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童飛
(河北傳媒學院研究生院,河北 石家莊 051430)
《匆匆》是我國現代著名散文家朱自清先生所寫的一篇散文,以其輕快流暢的節奏,精巧干練的寫作風格受到了廣大讀者的喜愛。文章寫于1922年3月,正值五四運動落潮時期,文章通過對時間蹤跡的細膩刻畫,表達了作者對現實的失望,對時光易逝的無奈與惆悵之情,反映了當時知識分子在黑暗社會的迫害中,經歷了種種苦難后,不甘消沉、執著追求希望的情懷。作者在文中借對時間的思考,圍繞人生價值和意義經行探尋,在流露出了苦悶和彷徨的同時,也表現出了對未來美好的憧憬,讓我們看到了青年知識分子對未來充滿迷茫時的普遍狀態,但文章所表現出對時間的珍惜、對生活的積極態度,更給我們以啟迪。《匆匆》的多個版本的英譯本,也在海內外廣為流傳。本文選擇了張培基、張夢井這兩個最具代表性的譯本,從詞匯、語句方面來進行比較和分析,進一步探索審美的情趣和譯文的意蘊。為便于分析,筆者將張培基譯本簡稱為張1譯,張夢井譯本簡稱為張2譯。
漢英詞匯分屬兩大不同語系,漢語屬于漢藏語系,英語屬于印歐語系。漢字的拼寫形式固定,是一種形態變化極少的孤立語,屬于表意的文字;而英語詞形變化多端,有著復雜的屈折變化,屬于拼音文字。兩者之間的巨大差異,要求譯者在翻譯過程中必須選詞準確,盡其所能表達原作的意思與感情,要著眼全局,避免出現孤立于語境之外的選詞情況。
例1.標題《匆匆》
張1譯:Transient Days
張2譯:Days Gong By
一個好的標題不僅能吸引讀者,更能統領全文的精神。匆匆一詞在漢語中可做形容和副詞,形容時間過得飛快的樣子。張1與張2都運用了名詞短語,"transient"為形容詞,指短暫的,轉瞬即逝的,意思與原文一致且貼切。張2譯中用了過去分詞短語"gone by"作后置定語,指的是時間流逝的,過去的。意思雖然到位,但沒有了轉瞬即逝的意味。
例2.我不禁頭涔涔而淚潸潸了。
張1譯:At the thought of this,sweat oozes from my forehead and tears trickle down my cheeks.
張2譯:I can’t help dripping with sweat and weeping many tears.
原文運用了兩個疊音詞“涔涔”(汗流不止的)和“潸潸”(落淚不止的)來表達作者彷徨不安的情緒,著實不好翻譯,很難表達出作者所要傳遞的感情,往往會被忽略不譯。張1譯中,用了“oozes”和“trickle”兩個動詞,轉換了疊音詞的韻味,動詞增加了動感表達也很傳神了。張2譯用了英語中的固定搭配:can’t help doing表示情不自禁的做了某事,相比張1譯,更加突出了“我”的狀態,忠實于原文,而普通用詞“dripping”和“weeping”簡化了對疊音詞的表達,做到了意義相似,反而沒有很多亮點。可以看出對于這兩個詞的處理確實有難度,很難達到完全等值的效果,各位名家也只是做了轉換的方法,但每一個表達都有各自獨特的風格。
例3.早上我起來的時候,小屋里射進兩三方斜斜的太陽。
張1譯:When I get up in the morning,the slanting sun casts two or three squarish patches of light into my small room.
張2譯:When I get up in the morning,I see two or three ribbons of light streaming into my room.
對于“射進”的翻譯,張1譯用了“cast”作謂語,使得主語“the slanting sun”有了生命,更生動傳神。張2譯用了“I”作主語,“see”為謂語,只是傳達了表層意義,稍顯遜色。
通過上面所展示的例子來看,翻譯時,首先要充分理解原文的感情色彩,之后選詞一定要用心,不能只是字面意思對等,要深刻挖掘詞匯的含義,讓詞匯和句子合理搭配,有韻律美,直譯和意譯要靈活使用,使整個文章讀起來風格一致,渾然天成。
在形式上,漢語重意合,顯性的連接詞運用不多,形式相對松散,邏輯關系多靠語序來表現;英語重形合,多靠關聯詞和其他語法手段來連接各個成分,多從句,句式結構嚴謹完整。在意義表達方面,漢語里出現在小句動詞之前的成分既可以是英語那樣的主語,又可以是話題。任何事物都可以成為話題。話題不是主謂賓那樣的語法成分,而是說話人陳述和說明的對象。可以說漢語是話題突出的語言。英語中句子的主語和謂語要在人稱、性、數上匹配,所以主語在組織句子中具有很重要的作用。
散文有如詩歌般的韻律美,而詩歌韻律和節奏的表現都有著嚴格的格律限制,散文則不同,更加的自由,多是通過作者情感變化同語言節奏相統一。《匆匆》表現作者探尋時間的蹤影,語言簡單輕快,節奏流暢。為了體現這一輕巧的感覺,作者運用了一系列短句構成的排比句,每一句的節奏張弛有度,時快時慢,如同波浪般推進整篇文章前進,仿佛能看到時間的流動。它的音樂性不拘泥于抑揚頓挫的字音和格律上,而是在句子明快的節奏中展現,文章簡潔而不簡單。筆者將對譯文對排比的翻譯經行比較分析,體會譯者對排比的處理和審美的意趣。
例4.于是——洗手的時候,日子從水盆里過去;吃飯的時候,日子從飯碗里過去;默默時,便從凝然的雙眼過去。
張1譯:Thus the day flows away through the sink when I wash my hands;vanishes in the rice bowl when I have my meal;passes away quietly before the fixed gaze of my eyes when I am lost in reverie.
張2譯:When I wash my hands,my days wash off into my basin;when I am eating,the days vanish from my bowl;and when I am sitting silently,my days by my gazing eyes.
這是第三段中對排比的有一次運用,作者通過對生活瑣碎事務的描寫,更進一步表現出時光的飛逝,排比讓文章節奏加快。張1譯表現出了節奏的變化,通過把表主題的主句前置,突出主句中時間飛逝的意義,張1譯運用了三個when引導的時間狀語從句,結構更整齊。張2譯在整個第三段運用了七個when引導的時間狀語從句,隨從整體來看形式統一,但忽略了原文時快時慢的節奏變化。
例5.過去的日子如輕煙,被微風吹散了,如薄霧,被初陽蒸融了;
張1譯:The bygone days,like wisps pf smoke,have been dispersed by gentle winds,and,like thin mists,have been evaporated by the rising sun.
張2譯:The past days like light smoke are blown away with the breeze or like a thin layer of mist evaporate with the morning sun.
雖然一般以三個及三個以上句子或詞組構成排比句,但兩個并列句有時也可稱作是排比句。張1譯用and連接了兩個謂語,用現在完成時的被動語態表達了原句被字句的被動完成,而兩個like介詞短語做插入語也表現出了原句明喻的效果,整個譯句與原文形成了幾乎等值的效果。張2譯用or連接了兩個謂語成分,like引導的介詞短語做了后置定語,相較張1譯弱化了明喻的意境,謂語動詞用了一般現在時強調了客觀事實。“thin layer of mist”表達“薄霧”過于復雜,直接譯成“thin mist”即可,且能用于“light smoke”對應。
通過以上兩篇《匆匆》英譯本不同選詞和句子處理上的例子,我們對于英漢語言無論在結構、形式、表達方面的巨大差異有了深刻的了解,因此要求譯者深刻了解原語和譯語的語言特點和文化背景,了解語句的特點。由于譯者的背景、文化素養、語言駕馭能力、審美觀念、翻譯風格等的不同,譯文會帶有譯者獨特的風格,通過對不同版本譯文的批評賞析,不僅可以提高我們的閱讀鑒賞能力,而且還可以借鑒不同譯文的長處,取長補短,在翻譯實踐中更好的提高自身的水平和形成自己的風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