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蘭亭

【摘要】“語文課是一門學習語言文字運用的綜合性、實踐性課程”。只有培養學生對語言文字的運用能力,才能逐步提升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現階段教育雖已意識到了語言文字運用的重要性,但部分教育工作者并沒有將培養學生的語言文字運用能力落實到課堂中去。如何通過教學實踐,在低年級童話教學中,將語言文字運用能力與教學相結合,是本文研究的重點。
【關鍵詞】童話;課堂教學;語言文字運用
《語文課程標準》中提出:“語文課程是一門學習語言文字運用的綜合性、實踐性課程。”由此我們可以看出語文課程的作用就是要教師致力于培養學生運用語言文字的能力。不過,現階段教師雖然意識到了語言文字的重要性,但是卻沒有真正的把運用語言文字的教學落到實處。“從而使學生的言語只有形式,而缺少實踐。尤其是教師在講授童話的時候,教學形式更趨向于去理解課文,用豐富的情感去讀課文,而非去研究其語言是如何應用的。”這種教學方式也是導致學生學習童話故事的效率偏低,運用語言能力進步慢的原因之一。
加強語言文字運用。必須把握“學習語言文字運用內涵的四個維度”——理解、表達、交流、分享。理解是前提,其主要途徑是讀,以讀為本,初讀、精讀、誦讀是讀的三重境界。表達是目標,要訓練口頭語言表達和書面語言表達。交流是主體性、主導性、互動性的學習活動。分享是傾聽、了解、接受、轉化等方式的有趣活動。因此,筆者認為,在教授童話故事時,教師應關注到童話故事的文本本身。根據低年段小學生學習語言的規律,在課堂上加強對語言文字的理解、表達、交流、分享四個維度的學法指導,讓學生在豐富的語言環境中,學會運用語言文字,從而提高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因此,本文通過以下幾個方面來論述如何在低年級童話教學中,提升學生語言文字的運用能力。
一、以讀代教,培養語言文字理解能力
童話,是兒童文學中具有代表性的一種文學形式。可以說童話故事是低年段學生最喜歡閱讀的一種文本。童話的教育意義在于它可以用無限的想象力去創造出一個個生動形象的童話人物,從而讓學生如同身臨其境般地進入美妙的童話世界。當學生一開始接觸到童話故事的時候,一定會被有趣的童話故事所吸引。他們恨不得一口氣讀完這本童話故事書,好讓自己見識到一個個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其實,這是教師激勵學生自己捕捉信息,打開學生思維,培養語感的重要契機。教師通過鼓勵讓學生多讀自己喜歡的故事,可以讓他們對文本進行思考并學會提煉故事中有價值的東西,以此起到提高學生對語言文字的理解和運用能力。
例如,在講《紙船和風箏》這一課的時候:
師:請同學們帶著我們剛剛學習的“生字寶寶”把課文讀兩遍。第一遍要求把課文讀通順,第二遍請同學們認真想一下,你覺得松鼠和小熊是不是好朋友呢?請同學們開始大聲地讀一讀課文。
生讀書,老師巡堂。
師:讀完了課文,誰來說說它們是不是好朋友?
生:它們是好朋友,因為它們互相傳遞信件!
生:它們是好朋友,雖然它們有一些小矛盾,但是最后和好了!
……
學生在初讀童話類型課文的時候,或多或少會領悟到一些情感或道理。如果他們想要提取重要信息,就必須要反復地閱讀課文,從而從課文中找出關鍵內容。所以,教師在講授課文時,沒有直接告訴學生這篇童話故事的大意;也沒有告訴學生,我們和朋友友好相處的含義。而是通過反復的閱讀,加上通過“它們是不是好朋友”這個問題來將學生在初讀課文時感悟到的情感做一個引導,使學生對自己感知到的信息清晰化,從而為更好地提升自己的語言文字運用能力做了鋪墊。
二、煉字煉句,提高語言文字運用能力
如何培養學生正確地掌握和運用語言文字是語文教學的目標。而掌握語言文字就必須從掌握和理解字詞開始。因此,在低年級的教學中,如何正確使用字詞句這個環節就非常重要。學生可以通過字詞的不同,感受到不同的意思,這樣對學生今后的語文學習都會起到很大的幫助。
例如,教師在教授《小青蛙》一課時,引導學生體會“情”“清”“晴”“請”“睛”這五個字的不同:
師:“河水清清天氣晴,小小青蛙大眼睛。”同學們仔細看,這一句話里面有幾個長得很像的字,你們看到了嗎?他們分別是……
生:清、晴、睛、青。
師:那他們有什么不同呢?
生:一個是“三點水”的清,一個是“日字旁”的晴,一個是“目字旁”的睛。
生:清是和水有關,晴和太陽有關,睛和眼鏡有關。
師:同學們真聰明,一下子就找到了這些生字。其實,我們中國的漢字就是這么神奇。雖然讀音相同,但是換個偏旁,它的意思也會不一樣。同學們,現在你們會用這幾個字了嗎?誰來說一說?
生:今天天氣真晴朗。
生:河里的水真清啊。
生:小明的眼睛真大呀!
……
師:同學們,像這樣的“字寶寶”,漢字里還有很多。我們一起再來看一看這首兒歌吧。
……
“情”“清”“晴”“請”“睛”這幾個字被編排到同一篇課文里的目的就是要讓教師抓住這個重點,通過讓學生觀察、討論、分析這幾個字的不同和相同之處。從而對字詞特點有一個初步的概念。教師提煉出的這幾個重點讓學生觀察思考,讓學生更加直觀地學習到字詞的運用,從而逐步培養學生運用語言文字的運用能力。
三、情境結合,提高語言文字感悟能力
在低年級語文的教學過程中,創設情境的方式可以讓課堂氣氛活躍起來。尤其是在童話故事的教學中,創設生動地教學情境可以讓學生切實感受到故事中的人物情節。這樣的教學方式不僅可以讓學生加深對文章的理解,也可以通過對情境的再現讓學生進行語言表達。培養學生對語言文字的感悟能力。
例如,在學習《筍芽兒》中小筍芽兒“鉆”出地面這一片段時:
師:同學們,筍芽兒向上鉆的過程并不是一帆風順的,現在讓我們一起變成小筍芽兒,蹲在地上。感受一下向上鉆的過程吧!
師:同學們,讓我們一起努力的向上鉆!哎呀,我被石頭碰到了!其他小筍芽,你們怎么樣啊!
生:我被大樹纏住了!
生:我被大石頭壓住了!
……
師:小筍芽兒們,我們不要放棄,讓我們繼續努力的往上鉆!終于我們鉆出了地面!
師:同學們,小筍芽厲不厲害呀!你現在知道鉆的動作了嗎?如果老師把鉆字換成長字你們覺得怎么樣?
生:不好!因為鉆字能看出小筍芽兒出來地面的艱難!
生:不好!因為鉆字可以看出小筍芽兒的堅強!
……
在這次教學中,教師并沒有直接地去給學生講解“鉆”的意思,而是通過創設情景的方式來讓學生體會“鉆”的動作,了解“鉆”的含義。這樣的學習方法,學生可以輕松地掌握字詞的意思,也可以通過對這個字的感悟,熟練地在生活中運用字詞,提高學生對字、詞、句恰當運用的能力。
四、創新作業,提高語言文字表達能力
作業是教學活動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作業的有效運用對學生在積累、運用語言方面起著重要作用。筆者認為,傳統作業中的抄抄寫寫對語言文字的學習并沒有起到作用,反而會讓學生在不斷的抄抄寫寫中厭煩對語言文字的學習。因此,優化作業,提倡實踐性作業勢在必行。
實踐性作業的設計,應根據課堂上的教學內容以及學生的發展需求去設計。旨在讓學生通過有趣的方式積累語言,習得文字,從而培養運用語言文字的能力。
例如:
1.在學習了“情”“清”“晴”“請”“睛”這幾個字后,可以用生字開花的形式讓學生記住這些字。
2.學習了《荷葉圓圓》這一課后,可以用填一填的方法讓學生們輕松地記住課文。
荷葉? ? ? ? ? ?,? ? ? ? ? ? ?。
小水珠說:“荷葉是我的? ? ? ? 。”小水珠躺在荷葉上,眨著? ? ? ? ?的眼睛。
小蜻蜓說:“荷葉是我的? ? ? ?。”小蜻蜓立在荷葉上,展開? ? ? ? ?的翅膀。
小青蛙說:“荷葉是我的? ? ? ? 。”小青蛙蹲在荷葉上,? ? ? ? ? 放聲歌唱。
小魚兒說:“荷葉是我的? ? ? ? ?。”小魚兒在荷葉下? ? ? ? ?游來游去,捧起一朵朵很美很美的水花。
通過圖文結合的方式復習知識,積累語言。讓學生懷著開心的心情去接受語言,讓實踐作業成為他們展示的平臺,學習的動力。這樣,一定可以更加有效地去加強學生的語文文字運用能力。
綜上所述,培養學生語言文字的運用能力,才能更好地提升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而關于語言文字運用能力的培養不能只靠教師一味地去講,而是要創造更多機會讓學生參與到教學活動中來。讓他們自主地去學習語言、了解語言、運用語言。同時,通過多種形式的教學方法讓學生喜歡學習語言。在學習生活中可以熟練地運用語言才是最重要的,這就要求教師在教育教學過程中多結合實際,采用切合實際的方法去培養學生的語言運用能力,避免走進對課文只要理解文章大意就可以的誤區。相信只要教師加強對學生語言文字運用能力的訓練,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就一定會得到很大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