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侃,胡譯丹
永城市人民醫院神經內科,河南 永城 476600
急性腦梗死(ST-elevation Myocardial Infarction,STEMI)是心腦血管疾病致殘的關鍵原因之一,該腦部組織因血液供應障礙表現為缺血性壞死,患者表現相應的神經功能障礙臨床癥狀和體征[1]。血管介入治療能及時有效清除梗死區的斑塊,疏通該處血管,但該處血液微循環仍受到一定影響,術后仍可能發生血小板聚集導致疾病復發,術后還需繼續口服抗血小板聚集藥,但經口服效果較慢[2,3]。鹽酸替羅非班是一種可逆性結合劑,作為一種新型靜脈抗血小板藥物,起效訊速、半衰期短[4]。為分析鹽酸替羅非班用于急性腦梗死中的療效,現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收集2017 年10 月—2019 年10 月本院收治的85 例STEMI 患者。采用簡單隨機分組法將患者分為觀察組(43 例)、對照組(42 例)。觀察組患者男26 例,女17 例,年齡27~61 歲,平均(43.6±5.6)歲;對照組患者男23 例,女19 例,年齡27~63 歲,平均(44.3±6.9)歲。兩組基礎資料具有同質性(P>0.05),可進行研究。
1.2 診斷標準根據中華醫學會神經病學分會、中華醫學會神經病學分會神經血管介入協作組制定的“急性缺血性腦卒中早期血管內介入治療流程與規范專家共識”[5]進行相關診斷。患者表現為突發一側肢體無力、口角歪斜,或眩暈、嘔吐等,既往意識障礙,并最終經影像學診斷。
1.3 納入及排除標準(1)納入標準:入組年齡18~65 歲;患者均為首發急性腦梗死;發病到入院時間≤4.5 h;入院時患者有家屬陪同,確保相關倫理問題;經我院倫理委員會審核批準。(2)排除標準:改良Rankin 量表(MRS)評分≥2 分;因腫瘤或菌栓等原因導致的腦卒中;入組前已存在血液系統疾病,影響抗凝藥物治療效果分析;有嚴重的進展性臟器或系統病變;介入溶栓治療后顯示有顱內出血傾向;合并嚴重高脂血癥、高血壓等疾病。
1.4 治療方法入院后,兩組患者均予以腦神經營養、抑酸、脫水等治療,穩定病情后再行介入治療。患者予以血管介入治療:使用Seldinger 穿刺術對右側股動脈進行穿刺,置入8F 動脈鞘后進行腦血管造影,通過血管造影明確梗死位置。利用微導管尖端向血管梗死位置注射尿激酶、支架取栓等治療,術后常規予以抗血小板藥物治療。
觀察組介入治療后無出血傾向,釋放支架后給予鹽酸替羅非班(杭州中美華東制藥有限公司;批準文號:國藥準字H20 060265;規格:5 mg)5 μg/kg 注射,再予以0.075 μg/(kg·min)持續靜脈泵入介入術后24~48 h。在持續靜脈泵入18 h時囑患者口服阿司匹林腸溶片(Bayer Health Care Manufacturing S.r.l.;注冊證號:國藥準字J20 171021;規格:100 mg/片)300 mg+硫酸氫氯吡格雷片(南京正大天晴制藥有限公司;批準文號:國藥準字H20 203269;規格:75 mg)300 mg 的負荷量,隨后每日予以阿司匹林100 mg+氯吡格雷75 mg。口服3個月再入院進行疾病觀察。
對照組介入治療后無出血傾向,釋放支架后予以鹽酸替羅非班常規劑量10 μg/kg,而后維持靜脈泵入的劑量為0.15 μg/(kg·min),持續24~48 h,術后口服藥同觀察組一致。
1.5 觀察指標在介入治療前、24 h、7 d、30 d 時,采用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評分評估統計干預期間兩組患者神經功能恢復情況。并在治療前、治療7 d 時記錄兩組患者血液的高切全血粘度、低切全血粘度及血小板聚集率。
1.6 統計學分析本研究數據經SPSS 19.0 軟件進行處理,不同時間點NIHSS 評分符合正太態分布、方差齊性,采用方差分析,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干預前后血液流變學指標為計量資料,以()表示,兩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不同時間點NIHSS 評分比較治療前兩組的NIHSS 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兩組各時間點的NIHSS 評分較治療前均顯著下降,且治療24 h、治療7 d,觀察組的NIHSS 評分均低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但治療30 d,兩組的NIHSS 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表1 兩組不同時間點NIHSS評分比較() 分

表1 兩組不同時間點NIHSS評分比較() 分
注:與治療前比較,*P<0.05。
2.2 兩組血液流變學指標變化比較治療前兩組的血液流變學指標變化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7 d,兩組的高切全血粘度、低切全血粘度及血小板聚集率較治療前下降,且觀察組的各指標均低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表2 兩組血液流變學指標變化比較()

表2 兩組血液流變學指標變化比較()
注:治療后,同一組的NIHSS評分與治療前比較,*P<0.05。
腦梗死區域可能發生血液流變學變化,常表現為內膜下膠原組織與血小板黏附,血小板可進一步黏附成血栓,導致腦梗死溶栓后血小板再次聚集,非激活狀態下的血小板表面糖蛋白(Glycoprotein,GP)Ⅰb/Ⅲa 受體立體構型改變誘發腦梗死再發[6]。
替羅非班與GP Ⅰb/Ⅲa 受體可逆性結合具有以下特點[7]:(1)不會激活補體造成血小板損傷;(2)起效快,在給藥5 min 左右即可產生抗血小板效果;(3)阻止血小板聚集的最后通路,同時還可溶解新鮮血栓。在本項研究中,研究對象均為采用血管介入治療的急性腦梗死患者,抗血小板治療是該疾病治療的基礎方案,警惕治療期間發生腦出血,因此在選取研究對象時要求較為嚴格,排除MRS 量表評分≥2 分及入組時已存在血液系統等影響療效觀察的疾病。經相應干預后,觀察組患者在治療24 h、治療7 d 時的NIHSS 評分及血液流變學相關指標均顯著低于對照組,這與替羅非班的阻斷GP Ⅰb/Ⅲa受體與纖維蛋白原的結合,以及抑制聚集劑,如二磷酸腺苷、膠原等誘導血小板聚集,從而起到溶栓作用[8]但隨訪至治療后的30 d,兩組的神經功能評分差異不大,一方面與本研究中患者均及時進行溶栓治療,積極控制病情后患者恢復良好,同時術后仍服用雙抗血小板藥物,故中遠期療效相似。
綜上所述,低劑量替羅非班在抗血小板聚集中的治療效果較佳,可有效改善患者血液黏度和神經功能損傷,但本研究樣本量較小,后期還需關注不同給藥方式對腦梗死患者預后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