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我國職業教育發展的主要戰略方針是校企合作、產教融合,企業參與職業教育也是當前我國職業教育轉型發展的重要途徑,更是實現產學研結合這一目標的有效手段。當前,企業參與職業教育的整體狀況不容樂觀,很多政策與法規都不具備可行性,這就對其本身作用的充分發揮產生了極大的影響。因此,構建企業參與職業教育校企合作的補償機制是非常有必要的。論文對企業參與職業教育校企合作的成本構成及補償機制構建進行了分析和研究。
【Abstract】The main strategic policies of the development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in China is school-enterprise cooperation and the integration of industry and education. Enterprises' participation in vocational education is also an important way for the trans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in China, and it is also an effective method to achieve the goal of industry-university-research combination. At present, the overall situation of enterprises' participation in vocational education is not optimistic, many policies and regulations are not feasible, which has a great impact on the full play of its role. Therefore, it is very necessary to construct a compensation mechanism for enterprises' participation in vocational education school-enterprise cooperation. This paper analyzes and studies the cost composition and compensation mechanism construction of enterprises' participation in vocational education school-enterprise cooperation.
【關鍵詞】企業;職業教育;校企合作;成本構成;補償機制
【Keywords】enterprises; vocational education; school-enterprise cooperation; cost composition; compensation mechanism
【中圖分類號】G712? ? ? ? ? ? ? ? ? ? ? ? ? ? ? ?【文獻標志碼】A? ? ? ? ? ? ? ? ? ? ? ? ? ? ? ? ? ?【文章編號】1673-1069(2020)12-0114-02
1 引言
2018年,教育部頒布的《職業學校校企合作促進辦法》中明確強調:“職業院校的校企合作必須實行學校企業雙主體的合作機制,也就是要將校企作為主導,充分發揮政府的扶持作用以及行業的指導作用”。雖然得到了國家政策的支持,但大部分企業參與校企合作的積極性并不高。之所以會出現這一現象,主要原因在于企業參與職業教育校企合作所付出的成本遠遠高于所能獲得的收益,而企業本身的目的就是盈利,因此,這種得不償失的做法顯然是違背其經營理念的。要從根源上消除上述問題,就必須在開展校企合作時兼顧校企合作的市場性和教育性特點,盡可能實現校企雙贏的發展目標。
2 企業參與職業教育的重要性
職業教育較為發達的國家和地區大多具備一個共同特征,那就是企業參與了職業教育發展的過程。對于這些國家來說,企業對職業教育的參與和學生的學習基本保持了同步,其貫穿于學生在校學習整個過程的各個環節,特別是一些對實踐能力要求較高的環節,企業恰好為學生提供了實戰的平臺。在參與校企合作的過程中,企業也承擔了學校的一些教學職能,職業院校的學生大部分時間都是在企業生產線上進行學習。無論是站在理論層面還是實踐層面,校企合作對職業教育的轉型發展都有著極為重要的現實意義。
3 企業參與職業教育校企合作的成本構成
3.1 校企合作初期投入的成本
3.1.1 合作保障機制建設成本
為了確保校企合作的順利有效進行,在項目正式開展之前,校企雙方會構建一套完整的合作保障機制。無論是采用“產業學院”模式,還是“現代學徒制”模式,在校企合作初期保障機制的投入中都涉及聘請第三方機構審定合作協議的投入成本、編制校企合作期間《學生管理條例》的投入成本以及對相關管理人員的培訓成本。
3.1.2 固定資產投入成本
無論校企合作采用哪種模式,企業在合作初期都需要投入一定的固定資產成本。以“產業學院”模式為例,盡管企業參與建設的產業學院大都在職業院校中,而且性質不一樣的企業在產業學院建設初期所投入的固定成本通常存在明顯的差異性,但通常都會產生場地租賃費、布置費、設施建設費、設備采購費等,這些都屬于企業固定資產投入成本的范疇。
3.2 校企合作中期投入的成本
3.2.1 企業運營變動成本
變動成本指的就是隨著產量變化而變化的成本,按照企業性質的不同,企業參與職業教育的變動成本也存在一定的區別,但一般主要涉及管理費、人工費、材料費等。以生產性的企業為例,如與蘇州工業園區職業技術學院合作的三星電子股份有限公司、德國博士集團等,其主要以生產制造活動為主,在校企合作中產生的變動成本主要有生產材料的耗費、工人薪資福利費用等。
3.2.2 人才培養成本
簽訂好校企合作協議以后,學校與企業這兩大主體將對學生進行聯合培養,企業在合作過程中參與學校專業課程的設置、人才培養方案的編制、教師的實踐培訓等都需要投入一定的成本。另外,企業還需在校企合作中對表現優異的學生與教師提供獎學金、獎教金,上述這些也屬于企業人才培養成本。
3.3 校企合作后期投入的成本
3.3.1 參與學校科研和項目建設的成本
校企合作結束后,合作院校通常會對校企合作過程的經驗進行總結,并與合作企業協調進行科研項目的申報和成果獎勵的申報,上述這些都需要企業投入一定的人力資源才能完成。此外,結合校企合作的成果,通常還會進行校企合作教材的開發、在線課程的建設等工作,這也將產生一定的費用。
3.3.2 學生實習轉就業的挽留成本
為了避免參與校企合作培養的學生在實習期結束以后被其他企業以各種優惠政策所挖走,企業在學生實習轉就業期間就必須投入一定的人力和物力,大力宣傳企業的文化,提高學生對企業文化的認同感,同時,要為其轉正后提供更加優厚的工資與福利待遇條件,從而提高其留在本企業的概率,上述這些都可劃歸為校企合作后期的投入成本。
4 企業參與職業教育校企合作的成本補償機制構建
4.1 政府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建立長效補償機制
4.1.1 政府引導
首先,政府應出臺財政補貼以及稅收優惠政策,鼓勵企業積極參與校企合作,對于主動參與校企合作的企業,可適當減少其納稅基數、減免教育附加費等。同時,政府還應當建立健全教育型企業制度,構建起企業參與職業教育的長效機制。其次,應設立校企合作的專項基金。校企合作基金可幫助企業降低參與校企合作的經濟負擔,補貼企業在校企合作過程中所產生的各項支出費用,也可用在對優秀合作項目的獎勵上。
4.1.2 完善法律法規體系
現階段,我國有關企業參與職業教育成本補償的法律法規比較少,必須進一步完善相關法規制度,借助立法手段確保企業的利益。國家政府應落實好對職業教育校企合作的頂層法律設計,調整和更新職業教育法律法規的內容,引導校企合作朝著更加規范的方向發展。同時,地方政府應結合區域經濟發展的具體需求,編制更具針對性與可操作性的地方性法規,對校企雙方的權責進行明確劃分,從而促進校企合作的有效開展。
4.2 行業發揮橋梁作用,減輕企業負擔
4.2.1 出臺人才標準
組織成立各級職業教育校企合作委員會,使行業組織充分參與職業教育發展規劃的編制與實施,把本行業的服務標準、從業人員的資質要求、職業文化等引入職業教育之中,從而為企業技術人才的培養提供參考標準,確保人才的有效供給,并提升企業在職業教育中所獲得的回報。
4.2.2 協調校企合作
首先,行業組織應當意識到自身所扮演的“橋梁”角色,幫助企業與職業院校實現資源的有效共享,減少企業在校企合作中所付出的尋找成本;其次,由于學校和企業在利益追求上各不相同,在合作期間難免會發生一些分歧和矛盾,行業組織應作為第三方對校企之間的矛盾進行協調,找到雙方利益的平衡點,從而降低企業參與職業教育所面臨的風險。
4.3 學校提供技術與人才支持,補償企業成本
4.3.1 技術支撐
職業院校應全面發揮自身在科研、技術等方面所具備的優勢,為合作企業提供技術支持。可結合企業的實際需求開展科研項目,幫助企業解決生產技術上面臨的困難,不斷提升企業的綜合競爭力,減少企業在技術研發上付出的成本。
4.3.2 人才塑造
職業院校應培養出既具備普遍適應性,又能滿足企業個性化需求的人才,從而促進學生職業生涯的進一步發展,滿足企業對技能型人才的現實需求。學校可在職業教育規律的指導下,和企業共同編制人才培養的方案,共同開發課程、組織教學,使本行業的崗位要求全面融入專業人才培養過程中,從而使企業在校企合作中得到應有的回報。
5 結語
總之,要改變企業參與職業教育校企合作成本偏高的現狀,就必須建立健全對應的補償機制。具體來說,對于政府而言,應適當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對于行業而言,應充分發揮自身的紐帶作用,協調校企合作,減輕企業負擔;對于學校而言,應當提供技術與人才支持,從而實現對企業成本的有效補償。
【參考文獻】
【1】吳金鈴.企業參與職業教育校企合作的成本構成及補償機制構建[J].教育與職業,2020(2):48-54.
【2】冉云芳.企業參與職業教育辦學的成本收益及差異性分析[J].教育發展研究,2018,38(19):28-35.
【作者簡介】郭欣(1982-),女,江蘇淮安人,助理研究員,從事高教管理、創新創業教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