教育專家、醫學教育管理專家,共25 名。
1.2.1 文獻資料分析與訪談 通過研讀、對比、分析文獻資料,了解國內外專業學位研究生的培養情況,分析現階段專業學位碩士研究生培訓現狀,探討相關領域崗位勝任力的構成要素,為本課題的開展和實施提供理論依據。隨后,課題組就研究方向和內涵對專業學位碩士研究生、研究生導師、臨床醫學教育專家、醫學教育管理專家等相關人士進行訪談,結合文獻分析與專家訪談數據,歸納整理出初階段指標。
1.2.2 德爾菲法 將歸納整理出的初階段評價指標體系一、二級指標羅列在評價指標體系調查問卷中,并標出相應的內涵,邀請專家對各評價指標中一、二級指標的重要性進行打分。專家評價采用Likert 5 級評分法,設“很關鍵”“關鍵”“一般”“不關鍵”“很不關鍵”5 個等級,分別定義為5~1 分。采用臨界點法作為篩選評價指標的標準,篩選尺度為專家對指標關鍵性水平評價的算數平均數和變異系數。將指標關鍵性的平均數3.5 作為標準,入選界值需大于3.5;將變異系數0.25 作為標準,入選界值需小于0.25[5]。若兩項指標的臨界點均不達標則采取直接刪除的措施,若指標僅一項不符合,則由課題組依據專家提出的質疑意見或建議,充分討論后決定是否保留或修改。
1.2.3 統計學方法 數據采取雙人錄入,使用Excel 2007 建立數據庫,利用SPSS19.0 統計軟件對數據進行統計分析。
執業醫師資格考試作為行業準入的崗位基本要求,大綱涵蓋基本素養、學歷類別和從業履歷、基礎學問、基本醫學操作能力等。其中,包括醫學理論知識、實踐操作技能、醫患溝通技巧、團隊合作能力等基礎理論知識、基本技能,同時又是國內醫師執業能力要求的重點指標,但對于職業精神、管理才能、持續學習和信息應用等能力則沒有明確要求[6]。在我國,一般本科畢業生一年后就可參加執業醫師資格考試,該考試是醫師入行的最直接要求,而臨床專業學位碩士研究生作為醫學教育的更高進程應有更高的要求。國家醫學考試中心、教育部高教司委托中國醫科大學進行中國臨床醫師崗位勝任力調查相關課題研究,該研究提出臨床醫師崗位勝任力應主要包括八大核心能力,分別是臨床技能與醫療服務能力、職業精神與素養、醫患溝通能力、團隊合作能力、疾病預防與健康促進、醫學知識與終身學習能力、信息與管理能力、學術研究能力[7]。衛生部、教育部聯合發布的《中國醫學教育改革和發展綱要》提出要注重醫學生基礎理論、基本知識、基本技能的培育,促進醫學生在綜合素質、創新思維、知識、能力等方面的成長,使醫學教育水平和質量穩步提高。
國內多個學者[8-12]對臨床醫師、住院醫師、研究生崗位勝任力從不同維度做了相應研究。隨著經濟發展、人民健康理念轉變和健康要求提升,我國臨床醫學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培訓過程中存在的問題逐漸顯現,嚴重影響了培訓水平。
本課題組經過專家咨詢,依據獨立性、科學性、可操作性等評價指標體系創建原則,對初步篩選的指標進行重要性和變異性評定,擬定了作用于專業學位碩士研究生培養品質以及鏈接整個培訓進程的四大關鍵性要素作為首級指標條目,再以各首級指標的內在含義設了26 項二級指標條目。25 位專家對評價指標體系中一級指標的重要性評價結果見表1。

表1 一級指標重要性的評價結果
從表1 專家咨詢的統計分析數據可以看出,專家對4 項一級指標評分均值在4.72~3.79 之間,變異系數在0.21~0.17 之間,均在篩選界值以內。以上結果表明專家意見比較集中。
有專家提出“目標追求與成就”同樣屬于一個人的“個性特征”,應予以合并的建議。課題組經討論后認為,依據勝任力洋蔥模型理論,勝任素質由內到外可以描述為層層包裹的結構,層層深入,最核心的是個體潛在的特征(動機),然后向外依次展開為個性、自我形象與價值觀、社會角色、態度、知識、技能??拷鼒A心的位置屬于人的隱性勝任力,是難以通過培養獲得的,距圓心較遠的位置,屬于人的顯性勝任力,越向外層,越易于造就和評估[13]。個性動機是一個人的隱性勝任力,有別于目標追求等可通過后天培養習得的顯性勝任力,故保留4個一級指標。
以各一級指標的內在含義設26 項二級指標條目,見表2。
由表2 可以看出,除“學術研究能力”外,專家對各二級指標評分均值在4.67~3.56 之間,變異系數在0.24~0.15 之間,均在篩選臨界點以內?!皩W術研究能力”指標的專家評分均值為3.67>3.5,變異系數為0.26>0.25,該項指標的均值位于篩選界值之內,但是變異系數位于篩選界值之外。關于此條異議,有專家提出,專業學位碩士研究生應對實踐應用問題進行深入探究,這應與學術學位碩士研究生的基礎理論研究進行區別,而“學術研究能力”更偏向理論研究,此項指標應予刪除。課題組研究討論后認為,雖然專業學位碩士研究生的重點培訓方向為培養臨床技能,但專業學位碩士研究生應掌握臨床研究為導向的學術研究,促進臨床與科研相結合,增強臨床經驗轉化和提煉能力,故保留該二級指標。
近年來,隨著醫學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入,醫學生實踐能力得到了明顯提高,但與臨床醫師崗位對職業素養的實際要求仍存在較大差距。作為院校教育的高級進程,職業素養、服務意識、身心健康、信息應用、溝通合作、執行創新等綜合素養的培訓也是專業學位碩士研究生教育階段的重要使命。而這些能力貫穿了從學校教育、畢業后教育到繼續教育的全進程,是保障醫學人才培養水平和質量的重要措施。在實際工作中,對已經掌握的知識和技能如何靈活運用,是否能將責任心、進取心轉化為自身理念和行為等成為研究生教育階段十分顯著的指導性要求[13]。專業學位碩士研究生的崗位勝任力是為在今后日常醫療服務中熟練精準地運用專業理論知識、醫療技術手段、臨床邏輯思維、人際溝通技能、價值取向和個人體會,讓所服務的個人或群體有更好的感受。

表2 二級指標重要性的均數、標準差和變異系數
本研究將崗位勝任力評價研究引入專業學位碩士研究生這一群體,探討專業學位碩士研究生評價指標要素,研究崗位勝任力在醫學人才領域的發展。一方面,了解專業學位碩士研究生臨床相關技能掌握情況,對其培養進行科學考評,以制訂有針對性的培訓計劃,做到因材施教;另一方面,培訓過程中對專業學位碩士研究生進行臨床能力評價,以考核其是否具備過硬的業務能力,以檢測培訓是否達到了預期目標和要求。醫學院校應根據考評結果建立科學、合理且具備良好崗位勝任力的課程體系,以提高專業學位碩士研究生的培養質量。
多年以來,我國對醫學人才培訓的主要形式仍以理論知識灌輸為主,現階段專業學位碩士研究生的培訓和考評系統更多關注臨床思維能力、臨床專業理論和臨床技能操作等,缺乏對其綜合品質的培養和考核評價。當前我國臨床醫學專業學位碩士研究生培養中存在的問題主要有臨床技能訓練和學術研究能力不足,主要體現在分科細致后,專業學位碩士研究生在本專科的臨床工作中得到了較多技能訓練,往往壓縮了其他??频妮嗈D時間。
在深化醫學教育改革和醫藥衛生體制改革背景下,加強醫教協同,施行臨床醫學專業學位碩士研究生培養與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雙軌合一”制度。以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的實踐訓練為路徑,在此基礎上培養臨床醫學專業學位碩士研究生成為高級應用型專門人才。將專業學位碩士研究生培養與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有效銜接,并以崗位勝任力為導向,對專業學位碩士研究生進行全方位、綜合性管理和考評,采取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這無疑使專業學位碩士研究生的培養事半功倍。
醫學教育培養的人才是臨床醫師,因此探討專業學位碩士研究生崗位勝任力評價要素,不論是對醫學院校的在校教育還是畢業后教育都有重要的指導意義。碩士研究生崗位勝任力培養既要有完善的體系,也要結合當前實際提出最切合實際的目標。只有這樣,才能提升研究生對崗位的理解水平,并引導他們根據崗位需求來不斷調整自身知識和能力,最終實現碩士研究生的培養目標:培養一批能夠勝任新形勢下醫學服務工作的高素質醫師隊伍。
由于時間、資金、能力等各方面限制,本研究僅在南京醫科大學第一臨床醫學院內部進行了調研,且未對評價要素進行賦值和驗證,下一步研究擬在全校各附屬醫院選取更多樣本對本評價要素進行賦值驗證,從而使之更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