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健

從書法史的角度來看,一位書家書法史地位的確定涉及諸多因素,既與書家的創作水平、開創能力有關,也與書家的政治地位、文化地位等因素有關。
蔡襄(1012年至1067年)為“宋四家”之一,官高、品佳、書正,在書法史上有著重要的地位,是唐代“尚法”書風向宋代“尚意”書風過渡不可或缺的人物,但與蘇、黃、米三家書風大不相類。
眾人“添磚加瓦”
對于蔡襄而言,時人、后人的推崇是其書壇地位確定的重要因素。《宋史》是官史,至正三年(1343年)三月,元順帝下令修遼、金、宋三史,至正五年(1345年)十月成書,《宋史·蔡襄傳》云:“襄工于書,為當時第一?!贝苏摶蚺c趙孟頫有關,趙氏在元代官居一品,榮際五朝,于文壇、書壇、畫壇有著不二地位。其書法有“趙文敏源流,蓋自蔡出也”(《五雜俎卷七·人部三》)一說。從他不多的傳世書論中能看出對蔡襄是推崇有加的,如《論宋十一家書》中“蔡端明書如《周南》后妃,容德兼備”,《題吳傅朋書并李唐山水》中“宋人書自蔡君謨以上,猶有前代意,其后坡、谷出,遂風靡從之,而魏、晉之法盡矣?!薄端问贰纷珜懻邭W陽玄、泰不華、危素等多為趙孟頫學生輩或受其影響,故《宋史》有關書法的論述當受其影響無疑。
此外,蔡襄的書壇地位還離不開其他當代及后人的推崇。歐陽修就不遺余力地宣揚:“公(蔡襄)年十八,以農家子舉進士,為開封第一,名動京師?!保ā抖嗣鞯顚W士蔡公墓志銘》)“蘇子(蘇舜欽)歸黃泉,筆法遂中絕。賴有蔡君謨,名聲馳晚節。醉翁不量力,每欲追其轍。”(《學書》)“《集古錄序》鄙文無足采,蔡君謨筆法精妙,近時石刻罕有也。”(《歸田錄》)
作為歐陽修得意門生的蘇軾,更是“添磚加瓦”:“君謨(蔡襄字)書天資既高,積學深至,心手相應,變態無窮,遂為本朝第一?!保ā稏|坡題跋》)“余評近歲書,以君謨為第一,而論者或不然,殆未易與不知者言也。書法當自小楷出,豈有正未能而以行、草稱也?君謨年二十九而楷法如此,知其本末矣。”(《蘇軾文集》卷六九《跋蔡君謨書》)
作為皇帝的宋徽宗趙佶則說:“蔡君謨書包藏法度,停蓄鋒銳,宋之魯公也?!保ā堆軜O》卷二至樸篇)宋理學大師朱熹也說:“字被蘇黃胡亂寫壞了。近見蔡君謨一帖,字字有法度,如端人正士,方是字?!保ā吨熳诱Z類》卷一百四十·論文下)另有明“后七子”領袖王世貞的評價:“唯蔡忠惠奕奕神令,得晉人筆,名所以冠四家,不虛也。”(《弁州山人四部稿》卷一百三十)經由如此一干人的推崇,蔡襄書史留名自不必說。
曾被秦檜收藏
蔡襄《自書詩卷》紙本行書,長221.2厘米、寬28.2厘米,藏于北京故宮博物院,著錄于《珊瑚網》《吳氏書畫記》《平生壯觀》《石渠寶笈三編》《選學齋書畫寓目續記》《壬寅銷夏錄》等。
此卷內容包括《南劍州芋陽鋪見臘月桃花》《書藏處士屋壁》《題龍紀僧居室》《題南劍州延平閣》《自漁梁驛至衢州大雪有懷》《福州寧越門外石橋看西山晚照》《杭州臨平精嚴寺西軒》《崇德夜泊寄福建提刑章屯田思錢唐春月并游》《嘉禾郡偶書》《無錫縣吊浮屠日開》《即惠山泉煮茶》等11首,共計884字,是蔡襄罷福建轉運使召還汴京修起居注,自福州至無錫期間所作,通篇書寫一絲不茍,幾無修改之處。
據《吳氏書畫記》卷三言“蓋草稿也”,從書寫的工整程度及其用筆的謹慎感看,不應為草稿,此說有誤,當為蔡襄根據詩稿所做的謄錄。《題龍紀僧居室》下有“此一篇極有古人風格”一語,楊時跋“端明蔡公詩稿云‘此一篇極有古人風格者,歐陽文忠公所題也”?!渡汉骶W》卷三亦載“歐陽文忠公題其旁云”,可見雖無歐陽修題名,歐陽修所書當無誤。另據《珊瑚網》載,《即惠山泉煮茶》后原有“紫綬金章被寵榮,筆床茶灶伴參苓。只知江海能行道,未識朝廷舊有名。笑我病玄相口口,圭刀小試即春生。瘡痍未復君知否?國手于今數老成。莆陽蔡襄”一首,現今已佚,當為崇禎后被人裁去。
至于此卷的裝裱形式,《吳氏書畫記》卷三載“小行書詩稿一卷”,《平生壯觀》卷二“自書詩一冊”。根據記載推算,改冊為卷當在清早期,《選學齋書畫寓目續記》載“此冊原系卷子,改裝為冊”,幾經改制。張伯駒先生將該卷捐入故宮后又改冊為卷,為此張伯駒曾說:“《蔡襄自書詩冊》,完完整整毫無殘破的情況,為什么要揭裱呢?簡直是大膽妄為。當然在宋代曾經是卷,不過裱成冊已經又幾百年了,有什么必要又重裱?!彼麑Υ艘恢惫⒐⒂趹?。
卷中有宋、元、明、清及近代諸家題跋。鈐有“賈似道圖書子子孫孫永保之”“賈似道印”“似道”“長”“悅生”“松林向水”“武岳王圖書”“管延枝印”“梁清標印”“焦林”及“嘉慶御覽之寶”“石渠寶笈”“寶笈三編”“嘉慶鑒賞”“三希堂精鑒璽”“宜子孫”等清嘉慶內府諸印。經宋人向水、賈似道,元人陳彥高,明人管竹間,清人梁蕉林、畢秋帆等遞藏,最后入內府。入民國后,溥儀盜寶,入朱文鈞手,后為張伯駒所得,捐入故宮。據向水題跋,此卷也曾經宋權臣秦檜收藏。
該卷首有蔡襄自題“皇祜二年(1050年)十一月外除赴京”,因系謄錄,故其實際書寫日期晚于賦詩時間,當在皇祜二年之后,即其39歲后、40歲左右時所書,當在右正言、同修起居注任上。
不故作驚人狀
蔡襄書初學時人周越、宋綬,終為顏真卿、虞世南糅合,對于《自書詩冊》的評價,卷后的題跋可見大概。
元代書家張雨跋:“蔡君謨書深得魏晉之意,深穩端潤,非近時怒張筋脈屈折生柴之態。且其詩極有古人風致,誠為二絕。吳郡張天雨題?!?/p>
據卷后無名款跋:“東坡先生曾以蔡公書為本朝第一。此公自書所為詩也,才三紙余而真行草法皆備。歐陽文忠嘗題其一篇云極有古人風格??蔀槿^矣,真予家之寶也。”“書”“詩”“歐題”被稱此卷“三絕”。
近代朱文鈞贊云:“此冊行楷略備,無不臻美。其婉約處極似虞永興,而溫栗不減柳諫議。蓋其能博采約舉以自成一家書派者。”
蔡襄書此卷時約40歲,而其逝于56歲,書寫時在其壯年,風格尚未完全確立。此作尖筆過多,顯得不夠蘊藉渾厚。整體來看,《蔡襄自書詩卷》書寫得儒雅、純和平正,不故作驚人狀。張伯駒曾在《春游社瑣談》《宋蔡忠惠君謨自書詩冊》篇中言及“乃知蔡書于平平無奇中獨見天資高積學深也”。用筆飄逸流暢、落落大方,用墨明朗淡雅,章法上舒朗且錯落有致,一派文人君子的意象。此卷與《入春帖》大致書于同一時期,因系謄錄,較之于《入春帖》書寫更為謹嚴。
詩卷在書寫的過程中,自伊始至《題南劍州延平閣》以行楷為主,由《自漁梁驛至衢州大雪有懷》第三行至結束逐漸放開,加入今草的體勢及筆意,漸見飛揚之意。作為蔡襄早期的作品,相較其成熟作品而言尚不夠渾厚,部分筆畫略見軟弱,如倒數第三行的“骨”、倒數第二行的“飄”等字;部分字與字之間的連接意斷,“平”的豎畫一收而下,和“逐”筆斷意亦斷;間有筆畫軟弱,如倒數第一行“來”字最后一撇。當然,被列為“宋四家”的蔡襄是不可為人所忽略的。正是他的存在,連接唐宋,為宋代尚意書風的興起奠定了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