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莉,孫欣然,閆雯鑫,王召青,張雪瑩,黃 雙
(哈爾濱醫科大學,黑龍江 哈爾濱 150081)
從2009年我國開展全日制專業學位教育后,共招收專業學位研究生100 萬余人,專業學位已成為我國學位與研究生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1]。《“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提出了“大健康”理念,并提出要完善醫療服務體系、創新醫療服務供給模式、提升醫療服務質量和水平,從而為人民提供優質高效的醫療服務。分級診療、多地點執業等改革已在全國多地實施,醫療衛生體制改革已經進入快速發展期和攻堅期,人民群眾對醫療衛生服務的需求越來越高,保障臨床醫學專業學位碩士研究生的培養質量是貫徹《“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的關鍵所在[2]。“大健康”理念為醫學模式賦予了新的內涵,對醫務人員的職業素質提出了新的要求;同時醫患關系緊張、醫患矛盾突出等問題,也為醫學教育提出了新的課題。醫學專業碩士研究生將是醫療系統就業的主力軍,他們的職業素質將直接影響醫療服務質量。因此,急需對醫學專業研究生教育進行相應改革,以培養出適合時代發展需求的醫務人員。除了醫學基礎知識、基本技能的傳授,還需要醫患溝通等人文素養以及行為素養、心理素養、性格素養等的教育。除重視教育過程外,也要重視教育結果,即更加關注醫學生在畢業時所具備的綜合能力,以結果為導向的醫學教育越來越受到關注。目前國內有部分學者進行了醫學本科生職業素養的研究,但對醫學專業碩士研究生職業素養的研究還比較少。本研究將借鑒其他學者的相關研究,構建職業素養評價指標體系,為進行職業素養現狀評價提供工具,發現人才培養中存在的問題,為醫學專業碩士研究生培養模式改革提供參考依據,使其適應“大健康”理念下的新醫學模式,使培養的醫學人才適應醫療衛生體制改革的需求。
以“臨床醫學生素質”“職業素養”“培育路徑”“素質教育”等關鍵詞在萬方、CNKI、維普、Springer 等電子期刊搜索,對基本理論、基本內涵進行界定,構建職業素養特征池,設計調查問卷及訪談提綱。
本研究依據課題研究內容遴選10 名碩士研究生導師、5 名博士研究生導師、10 名臨床醫學專業碩士研究生進行訪談。訪談內容分兩部分,一部分是根據事先制訂的訪談提綱進行半結構化訪談;一部分是由被訪導師描述近一年接觸研究生過程中,認為研究生表現最好和表現最不好的事件各一件;請被訪研究生描述近一年自己經歷的,處理最好和處理最不好的事件各一件。整理訪談錄音,建立職業素養特征池。
根據素養特征池,進一步歸類后進行專家咨詢。為保證咨詢結果的科學性和可信度,遴選15 名長期從事臨床醫學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的臨床專家對指標進行篩選并給定權重,建立職業素質評價指標體系。
本研究基于“素質洋蔥模型”構建臨床醫學專業碩士研究生職業素養評價指標體系。素質洋蔥模型是美國學者R.博亞特茲對麥克利蘭的素質理論進行了深入和廣泛研究的基礎上提出的[3]。“素質洋蔥模型”中的各核心要素由內至外分別是動機、個性、自我形象與價值觀、社會角色、態度、知識、技能等。動機是推動個體為達到目標而采取行動的內驅力;個性是個體對外部環境及各種信息等的反應方式、傾向與特性;自我形象是指個體對其自身的看法與評價;社會角色是個體對其所屬社會群體或組織接受并認為是恰當的一套行為準則的認識;態度是個體的自我形象、價值觀以及社會角色綜合作用外化的結果;知識是個體在某一特定領域所擁有的事實型與經驗型信息;技能是個體結構化運用知識完成某項具體工作的能力。其中,知識和技能等外層要素易于培養和評價,而個性和動機等內層要素則難以評價與后天習得。“素質洋蔥模型”展示了素質構成的核心要素,并說明了各構成要素可被觀察和衡量的特點。
本研究通過文獻梳理,與內科、外科、婦科等幾個專業的研究生導師以及不同年級臨床碩士研究生訪談,梳理績效優秀醫生的特質,建立了臨床醫學專業碩士研究生職業素養特征池,具體見表1。

表1 臨床醫學專業碩士研究生職業素養特征池
根據建立的職業素養特征池,經過專家討論和專家咨詢,對指標進行刪減和歸類,最后形成三級指標體系框架。
2.2.1 專家基本信息 咨詢專家共15 人,其中性別、年齡及職稱構成見表2,以高級職稱為主。

表2 專家基本情況
2.2.2 職業素養評價指標及權重確定 經過兩輪專家咨詢,對指標結構、指標內涵、指標權重做出判斷,最終確定職業素養評價指標體系。指標體系包括外顯因素、內生因素、核心因素3 個一級指標,下設專業知識、臨床操作技能、工作作風、成就導向等12 個二級指標以及臨床專業知識、體格檢查能力、創新思維能力等55 個三級指標,具體見表3。

表3 臨床醫學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質量評價指標體系

續表3
本研究采取專家咨詢法,入組專家高度配合,意見集中性和協調性較好,結果可信度高。外顯因素中臨床專業知識的權重值最高,說明臨床專業知識是醫學人才最基本、最重要的職業素養。內生因素中,價值觀念的權重值最高,說明臨床醫生應將患者利益放在首位,對待患者一律平等的救死扶傷價值觀是其職業素養的重要部分。在核心素質中,自我價值實現所占權重較高,說明對于臨床醫生,承擔社會責任、做好醫務人員的本職工作是其職業素養的重要部分。
本評價指標體系符合臨床醫學專業碩士人才培養目標,體現了外顯因素、內生因素、核心素質的基本要求,能夠達到合理評價的預期目的,能夠對臨床醫學專業碩士研究生培養質量進行全面評價,為研究生培養模式改革提供一定的決策依據[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