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賴蜀丹 羅雪梅 圖/張玲玲
2009年,金堂縣結合龍泉山植被恢復工程,把油橄欖作為新興產業,在淮口街道望江村開展引種栽培和品種選育試驗,經多年監測,成功選育阿貝基娜、皮瓜兒、萊星等適生優良品種,并自2013年開始規模推廣,先后引進四川西中油橄欖有限責任公司、四川聚峰谷農業科技開發有限公司等8家現代農(林)業企業,成功培育成都金頂油橄欖專業合作社、金堂縣豐裕油橄欖專業合作社等15家專業合作社。截至2019年底,全縣累計發展油橄欖種植6.35萬畝,建成油橄欖種苗繁育基地4個,年產苗能力達250—300萬株;引進油橄欖加工線3條,可加工鮮果4.3噸/小時;已注冊“阿貝基娜”橄欖茶、“金·阿貝基娜”“聚峰谷”橄欖油等12個本土商標和全國唯一的B2C高端電商平臺—— “中國油橄欖商城”。2019年產油橄欖鮮果5200余噸,榨油634噸,“成都市金堂縣金堂油橄欖”榮獲四川省特色農產品優勢區稱號, “金堂橄欖油”榮獲國家地理標志證明商標。
深化林地經營權流轉改革,探索“社會主體+”油橄欖產業發展新模式。一是強化林權流轉政策保障。制定印發《金堂縣林地經營權流轉證發證實施細則(試行)》,依法對林權流轉進行經營權確權頒證,明晰賦予經營權應有的法律地位和權能。二是建立健全縣-鄉-村林權流轉服務體系。各鄉鎮建立林權流轉管理服務中心,負責政策咨詢、協助抵押融資等林權交易和融資服務;各村明確林權流轉信息員,到戶指導農戶依法流轉林權。三是創新“社會資本+”林權流轉經營模式。積極引導各類社會主體發展多種形式適度規模經營,切實推動現代林業產業發展。截至目前,全縣已培育成都鑫瑞現代農業有限公司、四川西中油橄欖有限責任公司等油橄欖相關省級龍頭企業3家,發展林產業專合社16家,家庭林場、種植大戶30個。
推動資源變資本,創新“農戶+”油橄欖產業發展模式。充分運用確權頒證成果,擴大林權抵押融資范圍,通過“農貸通”平臺引導金融機構加大支林信貸投放力度,對經營主體給予支農貸款優惠利率,在此基礎上,創新探索三種“農戶+”的經營模式,即“農戶+村集體+企業”“農戶+企業”和“農戶+專合社”,進一步促進產業發展和農戶增收。
堅持規劃引領。金堂縣結合產業發展實際和全縣產業功能區總體發展規劃,制作和優化《金堂縣十萬畝油橄欖產業發展行動方案》,編制出臺《金堂縣油橄欖產業發展實施方案(2020—2022年)》,立足“一山多丘”,積極構建油橄欖產業“一圈、一山、一園”融合發展布局。到2030年,金堂縣將全面建成結構布局合理、經營機制完善、供給保障充分、特色優勢突出、示范效果明顯的油橄欖產業示范區。
加強政策保障。一是統籌財政涉農項目和資金,編制出臺《金堂縣關于促進產業發展的若干政策》,對發展油橄欖現代化、規模化、標準化栽植及精深加工產業給予一定政策支持。二是實施基礎設施配套,按照“產業發展到哪里,基礎設施配套到哪里”原則,新配套建設人工湖3座、提水泵站5座、提水中轉水池2座、蓄水池12個,鋪設道路4.1公里、提水管道3千米。三是結合發展實際,配套信息服務平臺和科技支撐平臺,進一步完善產業推廣、風險防控、科學技術以及市場與信息服務。
強化科技支撐。一是深化院企合作,先后與西班牙馬德里理工大學、科爾多瓦大學、中國林科院等建立合作關系,建成油橄欖產業研究院,著力加強油橄欖良種選育、引進與推廣。二是加強科技示范,與京東集團合作建成“京東農場油橄欖示范基地”,建成智慧林業試點示范基地2個,輻射帶動集約栽培示范基地2萬畝。三是構建“四級”技術服務體系,形成以金堂縣油橄欖專家工作站為載體的國家、省、市、縣“四級”油橄欖產業科技服務體系,同時聘請甘肅隴南技術能手組建縣級油橄欖技術服務隊,實現科技保障多層次、全覆蓋。四是規范生產標準,組織編制《油橄欖扦插繁育苗木質量等級》《油橄欖果園田間管理技術規范》等地方標準,進一步規范油橄欖生產中修枝整形、病蟲害防治等關鍵環節。
與森林康養、游憩度假相融合,實現生態價值向經濟價值轉換。依托龍泉山脈油橄欖基地優質的山水林湖自然資源,引進實力雄厚的企業發展森林康養產業,推動以油橄欖為主的森林康養產品開發,配套建設登山健身步道、游客中心、環境監測等設施設備,開發游憩、度假、療養等油橄欖康養產品,盤活“沉睡”森林資源,以油橄欖為媒介,促進森林生態價值向經濟價值轉換。截至目前,我縣已成功創建全國森林康養基地建設試點單位2個、省級森林康養基地(自然教育基地)6個,省、市級森林(康養)人家7個。2019年,全縣累計接待游客達680萬人次,實現林業旅游年收入3.5億元,推動全縣旅游服務業增加值達1億元以上。
與鄉村綠化、景觀景區相融合,實現生態價值向社會價值轉換。以“產業景觀化、景觀生態化、生態效益化”發展理念,實施“全域增綠”和“增綠增景”,推進油橄欖產業基地特色景觀節點建設打造,實現產業園區景觀化、可進入、可參與。通過森林綠道、康養步道的建設,將綠色健康理念融入生活,不斷增強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促進生態價值向社會價值轉換。近年來,全縣通過油橄欖基地建設共新增綠地2萬畝、彩葉林1000畝,建成小游園3個。
與人文風情、特色民俗相融合,實現生態價值向文化價值轉換。注重油橄欖產業與我縣人文風情、特色民俗融合發展,重點挖掘我縣特有的抗蒙文化、鱉靈文化、客家文化等元素,集成文化創意與生態發展理念,高效推進產業與歷史文化、傳統工藝、異域風情等的有機融合,促進生態價值向文化價值轉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