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瑋
2019年9月中旬,習近平總書記到河南信陽大別山區考察調研時指出,大別山精神是我們黨寶貴的精神財富,把大別山精神提到了一個新的高度,充分體現出對革命先烈的崇敬和緬懷,以及對傳承紅色基因的高度重視。大別山區,以雄踞鄂、豫、皖三省交界的大別山為中心,涵蓋河南、湖北、安徽三省邊界的20多個縣市,歷來就是兵家必爭之地,戰略位置非常重要。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黨領導大別山軍民浴血奮戰、百折不撓,在長期艱苦卓絕的革命斗爭中,創造了彪炳史冊的豐功偉績,為中國革命做出了巨大的犧牲。尤其在全國性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形成之前,大別山區根據不同時期的歷史任務,做出了一系列結合自身實際的統戰工作,積累了豐富的歷史經驗。這些歷史經驗為大別山區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形成做好了鋪墊,對于新時代進一步做好統戰工作具有重要的歷史借鑒和啟示意義。
新民主主義革命開始后,在全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形成之前,黨領導大別山區人民已經開始進行積極的統戰活動,其主要分為三個階段。
一、大革命前夕:馬克思列寧主義指引下的各階層群眾反帝反封建的愛國聯合與團結(1919—1924年)
20世紀初的大別山區,由于長期受封建主義和官僚資本主義的嚴重壓迫,社會生產力發展非常緩慢,加之帝國主義的侵略,人民生活苦不堪言。隨著京漢鐵路的建成,一些士紳、商人、學生、工農大眾的思想開始發生變化。他們離開家鄉,投入對新知識的學習,積極進行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創辦大量進步書報,號召人們起來斗爭。
1919年,五四運動爆發,以中國無產階級為領導的徹底反帝反封建的新民主主義革命就此開端。這場偉大的革命運動使大別山及其周邊地區受到強烈的震動,在鄂東、豫南、皖西各地,一場前所未有的以青年學生為主導、各階層群眾廣泛參與的反帝愛國群眾運動迅速掀起高潮,推動人民群眾走向廣泛的聯合與團結。
一是各種學習和研究團體陸續出現,集合了一大批進步青年和知識分子,他們通過進步團體活動,走向社會;二是在外地上學的青年學生,不斷將介紹馬克思列寧主義的進步書刊傳入家鄉,使大別山區成為馬克思列寧主義的重要傳播地;三是積極創辦革命陣地,宣傳進步思想,培養革命骨干。
1922年,共產國際四大通過《 共產國際策略 》,其中指出:“通過宣傳和組織工作把工人群眾聯合起來是統一戰線策略的基本任務,只有從‘最下層,即直接從工人群眾的最深處出發,才能使統一戰線策略真正實現。”在這一策略的影響下,早期的中國共產黨開始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組織和領導工人運動,就是中國共產黨在成立之初最重要的一項戰略。在大別山區,隨著京漢鐵路的開通,以信陽鐵路工人為主體的豫南第一代產業工人隊伍誕生,自1922年起,在武漢黨組織派來的共產黨員的幫助下,信陽鐵路工人積極開展工人運動。通過革命統一戰線,中共信陽黨組織強有力地領導和組織了各階層的斗爭,馬克思主義也在鐵路工人、青年學生、進步分子中迅速傳播開來。
二、大革命時期:大別山區早期的工農革命聯盟(1924—1927年)
1924年,在國共合作的基礎上,由工人、農民、小資產階級、民族資產階級組成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統一戰線形成。革命統一戰線為大別山區中共黨組織的擴充和革命群眾運動的發展提供了有利條件,各地開始充分利用革命統一戰線這面旗幟,推動農民運動。
(一)建立工農聯盟
中共四大于1925年1月正式提出了工農聯盟問題,作出發展農民運動的決議,建立以工人階級領導的工農革命聯盟。在大別山區,中國共產黨一方面引導青年學生、信陽鐵路工會到農村發動群眾參加反帝愛國運動;另一方面指導信陽鐵路工會積極與鐵路沿線農民群眾聯系,把農民組織起來,建立工農聯盟。
(二)發展武裝力量支援北伐
1925年年底,北伐運動開始。中共中央提出,盡快在北伐經過的地區開展群眾工作,特別是要組織和發動農民群眾接應北伐軍,支援北伐。作為北伐軍的前沿陣地,豫南地區中共黨組織通過革命統一戰線積極引導組織農民群眾,為擴充工農聯合,農民協會同樣允許其他階層人員加入。
在成立農民協會的同時,農民武裝在其領導下也以很多方式成立和發展起來,在革命統一戰線的旗幟下實現廣泛聯合,積極支援北伐軍。爭取和改編槍會是豫南地區組織農民武裝的顯著特點。在北伐軍控制鄂豫邊界地區后,大別山區黨組織開始動員和引導槍會實行反軍閥的武裝聯合,有些共產黨員還取得了槍會的領導權。后來,這些農民軍有的加入了當地的游擊隊,有的被紅軍正式收編,為新民主主義革命做出了重要貢獻。
三、土地革命時期:大別山區工農民主統一戰線(1927—1937年)
國共合作的民主聯合戰線破裂后,隨著蔣介石在全國建立起獨裁政權,民族資產階級退出了統一戰線的陣營,統一戰線的隊伍里只剩下了工人階級、農民階級和動搖的城市小資產階級。1930年9月,中共六屆三中全會在上海召開,提出了“下層群眾的統一戰線”自下而上的統戰策略,主要統戰對象為工人、農民和士兵,這是對共產國際“下層統戰政策”的延伸,在國共合作破裂、民族資產階級脫離統一戰線的特殊歷史條件下,是完全正確和十分必要的。
(一)開展群眾工作
首先是搞好宣傳。當時的宣傳形式有很多種,比如積極組織深入田間地頭演講、演出,向農民群眾散發傳單,所到之處張貼標語等,利用歌謠、戲曲等形式傳播革命思想,描繪農民翻身后的新生活。
其次是貼近群眾,體察民情。鄂豫皖邊區黨組織規定,黨員干部必須走進基層,貼近群眾,體察民情,為民解憂。
三是以身作則,做群眾的模范。三年游擊戰爭時,紅二十八軍最高領導人高敬亭立下的軍規正是“三大紀律八項注意”。
在黨和紅軍與人民群眾團結一心的基礎上,廣大群眾也開始大力支持紅軍,寧肯丟掉生命、失去親人,也要拼死保住紅軍。因此,最廣泛的群眾基礎,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統一戰線的特質所在。
(二)打入民團,策動團丁起義
大革命失敗后,大別山區黨的生存和發展處于一個十分艱難的境地,加之國民黨所掌握的民團組織遍及各地,革命力量受到了嚴重威脅。大別山區黨組織對當地的民團情況進行分析研究后制定了“打入民團,發展組織,策動起義”的行動方針。其中,以共產黨員周維炯打入民團而打響商南起義第一槍為典型。1928年冬,在中共商南區委的安排下,周維炯打入丁家埠楊晉階民團,在民團內部發展黨員,教育改造團丁;1929年5月6日,周維炯帶領民團團丁發動起義,起義一槍未放,便瓦解了丁家埠民團的主力,取得了勝利。
共產黨員打入民團所進行的秘密統戰工作,為民團起義的勝利鋪平了道路,民團起義也為商南起義和六霍起義的成功奠定了重要基礎。
(三)團結中小地主
土地革命時期,大別山區黨組織立足當下具體情況,開展了相對靈活的統戰工作,使革命隊伍壯大起來。
1935年2月,紅二十八軍在經過第三次重建后,駐扎安徽省霍山縣鷂落坪地區。初到鷂落坪時,中共鷂落坪區委書記聶在忠就給紅二十八軍政委高敬亭提出了一條建議,即“鷂落坪不打窩邊食”。也就是說,紅軍想要立足,就不要在這里亂打亂殺,以免孤立自己。高敬亭接受聶在忠的意見,通過聶在忠做工作,爭取到包家河地主包良仇,由他設法為紅軍購買子彈;又聯系上青天畈大豪紳汪恭甲、汪墨齋,通過他們為紅軍購買糧食、布匹和藥品。
(四)組建便衣隊,實行統戰方針
1932年秋,紅四方面軍被迫戰略性撤離大別山。留守在根據地的部分共產黨員不得不轉入地下行動,并組建了一支特殊的武裝力量——便衣隊。便衣隊依照當地黨組織制定的“游擊戰爭、晝伏夜動、兩面政策、統一戰線”斗爭方針,堅持武裝斗爭,為革命勝利做出了巨大貢獻。在“實行統戰方針”方面,效果尤為顯著。在統一戰線方針的指導下,一大批國民黨的保甲長和民團頭子愿意團結到共產黨周圍,他們表面為國民黨辦事,暗中卻與便衣隊保持聯系,積極支援紅軍。
由此可見,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大別山區統戰工作的開展,把一大批長期受地主豪紳蒙蔽的農民爭取到了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工農民主統一戰線上來,使紅軍、游擊隊及便衣隊在艱苦卓絕的斗爭中不僅保存了實力,而且取得了很大發展,為抗日戰爭時期該地區統一戰線的形成奠定了基礎。
新時代,我們要學習和借鑒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統一戰線的工作經驗,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進程中充分發揮統一戰線這一法寶的作用,堅持黨的領導,擴大群眾基礎,擁有開闊胸懷,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凝心聚力,眾志成城,推動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航船乘風破浪、揚帆遠航。
參考文獻:
[1]中共中央統戰部,中共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中國統一戰線教程[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3.
[2]大別山干部學院.大別山革命簡史[M].北京:中共黨史出版社,2016.
[3]孫武霞,許俊基.共產國際與中國革命資料選輯(1919—1924)[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
(作者單位 中共信陽市委黨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