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云穎
摘 要:“三通兩平臺”建設工程自2012年提出以來,教育部積極響應號召,要求各省、市大力推進本區域的“網絡學習空間”(人人通)建設與應用工作。福州市馬尾區在此契機下于2018年開展了區域“智慧教育”平臺(人人通)建設與應用的推動工作。在區域“智慧教育”平臺(人人通)建設與應用的過程中,文章作者作為一名參與者,通過問卷調查的方式,近距離觀察區域“人人通”平臺的建設與應用,發現了一些問題,并就這些問題從區域平臺建設情況、區域內學校情況、區域內教師情況、區域內學生及家長情況等方面進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相應的對策。
關鍵詞:智慧教育平臺(人人通);建設應用;分析對策
中圖分類號:G434 文獻標識碼:A 收稿日期:2020-09-27 文章編號:1674-120X(2020)30-0076-02
一、教育部對“網絡學習空間”建設與應用的要求
“三通兩平臺”建設工程自2012年9月提出以來,國家、省、市、區都按照要求進行規劃部署并相繼下文,要求各省、市開展本區域的“網絡學習空間”(人人通)建設與應用工作。教育部《2016年教育信息化工作要點》明確指出,要貫徹落實劉延東副總理在第二次全國教育信息化工作電視電話會議上的重要講話精神,全面完善“三通兩平臺”建設與應用,重點推動“網絡學習空間”(人人通)建設與應用,為“十三五”教育信息化工作謀好篇、開好局。2018年12月頒布的《教育部關于加強網絡學習空間建設與應用的指導意見》指出,積極推進“互聯網+教育”發展,落實《國家教育事業發展“十三五”規劃》《教育信息化“十三五”規劃》《教育信息化2.0行動計劃》的戰略部署,以國家數字教育資源公共服務體系為依托,全面加強空間建設與應用,以空間為紐帶,將空間作為基于信息技術教育教學的基本環境,綜合運用信息技術解決教育教學實際問題。具體要求如下:①整體推進網絡學習空間建設,全面實現“一人一空間”;②發揮空間主渠道作用,優化教育資源配置;③推動管理者率先應用,促進教育治理現代化;④組織教師創新應用,實現教學應用常態化;⑤引導學生主動應用,實現學習應用常態化;⑥鼓勵家長積極應用,實現家校互動常態化;⑦加強能力建設,提升空間應用和支持服務水平;⑧加強典型區域和學校培育,促進空間應用推廣普及。
二、區域“智慧教育”平臺的建設與應用現狀
福州市馬尾區“智慧教育”平臺(人人通)于2018年開始建設并陸續推動其模塊應用工作。區教育主管部門為區域“智慧教育”平臺的建設與應用投入了大量的資金、人力、物力,并派專人負責平臺的運維。筆者作為馬尾區信息技術學科工作室成員,與工作室的其他成員積極參與區域平臺建設工作中,密切配合上級主管部門對區域“人人通”進行推動與普及。在此過程中,筆者為了對區域“人人通”的實際應用情況進行具體了解,面向全區義務教育學校下發了相關調查問卷,發出調查問卷454份,收回454份,問卷回收率100%,主要調查數據如下:
(1)參與問卷調查的區域內教師基本情況:參與問卷調查的男女教師比為3∶7,26歲以下教師占11.3%;26歲以上有一定教學經驗的教師占88.7%;大專以上學歷占比97%;參與問卷調查的教師的任教學科涵蓋了義務教育階段的所有學科,其中語文、數學、英語三學科排在前三。
(2)參與問卷調查的教師參與“人人通”培訓的情況:80.6%的教師參加過培訓,83.3%的教師有自己的“人人通”空間賬號。
(3)參與問卷調查的教師“人人通”使用情況:92.1%的教師利用“人人通”空間獲取和使用學習資源,其中“與學生或家長交互”“發布教學相關文章或照片”“日常備課”“在線合作教研”等應用模塊使用率較高。
(4)參與問卷調查的教師使用“人人通”過程中影響最大的是:可以學習和借鑒更多優秀的教學資源。
(5)影響參與問卷調查的教師使用“人人通”的幾個主要原因:“教師教學繁忙,沒有額外的時間使用云空間”“不知道或不理解網絡學習空間”“網絡學習空間上教學資源不足或質量不好”“網絡學習空間操作復雜,平臺不穩定,不易使用”“教師自身信息技術能力不足,不會使用”等。
(6)參與問卷調查的教師使用“人人通”的頻率:近半數的教師偶爾或有任務的時候訪問,積極主動訪問的比例小,對平臺的使用疲于應付。
(7)參與問卷調查的教師希望在“人人通”使用過程中得到的幫助與提升:74.2%的教師希望在資源整合操作及實踐案例培訓上得到幫助,且對自身教學業務與信息技術應用能力提升、平臺建設方面是有積極需求的。
三、區域“智慧教育”平臺(人人通)建設與應用情況的分析及對策
(一)區域平臺(人人通)建設情況分析
區域“智慧教育”平臺建成并運行一段時間后,發現平臺本身在穩定性和智能性方面存在較嚴重的問題,用戶體驗差,這直接影響“人人通”空間的應用效果和后續使用的持續性。雖然平臺已經采集了大量的結構化與非結構化教育資源數據,但這些數據的價值尚未得到有效發揮,多用于簡單的統計分析,目前基本上只起到存儲和記錄的作用,智能性明顯不足,主要表現有:①平臺的穩定性不夠,經常會出現無法正常登錄或運行內存不足導致卡殼的情況;②參與使用的用戶的活躍度不夠,缺少實質性、常態化的應用;③空間難以根據用戶需求精準推送用戶所需的工具、資源、活動、服務;④空間無法針對每個用戶的個體差異提供基于個性化發展的診斷、學習服務以及智能反饋;⑤平臺資源質量參差不齊,與教師需求有較大的差距;⑥平臺的互聯互通紐帶作用不明顯,聯通價值沒有得到充分發揮,“空間孤島”現象嚴重。
對策:①在區域內持續推進空間的標準化建設,探索“人人通”的互聯互通機制,加強平臺穩定性建設,首先從硬件上保證其可操作性;②根據用戶需求加強平臺智能性建設,對學習分析、數據可視化、數據挖掘、物聯感知等智能技術進行靈活應用,自然會吸引教師積極參與建設與使用,改善用戶體驗感受;③在區域內通過多種途徑宣傳,提高教師對空間認識的共識度;④不間斷地對區域內教師的合理化需求進行調研,把反饋的信息作為平臺后續建設和應用的參考指標予以考慮。
(二)區域內學校情況分析
①區域內各中、小學分布較分散,有城鄉學校、城鄉接合部學校、較為偏遠的農村校。城區學校對“人人通”平臺的學習及落實推動較為重視,城鄉接合部及農村學校受觀念及硬件條件的影響較小,對“人人通”認識不足,推動難度較大;②基層學校工作眾多繁雜,很多學校認為“人人通”只是教學工作中的一個應用軟件,對學校的教育教學工作沒有什么改變,相當一部分學校還處于觀望的階段。
策略:改變觀念,采取“由點到線,由線到面”的策略。①首先要改變區域內城鄉學校校級領導有關“教育信息化”的錯誤觀念,尤其是農村學校;②其次要改變教師的觀念,大力滲透“人人皆學、處處能學、時時可學”的現行教育環境下有助于教師信息技術應用能力提升的終身學習觀念;③在改變觀念的基礎上,學校層面可以先開展試點應用,在應用效果好的情況下帶動各學科骨干教師參與,最后以點帶面向全體教師普及,把具體應用工作落到實處,如果任課教師都積極響應,學生、家長也都會隨之積極響應,如果學校層面沒有積極響應與落實,即使有個別學生、家長積極響應,“人人通”也不可能大范圍應用起來;④在經費允許的情況下,教育主管部門對基層學校的信息化硬件設施應給予必要的投入,讓學校能有更多的能力去推動此項工作的開展。
(三)區域內教師情況分析
①區域內城鄉教師觀念及信息技術應用能力的差異較大,導致區域內教師對“人人通”空間的認知程度和操作能力不同;②大部分教師在區域內接受專項培訓后,對利用平臺開展教學工作的熱情不高,覺得平臺是“雞肋”;③一部分教師盡管學習熱情很高,但對平臺提供的教學資源質量信心不足,感覺用處不大;④一部分年紀大的教師,不愿意學習“人人通”,抵制網絡,沒有樹立終身學習觀念;⑤教師的教育教學業務繁重,精力有限,沒有足夠的時間靜下心來研究和落實學習培訓中的各項要求,這成了推動“人人通”建設過程中的一個巨大阻力。
策略:①在區域內通過多種途徑宣傳,提高教師對“人人通”認知的共識度;②通過集中面授、在線培訓、校本研修等多種方式開展“人人通”空間應用培訓,把它作為課堂教學的一部分,予以重視,并將其納入教師信息技術應用能力提升工程的考核中,提高教師的信息技術應用能力;③減輕基層教師繁重的教學任務,可以讓他們多一點時間來進行思考和提升。
(四)區域內學生及家長情況分析
區域內城鄉差異明顯,家長素質參差不齊,表現在城區家長對該項工作的支持力度較大,但相對偏遠的農村地區家長不重視,因而難以推動,農村學校有相當一部分學生是留守兒童,家中只有祖父母輩的老人,無法支持學生完成該項學習任務。
策略:可根據區域內城鄉學生及家長的差異情況采取不同的措施,分層推動,對有條件的家庭可以大力推動,對條件不達標的家庭,可促使學生在校期間利用信息技術等對相關課程進行學習。同時學校可借助于平臺,定期向家長推送教育政策、育兒經驗等,組建家長學校,增進家長對此項工作的理解,通過“人人通”網絡學習空間架起家校溝通的橋梁。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辦公廳.關于印發《2016年教育信息化工作要點》的通知:教技廳〔2016〕1號[A/OL].[2016-02-04].http://www.moe.gov.cn/srcsite/A16/s3342/201602/t20160219_229804.html.
[2]教育部關于加強網絡學習空間建設與應用的指導意見[J].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公報,2019(Z1):33-36.
[3]郭 炯,鄭曉俊. “人人通”如何走向“人人用”——解讀《關于加強網絡學習空間建設與應用的指導意見》[J].中小學數字化教學,2019(5):24-28.
[4]紀海燕.安陽市網絡學習空間人人通的建設與應用[J]. 新智慧,2019(5):105-106.
[5]郭 炯,鄭曉俊.基礎教育領域網絡學習空間建設與應用現狀、問題及對策研究[J].電化教育研究,2019(10):89-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