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迎偉,李運澤,龍穎,韋天靈
(柳州市人民醫院 消化內科,廣西 柳州545006)
食管胃黏膜異位(heterotopic gastric mucosa in the esophagus,HGME)是指胃黏膜出現于食管上段,在胚胎期因鱗狀上皮不完全取代柱狀上皮形成的先天性殘余病變。HGME多呈橢圓形、圓形或不規則形,可單發或多發。可發生于消化道的多個部位,如舌、食管、十二指腸、直腸和膽囊等。HGME常發生于食管上段,多位于食管上段括約肌下方,也稱食管入口斑[1]。可引起胸骨后燒灼感、吞咽困難、吞咽痛、癔球癥和慢性咳嗽等。以往相關研究較少,隨著對該病研究的深入,得到了人們越來越多的關注。AZAR等[2]報道,HGME 內鏡檢出率為0.10%~10.00%,麻樹人等報道[3]為0.25%~1.26%。本文旨在探討HGME內鏡檢出率的影響因素,以進一步提高HGME的內鏡檢出率。
選取2018年1月-2018年12月在廣西醫科大學附屬柳州市人民醫院行胃鏡檢查的患者19 948例,剔除門診已明確診斷為HGME而重復行胃鏡檢查者。其中,男11 920 例,女8 028 例,年齡5~78 歲,中位年齡51.6歲。普通胃鏡5 221例,無痛胃鏡14 727例;普通白光模式17 042例,內鏡窄帶成像(narrow band imaging,NBI)模式2 906例;按胃鏡醫師級別分組,住院醫師及低年資主治醫師組4 138 例,高年資主治醫師組6 282例,副主任醫師及以上組9 528例。
Olympus 電子胃鏡(型號:GIF-H260);圖像采集使用本院的內鏡圖像采集系統。
所有患者術前常規禁食6 h,簽署知情同意書,按患者及家屬意愿行無痛或普通胃鏡檢查。胃鏡操作前10 min,口服鹽酸達克羅寧膠漿10~15 mL,所有患者均行心電圖監測,并監測血壓和心率。行無痛胃鏡者予以鼻導管吸氧(2 L/min),靜脈推注丙泊酚(1 mg/kg)和芬太尼(1.0~2.0μg/kg)。詳細記錄病變位置、大小、數量、形狀、表面和邊界,并取病變組織行活組織檢查,包括主細胞和壁細胞的胃黏膜上皮組織。個別患者不同意活檢或因檢查過程中反應較大而未能行活檢,但內鏡下具有典型HGME 表現者,仍臨床診斷為HGME。
選用SPSS 25.0 統計軟件分析數據,計數資料行χ2檢驗,將胃鏡檢查方式、胃鏡檢查模式、醫師分級納入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檢出HGME 者282 例,總檢出率為1.41%(282/19 948)。HGME 內鏡下特點:病變距門齒(18.6±2.5)cm,多為單發,少數為雙發或多發;形態多為圓形、橢圓形或不規則形;表面光滑或顆粒狀,邊界清晰,呈橘紅色,NBI模式下呈現棕色。
行無痛胃鏡檢查發現HGME 226 例,檢出率為1.53%(226/14 727);行普通胃鏡檢查發現HGME 56例,檢出率為1.07%(56/5 221),兩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5.90,P=0.015)。普通白光胃鏡組檢查17 042 例,發現HGME 193 例,檢出率為1.13%,NBI 組胃鏡檢查2 906 例,發現HGME 89 例,檢出率3.06%,經統計學分析,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66.36,P=0.000)。住院醫師及低年資主治醫師組胃鏡檢查4 138 例,發現HGME 37 例,檢出率0.89%,高年資主治醫師組胃鏡檢查6 282 例,發現HGME 93例,檢出率1.48%,副主任醫師及以上組胃鏡檢查9 528 例,發現HGME 152 例,檢出率1.59%。經統計學分析,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10.47,P=0.005)。分析患者性別對檢出率的影響,經統計學分析,差異無統計學意義(χ2=0.30,P=0.581)。分析患者年齡對檢出率的影響,經統計學分析,差異無統計學意義(χ2=4.38,P=0.223)。見表1。
將胃鏡檢查方式、胃鏡檢查模式、醫師分級變量納入多因素Logistic 回歸分析,結果表明:胃鏡檢查方式、胃鏡檢查模式、醫師分級對HGME檢出率均有影響(P<0.05)。見表2。

表1 影響HGME檢出率的單因素分析 例(%)Table 1 Univariate analysis of HGME detection rate n(%)

表2 影響HGME檢出率的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Table 2 Multivariate Logistic regression analysis of HGME detection rate
HGME的病因尚不完全清楚,多數觀點認為與先天發育異常有關。在胚胎發育過程中,覆蓋在食管上的柱狀上皮逐漸被鱗狀上皮取代,在此過程中,如替換不完全,則會出現HGME[4]。另一種觀點認為,HGME是因長期受到酸腐蝕或其他慢性損傷,導致食管柱狀上皮化生[5]。大多數的HGME 沒有癥狀,少數因異位胃黏膜分泌胃酸或黏液導致出現不良癥狀。HGME 引起的癥狀多種多樣,包括咽喉部不適、胸痛、吞咽困難、聲音嘶啞和咽部異物感等[6]。面積大的HGME 容易引起不良癥狀,嚴重者可并發食管潰瘍、出血、穿孔、狹窄和食管環等,少部分患者甚至可進展為腺癌[6]。
據報道,HGME 胃鏡的檢出率為0.10%~10.00%,而尸檢中的檢出率高達70.00%[2]。影響HGME檢出率的因素眾多,目前尚無明確定論。筆者通過回顧性分析,結果顯示:無痛胃鏡組的HGME檢出率高于普通胃鏡組。多數患者在行普通胃鏡檢查前,有恐懼和緊張的心理,胃鏡檢查對咽部和食管均有較強烈的刺激作用,使食管運動頻繁,患者反應大,部分患者檢查過程中會出現惡心、嘔吐或嗆咳,從而降低了檢查質量,導致部分漏診[7]。無痛胃鏡時,患者處于短暫睡眠狀態,咽喉部反射被抑制,視野更加清晰,可延長胃鏡在食管停留的時間,保證醫師有充足的時間觀察食管黏膜,發現可疑病變,從而提高HGME 的檢出率[8-9]。NBI 又稱“電子染色”內鏡,是一種新型光學技術,較傳統色素內鏡能更清晰地顯示病灶表面微血管形態和腺體結構,同時可避免出現傳統色素內鏡存在的患者咽部不適、嗆咳和碘過敏等副作用。有研究[10]顯示,應用NBI模式觀察食管時,HGME 檢出率遠遠高于普通白光胃鏡的檢出率,NBI模式下病變呈棕色,更容易分辨胃黏膜異位與正常胃黏膜之間的界限,可以清晰地顯示胃黏膜異位的輪廓,即使是小的HGME也可分辨出來。本文通過對比不同胃鏡檢查模式對HGME 檢出率的影響,發現NBI模式下HGME檢出率明顯高于普通白光胃鏡,兩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在胃鏡檢查過程中,建議用NBI 模式進鏡和退鏡來反復觀察食管,以提高食管病變的檢出率。胃鏡醫師是胃鏡檢查的操作者,是影響胃鏡檢查質量的關鍵因素。HGME檢出率的高低,受內鏡操作醫師的重視程度和經驗影響[11]。MACONI 等[12]研究指出,HGME 檢出率波動大與檢查醫師密切相關,內鏡操作經驗豐富的醫師組,HGME 檢查率為2.27%,而對照組為0.29%。本研究中將內鏡操作醫師根據職稱和工作年限分為3 組,HGME 檢出率分別為0.89%、1.48%和1.59%,3 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近年來,隨著相關報道的增多、醫生對HGME認識的加深和臨床經驗的積累,HGME的檢出率逐漸提高。本研究發現,患者年齡和性別對于HGME的檢出率沒有明顯影響。
目前認為,對于無癥狀的HGME 患者不需要治療,定期隨訪即可。對于有癥狀者需對癥治療,主要用質子泵抑制劑(proton pump inhibitors,PPI)行抑酸治療,并發食管狹窄者可考慮內鏡下擴張治療。少數難治性HGME和高級別上皮內瘤變者,可選擇氬離子束凝固術或內鏡下黏膜切除術治療。對于極少數合并食管腺癌者,可采取外科根治手術,并輔以化療,有一定療效[13]。
綜上所述,HGME 檢出率的高低受多因素的影響,與胃鏡檢查方式、胃鏡檢查模式和內鏡操作醫師經驗密切相關。無痛胃鏡、NBI模式和內鏡醫師經驗的積累均能提高HGME檢出率。HGME以對癥治療為主。HGME尚未被認定為癌前病變,但可引起一系列臨床癥狀,需得到臨床醫師的重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