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亞鳳
【摘要】伴隨著學生核心素養概念的提出,核心素養已經不僅僅是指學生針對于某一個學科方面的知識掌握,而是更加側重“綜合”素質的培養與強調。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是提升初中學生思想道德品質以及綜合素質的重要學科,因此深刻探討其教學策略有利于初中階段學生全方面發展。以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為研究對象,探討針對于初中學生特點的教學策略,立志于提升學科效率,幫助學生形成良好的道德行為規范。
【關鍵詞】綜合素質發展 核心素養 初中道德與法治 教學策略
初中階段的學生由于其三觀沒有完全成型,在對道德以及法治等方面知識的理解方面還存在著一定的欠缺,容易出現青少年道德偏差從而導致青少年犯罪的產生。因此,對初中階段學生進行道德與法治學科的教學有利于端正其“三觀”的形成,也有利于防止青少年犯罪。本文從綜合素質發展與核心素養提升的角度對初中道德與法治展開教學策略分析,從而更好的促進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的發展。
一、初中道德與法治學科教學的作用
(一)培養學生學科核心素養
道德品質是指個人的道德行為所表現出來的較為穩定的、一慣性的特點和傾向,同時也是社會道德原則和個人道德傾向的表現。道德與法治學科教學可以讓學生明確道德行為規范,同時也能讓學生在學習過程當中了解到法治以及社會道德的重要性,繼而提升其綜合素質和信息素養。習近平總書記曾經提出一個人只有明德、守法才能發揮其真正的價值,而初中階段的學生正處于三觀形成的階段,因此在初中階段教育教學當中應當注重對學生道德與法治的教育,讓學生在明道德、懂法律的同時提升綜合素質與核心素養。對初中階段學生的核心素養培養是綜合提升其道德水平和法律認知的過程,幫助學生正確樹立科學發展觀,成為新時期中國社會發展的接班人。
(二)培養學生綜合素質
道德與法治學科通過相應的教學讓學生感受到社會的溫暖,從而培養學生熱愛生活的態度以及綜合素質。綜合素質的培養不單單指學習能力,更多的是培養學生健康生活的態度。道德與法治學科教學當中向學生滲透的是社會現象以及道德規范,在人格方面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意識,從而更好的促進學生健康發展。同時通過道德與法治學科可以完善學生的人際關系、提升學生應變能力等綜合能力,讓學生可以在初中階段了解社會、了解法治,為其今后在社會當中的生活奠定夯實的基礎。
二、道德與法治教學原則
初中道德與法治學科具有“人文性、思想性、實踐性、綜合性”,即“四性”的特點,在教學過程當中以“四性”為基本原則對學生進行社會基本道德以及法治知識的普及,讓學生深刻的理解我國社會文化以及法治現狀,從而更好的促進學生提升思想覺悟,以積極的心態去面對生活,以樂觀的態度面對生活的壓力,減少由于缺少法律知識而引發的青少年沖動犯罪。
“人文性”主要針對我國社會文化進行相應的教學,例如,九年級上冊第一單元“改革與創新”以模塊當中針對我國的經濟進行了相應的解釋與展示,教師應當在進行此模塊教學當中挖掘其中的“人文性”,讓學生了解我國經濟和社會的發展軌道,從而更好的了解中國社會的發展方向與趨勢。教師在教學過程當中也要注重讓學生自主的分析社會發展趨勢以及動向,通過能動性的思考讓學生的人文思維得到提升,綜合能力得到培養。
“思想性”主要針對我國社會道德進行相應的教學,通過對社會現象的詮釋以及評價來培養學生判斷是非的能力。在道德與法治學科的教學當中,教師應當列舉一些實例讓學生進行分析,以此來提升學生的思維能力,同時也讓學生的道德水準得到一定的提升。
“實踐性”主要是針對學生社會實踐能力進行提升,通過實際案例以及社會實踐行為提升學生的道德水準,從而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和核心素養。教師在道德與法治課程安排過程當中可以適當的安排實踐課程,讓學生走進生活去感受道德與法治的真正含義,從而更好的讓學生理解書本上的知識。
“綜合性”主要是通過道德與法治學科讓學生進行思考活動與分析活動,以此為基礎讓學生能動的進行思考,提升學生的思考能力。在課程過程當中,教師需要改變傳統的觀念,讓自己的角色從“講解者”轉化為“提問者”,通過向學生拋出一個問題或者一個案例,讓學生自主的進行分析和思考,真正的實現“授之于漁”的教學目的。需要注意的是,教師需要注重對于整個學科方向的把握,當學生的思維發生偏移的時候,教師需要及時的進行更正,讓學生的思維向正確的方向發展。
三、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策略
(一)以生活為基礎對學科教學進行解析
初中學生的心理和生理方面的發展趨于完善,但是其對道德與法治方面知識理解仍然存在著一定的困難,因此在進行道德與法律學科教學時,需要從生活出發對學科內的知識進行相應的解釋。以生活為基礎的學科教學可以讓學生更好的理解學科相關知識,同時,以生活為基礎的案例講解針對法治方面的講解尤為適用,讓學生在理解的過程中提升自身的綜合能力。生活當中的點點滴滴都可以成為道德與法治學科的案例,教師需要針對看似平凡的案例當中向學生展示其中的內涵,從而提升學生形成透過現象看本質的能力。
(二)以引導為目的對道德與法治進行講解
初中學生對于法治以及道德的正確認識主要來源于家庭教育以及學校的教育,學校的教育對于初中學生的思想道德完善以及思想道德提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和作用。因此,處于道德與法治學科的核心素養——立德樹人,教師在進行道德與法治學科的講解過程中需要注重對于學生的引導,讓學生真正的理解學科當中所涉及的相關知識。例如,在進行《道德與法治》八年級下冊“理解權利和義務”章節時,教師需要讓學生首先理解什么是權利、什么是義務,然后再總結出作為中國的公民我們的權利義務分別有哪些,引導學生獨立思考與總結,分析自己日常生活當中哪些行為是自己的權利,哪些是自己所履行的義務,以此讓學生發揮自主能動性,在提升道德與法治核心素養的同時也鍛煉了自己的綜合能力。教師在進行道德與法治學科教學的過程中,應當注重對學生道德意識形成的引導。同時,要避免只背知識點,忽略講解的教學方式。教師在進行道德與法治教學過程當中需要針對初中生的心理特點以及接受能力進行案例的選擇,以引導的方式讓學生自主進行思考,將抽象以及枯燥的法律知識以生動的形式進行展示,以引導學生學習興趣為主要手段來進行相應的教學,從而讓學生自主的學習道德與法治知識,提升其綜合能力和學科綜合素養。
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是學生學習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科目,此學科當中所蘊含的道德意識以及社會文化對于學生的思想道德形成與發展具有十分重大的影響。因此,高效的道德與法治教學不僅能夠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同時也能提升學生的綜合能力。基于綜合素質的提高和核心素養的培養,初中道德與法治的教學需要以生活為基礎,讓學生能動的去理解和分析當今的社會生活現象,同時也以生動的案例讓學生產生學習興趣,通過此學科得到核心素養以及綜合能力的提升與發展。
參考文獻:
[1]董甜甜.活動教學法在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程中的應用研究[D].鞍山師范學院,2018.
[2]周佳青.初中《道德與法治》核心素養教學研究[J].大眾文藝,2018,(09):171.
[3]趙四軍.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中學生核心素養的培養[J].甘肅教育,2019,(14):174.
[4]秦桂生.淺談初中學生思想品德核心素養的培養[J].中國校外教育,2017,(23):68.
[5]余華,涂雪蓮.關于大中小學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有效銜接的思考[J].思想理論教育,2019,(09):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