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雪艷
【摘要】在教學過程中,教師發現學生會解答數學題,如果問他們解題思路和答案的時候,學生卻無法用語言陳述解題思路。解析難題的時候,有的同學能夠推導出解題思路和答案,讓他們把推導方法講給其他同學的時候,啞口無言。在教學過程中,教師通過運用數學的思維方式,培養學生的講題說理能力,充分調動他們的學習興趣,提高數學成績。
【關鍵詞】會說 會辯 會用 說理有據
《數學課程標準》中指出:“運用數學的思維方式進行思考,增強發現和提出問題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提高學習數學的興趣,增強學好數學的自信心,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具有初步的創新意識和科學態度”?!稊祵W課程標準》中又指出:“數學教學活動,特別是課堂教學應激發學生興趣,調動學生積極性,引發學生的數學思考,鼓勵學生的創造性思維?!边@就要求我們在數學教學中培養學生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也就是完整的、有條理、有層次、有依據的講題說理能力)應貫穿在整個小學數學學習過程中,讓學生從已有的知識(包括定義、公理、定理等)和確定的規則(包括運算的算理、法則、順序等)出發,按照邏輯推理的方式證明或計算。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如能重視學生的講題說理能力,培養學生的推理能力,既有利于幫助學生形成言必有據、一絲不茍的良好習慣,也有利于學生掌握科學的思維方法,促進已有知識、經驗、技能的有效遷移,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和數學成績。
我經常思考:有的學生在解題時為什么“會說、會辯、會用”,而有些學生不行呢?我認為,究其主要原因受到多方面因素影響,我們的孩子“缺乏完整的、有條理的、有依據的思維過程”。我們的課堂教學受傳統的教學思想、教學方法的影響,計算教學往往只注重計算結果和計算速度,一味強化算法演練,忽視算理,教學方式“以練代講”“題海戰術”。算理是計算的理論依據,一般由數學概念、定律、性質等構成,用來說明計算過程的合理性和科學性,主要回答“為什么這樣算”的問題;算法是計算的基本程序和方法,是算理指導下的一些人為規定,說明計算過程中的規則和順序,主要解決“怎么計算”的問題。我們的課堂教學需要找到算理和算法,就是依靠對算理的透徹理解,提煉演算法并掌握算法,形成計算技能。這就需要教師教會學生“完整地思考問題、有條理地思考問題、有依據地表達思考過程”,即把孩子們的“講題說理”能力培養出來,學生就會在數學課上“質疑、追問、補充”,才能把知識的深度、思維的深度挖掘出來,最終把問題解決的過程展示出來,把知識的內在聯系、學科內部的聯系、多學科的聯系與實際生活的聯系拓展出來。
一、在小學數學教學中,要讓學生養成學生說理有據的好習慣
語言是思維的外殼,組織數學語言的過程,也是教給學生如何判斷推理的過程,而與語言最密不可分的是演繹推理。小學生解題時,大多是不自覺地運用了演繹推理,因此,教學中教師必須追問為什么,要求學生會想、會說,養成推理有據的習慣。例如,14和15是不是互質數時,一定要學生這樣回答:公因子只有1的兩個數叫做互質數(依據),因為14和15只有公因子1,所以14和15是互質數。這樣經常進行說理訓練,有利于培養學生的解題、講理的能力。
二、教給學生正確的說理方法
小學生學習模仿性大,如何說理、需要提出范例,然后才有可能讓學生學會說理,教學時就要有意識地結合數學內容為學生示范如何進行正確的說理。
例1.420÷3=( )時,引導學生說出420÷3的思考方法:300÷3=100,120÷3=40,100+40=140,也可以這樣想:42÷3=14,14×10=140,這樣學生通過幾道題的練習,很快地掌握了一位數除幾百幾十數的口算方法。
例2.在50米賽跑中,張明用了8.3秒,高強用了8.8秒,王華用了8.5秒,()獲得了第一名,()獲得了第三名。首先,我從題中獲得的數學信息,關鍵句是“50米賽跑”,根據生活經驗得知在一定(相同)距離內用的時間最短的跑得最快;然后我把張明、高強、王華跑步所用的時間8.3秒、8.5秒、8.8秒進行排列,最后得出張明第一名,高強第三名。
例3.( )÷( )=( )……7中,被除數最小可能是( )。
23 15 30
我從題中知道的信息是“余數是7”和“被除數最小可能是( )”,根據我們學過的定理“除數>余數”,比7大的數就符合條件,但是比7大的數有很多,再看題目要求被除數最小,要使被除數最小,除數也得最小,是因為“被除數=商×除數+余數”,從而確定最小的除數是8,那么商也得最小,除0不能做商那么1就最小,確定商是1,所以被除數=1×8+7=15,答案就選15。
例4.學校圖書館買來圖書3500本,其中5/7放在閱覽室,剩下圖書的2/5分給五年級學生閱讀,剩下圖書的3/5分給六年級學生閱讀。這兩個年級各分得圖書多少本?
1.讀題,我從圖中獲得的數學
信息:
(1)要解決問題。五、六兩個年級各分得圖書多少本?首先求出還剩下多少本圖書,根據“圖書館買來圖書3500本,其中5/7放在閱覽室”這兩個已知條件就能求出。
(2)要求出還剩下多少本圖書?解題關鍵找準單位“1”,根據“其中5/7放在閱覽室”的“其中”一詞就知道3500本圖書室單位“1”,根據“求一個數的幾分之幾是多少用乘法”,我列式3500×5/7=2500(本),剩下:3500-2500=1000(本)。
(3)再根據“剩下圖書的2/5分給五年級學生閱讀,剩下圖書的3/5分給六年級學生閱讀”的“剩下圖書的2/5、剩下圖書的3/5”知道這是把“剩下圖書1000本”看作單位“1”,根據“求一個數的幾分之幾是多少用乘法”我列式:1000×2/5=400(本)1000×3/5=600(本)。
除了這三個例子,還可以用我的列式是,我是這樣想的:因為……所以;是因為……之所以;先……再……最后……等模式的語言,老師根據學生年級不同選擇適合自己學生的語言模式給出范例。
2.講題說理的步驟是:
(1)讀題,獲取已知信息,找到所求問題。
(2)找出解答問題的關鍵句、詞(發現問題、提出問題)。
(3)根據所知信息的關鍵句、詞來分析問題,再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
(4)確定思路方法、列出算式、分步說明道理(包括定義、公理、定理、運算的定義、法則、順序等)。
其他同學注意傾聽,提出質疑、補充,講題的同學語速慢,努力使大家聽明白。教師關注學生的反應,適時追問,達到講懂、講透,學生聽明白的目的。
三、要把培養學生的說理能力貫穿在日常的數學教學中
能力的形成是一個緩慢的過程,有其自身的特點和規律,它不是學生“懂”了,也不是學生“會”了,而是學生自己“悟”出了道理、規律和思考方法等。這種“悟”只有在數學活動中才能得以進行,因此,教學活動必須給學生提供探討交流的時間和空間,組織、引導學生經歷觀察、猜想、實驗、驗證等數學活動過程,并把說理有機地結合在這一過程中。
總之,數學教學中對學生進行講題說理能力地培養能提高課堂效率,增加課堂教學的實效性,同時還能能使學生學到知識,獲取解決問題的能力。作為一名數學教師,應抓住時機,根據教材內容和學生的差異,有必要有的放矢地進行講題說理能力地訓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