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毛毛 沈弈然
[提要] 我國企業置身于經濟向著全球化發展的洪流之中,企業間競爭也跟隨經濟高態勢發展而異常激烈,企業聲譽重要性的逐漸凸顯引起企業的重視。本文通過梳理相關文獻,并結合統計方法,對企業聲譽與企業價值相關關系開展實證研究,以適宜的指標對選取的影響要素進行數據化,得出企業聲譽與企業價值之間存在同向變化相關關系的結論,并基于實證結果探討加強聲譽管理進而提升企業價值的有效途徑,為我國企業強化聲譽管理提供實際依據和參考建議。
關鍵詞:企業聲譽;企業價值;聲譽管理
中圖分類號:F27 文獻標識碼:A
收錄日期:2020年9月3日
一、引言
企業的聲譽是一項戰略性軟實力,可稱為是成功企業的隱性推動力,企業聲譽的構建將會直接影響到企業在國內外市場中的地位。我國對企業聲譽愈加重視,目前相關研究多為國內外文獻進行歸納的回顧性綜述,部分將企業聲譽與稅收規避、盈余管理、財務績效等進行不同角度實證分析探究其之間關系,將企業聲譽與企業價值關聯并進行實證的研究相對匱乏。
本文在現有的學術成果根基上,運用文獻研究法、數理統計分析法對上市企業進行探究,通過研究聲譽與企業價值之間的實證關系,找出如何對聲譽進行管理從而提升企業價值的途徑。理論上豐富我國聲譽領域的學術研究,實踐上為我國上市公司提供參考性建議,推動企業更加注重聲譽這一稀缺無形資產,促進企業充分發揮各方面要素追求企業價值最大化。
二、文獻回顧
在聲譽的研究過程中,最早在18世紀中期,由經濟學始祖亞當·斯密剖析聲譽這一概念,他認為合同的順利實施需要聲譽作為有效保障,同時剩下的結余可起到激發個人的作用。近年來,社會責任逐漸得到重視,Keith和Thomas(2019)基于企業社會責任角度提出,企業所承當的社會責任能夠提高企業聲譽,二者可以共同強化企業價值的擴充。Yeonsoo和Mary(2019)也提出相反觀點,認為具有較強社會責任感的企業未必能對聲譽產生有利的影響。目前國內研究形成了基于綜述類文獻作為理論先導,在國外“聲譽”指標體系中找出適應我國的五個指標,再根據我國特色收納了企業跨國經營能力,得出企業聲譽與財務指標具有相關關系,或者直接利用上市公司數據進行分析,得出比較好的聲譽能夠緩解后期財務績效對前期財務績效產生的敏感程度的結論。楊明將聲譽作為橋梁,探明企業的環境信息披露作用于企業價值的機理。劉睿智、張魯秀也同樣將聲譽作為中間媒介,研究民營企業加大自主研究開發力度可促使企業價值上升。
綜上所述,現階段的企業聲譽研究中,由于指標的計量方式和衡量方法具有多樣性,便加大了國內學者的研究難度。本文本著實踐與理論相依存的思想,選取影響企業聲譽的財務、非財務指標和客觀正確的企業價值評估指標,將二者建立關系,從而找出通過對企業聲譽進行管理進而提升企業價值的有效途徑。
三、理論分析
(一)信息不對稱理論。它是指信息在市場中各個主體之間存在分布不對稱的狀態,商家掌握更多信息,處于優勢,買家得到的信息較少,相對弱勢,引起貿易兩段的信息不對稱。所以,企業在市場競爭中會向各方面利益關聯方傳遞利于自己的信息,以提高經濟地位,聲譽便是此過程的結晶之一。
(二)資源基礎理論。該理論認為,企業是各種資源的聚合體,由于性質、領域等差異,使得每個企業擁有的資源不盡相同,這些會使企業能夠占據上風的資源在某種程度上巧妙避免了企業趨同,這些資源便可成為競爭的關鍵力量。企業不斷地去培育維護發展聲譽,有助于維護良好的社會形象,獲取更多經濟利益。
(三)聲譽信息理論。該理論強調聲譽信息的有效流動可緩解信息不對稱所帶來的影響。聲譽信息理論認為,聲譽能夠反映主體在過去的一段時間的行為和特征,聲譽相關信息再廣于流傳至經濟市場各個主體,如此高度透明化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信息失真,提升市場的運作效率。
四、研究設計
(一)研究變量的選取。樣本選取自滬深兩市中上市時間超過5年的44家企業,涉及財務指標選取2015-2018年,主要選自國泰安數據庫。用Excel對原始數據進行整理,進行局部數據的試運算,剔除無效數據進行優化,使后續實證結果更符合預期。本文采用市場指標中的托賓Q值對企業價值進行衡量(TQ),重置成本用期末總資產來取代,該指標越高,企業價值就越高。基于以往的研究文獻,同時根據杜邦分析框架可以看出企業的償債能力、營運能力以及盈利能力會影響企業聲譽。因此,本文使用財務指標與非財務指標相結合的辦法對聲譽進行量化,具體選取如下:(1)企業的獲利能力,體現外部責任方對聲譽的評價角度,選取每股收益(EPS)來表示。(2)企業的償債能力,同時可權衡企業的風險程度,選取資產負債率(DEBT)來表示。(3)企業的營運能力,從企內部相關利益者的角度來講,企業營運能力越強越具優勢,選取應收賬款周轉率(TURN)為代表。(4)企業的成長能力,一般認為企業具有良好的成長能力,選取指標總資產增長率(GROW)。(5)企業規模,以總資產做對數(SIZE)表示。
(二)研究假設。根據上述變量設計,將每股收益、資產負債率、應收賬款周轉率、企業規模作為影響企業聲譽的四個因素,他們通過互相作用一方面直接體現了企業聲譽;另一方面間接地連同企業其他實體資本共同影響企業價值,便引出本文進行實證分析的基本假設:
假設一:企業的每股收益與企業價值存在正相關關系
假設二:企業的資產負債率與企業價值存在負相關關系
假設三:企業的應收賬款周轉率與企業價值存在正相關關系
假設四:企業的總資產增長率與企業價值存在正相關關系
假設五:企業的企業規模與企業價值存在正相關關系
五、實證分析
接下來以企業價值為被解釋變量,以下五個指標為解釋變量進行線性回歸分析:
TQ=a0+a1EPS+a2DEBT+a3TURN+a4GROW+a5SIZE
通過SPSS.19運行得到結果,如表1所示。(表1)
由表1可知,各解釋變量的回歸系數除了償債能力(DEBT)之外皆為正數,如假設所陳述為負指標,就系數來看,與上述相關性分析的結論基本一致,并且在所有變量Sig值總體水平小于0.05的情況下,t值在正常范圍,根據得出的有效的各變量回歸系數,進而得出回歸方程:
TQ=3.921+0.299EPS-3.527DEBT+0.001TURN+0.165GROW+0.023SIZE
通過分析得出的較具體回歸方程可以看出各變量對企業價值的影響程度,EPS和DEBT對企業價值產生著較大的影響,進一步證實了假設一與假設二的正確性,二者分別代表著企業的獲利能力和償債能力;應收賬款周轉率(TURN)、總資產增長率(GROW)以及企業規模(SIZE)在此模型之中對企業價值產生影響,但是影響并不顯著,同樣支持了假設三、假設四和假設五的正確性。那么,根據本文假設的成立不難得出企業聲譽的各個財務指標以及非財務指標對企業價值起到促進的作用,即聲譽可以促進企業價值的提高。
六、管理啟示
通過文獻回顧以及實證研究可以看出,聲譽是企業稀缺的無形資產,媒體的傳播方式不斷變化著,人們對產品以及企業的反饋信息所形成的輿論,無時無刻提醒企業需做好聲譽管理。基于本文實證結論,給企業以如下管理啟示:第一,企業應當注重對聲譽的管理。企業在前期發展階段會將大部分精力用于資本的積累,成熟階段注重于壓縮成本,忽略了聲譽所帶來的價值。部分企業在樹立形象過程中,礙于資金和精力有限,對聲譽的多維性理解不夠具體。應當從本質上重視聲譽管理,將聲譽管理提升至戰略層面,避免引發聲譽危機。第二,企業應當保證財務信息以及社會責任信息的真實披露。各利益相關者通過查閱企業財務報表初步評價企業聲譽,結合其他資料做出的決策,企業創造價值再提供財務信息,在這種往復循環的過程中要求遵循國家制定的各項法律法規及會計制度,保證財務信息真實披露。同時,目前我國社會責任信息自愿披露狀況不佳,多數企業的社會責任信息報告中的指標空白,加大了信息不對稱對聲譽的反向影響。因此,呼吁企業重視社會責任相關信息的真實披露。第三,企業內部建立聲譽管理系統。企業日常活動進行時伴隨著對聲譽的建設,實時監測聲譽危機,預判危機的來臨并作出有效措施尤為重要。要求聲譽預警系統在危機來臨之前顯示異常信號,決策層迅速成立危機處理小組,防患于未然。媒體信息發達的時代,網絡上壓倒性負面輿論影響惡劣,需要各部門“多管齊下”地保證企業正常運營。
七、結論
擁有良好的企業聲譽是一家企業珍貴的商業優勢,關系著企業生存發展之道,企業對聲譽進行管理也是現在企業管理中必要的存在,具有一定戰略意義。本文選取深滬股市A股50家企業,搜索四年的財務以及非財務指標數據,對聲譽和企業價值以及他們之間的關系進行實證研究并提出假設,運用統計模型系統,證實了五個假設與預期基本一致,最終得出好的聲譽能夠幫助企業價值的提升。本文在研究結論上豐富了企業聲譽與企業價值等領域的文獻,為聯系二者之間關系建立了財務指標與非財務指標結合的可借鑒新視角。同時,本文的結論與啟示有助于我國企業加強對聲譽管理的重視,并在管理過程中起到參考作用,以穩定企業在行業中的一席之地。
主要參考文獻:
[1]Gray,E.R & Ballmer,J.Managing? Corporate Image and Corporate Reputation[J].Long Range Planning,1998(31).
[2]繆榮,茅寧.中國公司聲譽測量指標構建的實證研究[J].南開管理評論,2007(01).
[3]鄭秀杰,楊淑娥.中國上市公司聲譽評價及其影響研究[J].管理評論,2009(07).
[4]李素貞.新疆上市公司企業聲譽與企業價值關系的研究[D].新疆財經大學,2013.
[5]楊明.環境信息披露、聲譽與企業價值關系研究[D].青島大學,2016.
[6]劉睿智,張魯修.企業聲譽、研發投入與企業績效[J].財經問題研究,2018(08).
[7]王雁凌.企業聲譽危機管理[J].中外企業家,2017(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