晏麗

【摘要】課堂是學校傳授知識的場所。高效的課堂表現為在有限的時間內,學生快樂地接收教師講授的內容,心靈得到啟迪。打造“悅活”課堂,就是要讓學生在輕松自由的氛圍中煥發思維,既能吸收知識,又能身心愉悅。
【關鍵詞】悅活課堂;躍動思維;身心愉悅
小學生注意力不集中。傳統的教學方式具有單一性,如果采用以往“填鴨式”灌輸知識的方法,讓學生機械地讀寫,語文將失去趣味性,從而會使語文教學陷入沉悶枯燥的境地,學生的積極性也將受挫,課堂秩序將混亂不堪。《語文新課標》指出,要正確把握語文教育的特點,努力建設開放而有活力的語文課程。小學低學段學生的學習自主性尚為薄弱,教師應充分發揮引導者的作用,為學生創建一個啟迪思維,快樂而有活力的課堂。
“悅”,表示高興愉悅;活,本義為水流聲,引申為有生命的,生動的。從字面意思看,“悅活”一詞是快樂與活力的體現;教學上,“悅活”課堂以學生為主體,注重學生的天性,從現有的認知出發,從生活導入新知,努力營造輕松、愉悅、自由的課堂氛圍,使思維處于活躍狀態。朱子云:“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學習如塘中的水要不斷流動,才能清澈如許。教師要更新思維方式,把新事物和新知識傳授給學生,這樣才能保持學生思維的活躍與進步。“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在“悅活”課堂里,學生不僅學習知識,更能獲得身心的愉悅。下面以《田家四季歌》為例,從語文學科角度闡釋“悅活”課堂的打造。
一、悅趣識字
根據皮亞杰的認知理論,二年級的學生處在前運算階段,以具體形象思維為主,運用符號象征事物,所以學習方塊字時,學生常常記不住字音字形,不能準確認讀生字。《田家四季歌》要求識記18個漢字,了解基本字義,會寫10個生字,數量多且難度大。中國漢字多由象形文字發展而來,兼具表意特征,教師要遵循學生的認知規律,利用漢字的字形,采用形象直觀的教學方法,激發孩子的識字興趣,達到讀寫目的。例如:
“季”字在一年級的教材中出現多次,學生有一定的識記基礎。對于上下結構的字,二年級學生能自覺運用“加一加”的方法記憶,推斷基本字義。為加深學生印象,讓漢字學習富有童趣,教師可將具有符號意味的字形圖給學生看。“季”字上“禾”下“子”可理解為禾苗的孩子,即幼小的禾苗。由此義延伸,教師可介紹古代兄弟排行的次序“伯仲叔季”,進而說明“季”指家中最小的兒子。“場”字是該課的重點字詞,一年級學過讀音chǎnɡ,讀chánɡ時,不僅要結合小篆字體,還應把圖片和文章相結合。“場”土字旁,右上是個“日”字,表示農家翻曬糧食的平坦空地,由此“稻上場”之意明了。“麥”“桑”同為植物,有根莖和枝葉。如圖所示,“麥”和“桑”的上半部分表示植物的枝葉,下半部分的“夂”和“木”分別表示植物的根和屬性。對于會寫的字既要理解字義,也要學會辨形。“事”是獨體字,更應借助字形圖幫助學生理解字義。可將“事”字中間的“口”看作盛東西的容器,出頭的“彐”“丁”看作手拿勞動的工具,表示做事、干活。不僅如此,還要借助兒歌把握書寫要點,如“事”字的書寫:首筆長橫罩下邊,中間一口扁而寬,橫向筆畫間距等,主筆豎勾正中央。另外,生字的學習還可采用猜字謎、換一換、形近字歸類方法記憶。識字教學方法多種多樣,教師應根據漢字的特點和學生的心理狀況靈活施教,在原有讀寫的基礎上尋求新的識字教學方法,讓學生快樂識字。
二、躍動思維
法國思想家帕斯卡曾說:“人是一根會思考的蘆葦。”人類因思考而偉大,可見思想對人的重要。思維能力體現在人類活動的方方面面,課堂上師生互動的推進,思維起著決定作用。勤于思考的學生能給教師積極的反饋,推動教學的開展。“悅活”課堂著力于活躍學生的思維,培養獨立的思考能力。
《田家四季歌》描寫了鄉村四季的美麗景色,介紹了一年四季的農事活動,歌頌了勤勞樸實的農家生活。雖然很多學生沒有親身體驗兒歌中介紹的農事活動,但能通過語句的仿寫訓練,聯系學生的實踐活動來感受勞動的快樂。根據該課的教學實際,啟發思維應從以下兩方面入手:一、對舊知識的鞏固和拓展。開啟一堂新課時,如果能回顧舊知識,建立新舊知識之間的聯系,不僅能幫助學生樹立信心,更能激發上課的積極性。因此,課堂的導入環節至關重要。教師出示四季景象圖,用一年級課文《四季》導入,并比較《四季》和《田家四季歌》的區別,引導學生理解課文歌頌田家這一主題。二、在語言訓練中發散學生思維。小學低齡段的學生語言模仿能力強,但從思維組織到語言表達,再變成書面文字是個困難的過程。受碎片化口語的影響,日常生活中學生往往出現說話不完整,寫句子不通順的現象。《田家四季歌》語句短小精悍,語法結構鮮明,短則3個字,長則7個字,便于學生模仿。 如:
①花開草長蝴蝶飛→花開草長(? ?)
②采桑養蠶又插秧→( )(? )又(? )
句①的模仿,教師利用圖片引導學生聯系現實生活進行想象:哪些小動物和蝴蝶一樣在春天里活動?蜜蜂飛、蚯蚓爬、小鳥叫……學生能聯想到許多短語補充;句②是關于農事活動的仿寫,學生初讀時有一定難度,教師要一步一步地引導。讀與寫相輔相成,仿寫該句先要標出句子間的停頓,明確“采桑”“養蠶”“插秧”都是農事活動,教師啟發學生說出知道的農事,再用圖片把課后習題“讀一讀,記一記”中四季農事介紹給學生。這樣學生能輕易得出答案。此過程教師循序漸進地帶著學生思考,既能鍛煉語言能力又能幫助學生理解農事繁忙帶來的辛勞。
三、悅美書聲
文學作品具有打動人心的力量。語言文字被朗誦出來時,感人的力量更加強烈,朗讀者和聽者能獲得美的熏陶。語文是語言和文學的綜合,培養學生的聽說讀寫的能力是語文的基本目標。語文學科的工具性和人文性要求學生朗讀文藝作品時既要讀準字音,又要通過聲音傳達文章的思想情感。
《田家四季歌》是以識字為主的兒歌,但教學目標涵蓋識字、朗讀、情感理解三個方面。在了解字意的基礎上,讀能加深記憶,深化知識的理解,提升人的精神境界。“悅活”課堂反對沒有感情地朗讀,主張在聲音的世界里陶冶性情,獲得生動的美感。為實現這一目標,教師先要范讀,明確學生聽讀的要求。《田家四季歌》呈現出歡快、恬淡的情感基調,教師朗讀時應輕柔緩慢,力圖用聲音展示農忙時歡快的場景。比如“谷像黃金粒粒香。”讀“黃金”一詞時,應面帶微笑,語調上揚;讀“粒粒香”時應抑揚頓挫,有珠圓玉潤之感,強調收獲谷子的不易和喜悅;而“早起勤耕作,歸來戴月光”要語調稍微低沉突出農忙的辛苦。范讀后,教師趁機實施朗讀策略,采取多種多樣的朗讀方式,如個人讀、自由讀、小組賽讀、小組合作朗讀、全班齊讀、師生共讀。教師從字音、語調、節奏等方面對學生的朗讀作出有效評價,不斷調整學生的情感狀態,在一次次的朗讀實踐中加深文章主旨的理解,進而實現教學的情感目標。小朋友活潑好動,如果借鑒歌舞劇的形式,結合文本內容,創新朗讀形式,把現實生活中的動作融入其中,學生的朗讀興致將更加濃厚。如“花開草長”可雙手做開花姿勢,雙臂合攏向上伸展表示小草生長;“早起勤耕作”,學生朗讀時可打呵欠或者伸懶腰再做埋頭耕作的動作。略帶表演的朗讀形式深受學生的喜歡,他們把兒歌描寫之景演繹得妙趣橫生,賦予文本新的生命力。無論是齊讀還是配合動作的演讀,學生的讀書聲猶如行歌的復沓,滋養著他們純真的心靈。
“悅活”課堂重在思維的煥發和學習愉悅感的獲得,教師要結合學生身心發展情況和學科特點靈活施教,不僅躍動學生的思維,更要悅活學科屬性,為實現高效率的課堂努力。
參考文獻:
[1]鹿淑豪.兒歌中識字,識字中學兒歌——《田家四季歌》教學解讀[J].小學教學參考,2019:5.
[2]教育部.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
[3]張頌.朗讀學[M].北京: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