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麗葉
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中國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農業農村工作的重要任務。河南省農業發展的結構性問題客觀存在,甚至更為突出,主要表現為農產品供需結構失衡、農業生產成本過高、資源環境壓力加大、政策偏差和動能衰減等。因此,加快推進河南省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勢在必行。河南省只有進一步深化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才能真正形成高效率、高效益、可持續的農產品有效供給體系。
一、河南省深化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背景
(一)農產品供需結構失衡
長期以來,河南省農產品供求關系主要表現為總量基本平衡、結構性緊缺:一是出現部分農產品過剩滯銷,如玉米;二是安全性高、品質感強、特色顯著的好產品少,優質高端的農產品和服務較為緊缺,比如河南中筋小麥種植數量較多,做面包的強筋麥和做餅干的弱筋麥主要依賴進口;三是農業的生態功能、休閑功能、文化功能等開發不夠。
(二)農業生產成本過高
2012年以來,中國農產品出現生產量、進口量、庫存量“三量齊增”現象,其背后原因是農產品價格倒掛,根本原因則是國內農產品生產成本快速上漲,人工和土地成本過高。以河南省小麥生產為例,2016年,平均每畝小麥的生產成本為568.2元,比2010年增加114.4元,與同期生產收益200元的增加基本相當,也就是說,生產收益的增加基本與生產成本的增加相抵消,糧食生產逐步進入高成本時代。
(三)資源環境壓力加大
加快優化調整農業結構是合理配置農業資源的迫切需要。一直以來,河南省更多的是追求產量,而不注重資源環境的節約和保護。資源浪費和錯配不但造成農業資源浪費,更加劇了資源環境約束,最終造成耕地數量和質量下降、地下水超采、資源污染等嚴重問題。2015年,河南省化肥施用量占全國總用量的11.9%。自2016年河南省深入推進化肥零增長行動以來,化肥用量增幅明顯降低。
(四)政策偏差和動能衰減
農業供給側之所以存在問題,一方面是河南不太重視政策出現的偏差;另一方面是出現了動能衰減,如政府財政支農幅度下降、農民收入及農民外出務工人數及工資降低、農村耕地撂荒等,這些都不利于發展現代農業,更不利于實施鄉村振興戰略。
二、河南省深化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現實基礎
(一)“四優四化”持續推進
從2016年下半年開始,河南省持續推進“四優四化”工作?!八膬炈幕币殉蔀楹幽鲜∩钊胪七M農業結構優化調整的重要抓手,以及當前和今后一段時期加快農業現代化建設的一條發展主線。2019年,河南省優質小麥和優質花生種植面積居全國首位,畜牧業產值居全國第二位。2019年,河南省優質專用小麥種植面積則達1 203.9萬畝,比上年增加363.9萬畝,增幅達43%;玉米種植面積減少176.4萬畝,花生種植面積增加29.9萬畝;豬牛羊禽肉總產量為553.99萬噸。
(二)農業生產成本逐漸下降
近幾年來,河南省積極探索和轉變農業生產方式,有效降低農業和農產品的各項生產成本,提高全省農產品國內外的市場競爭力,實現農民增產、增收和增富。一是不斷擴大適度規模經營面積。2018年,河南省共有7.5萬戶種植專業大戶,家庭農場2.4萬家;高標準良田117.8萬公頃,設施農業24.8萬公頃;新型經營主體28萬個。二是不斷通過減少化肥、農藥、農膜的用量和實施節水灌溉農業設施,通過加強基礎設施建設、采用大型機械種植等降低農業經營成本,提高農民收入,注重對農業環境資源的保護。
(三)著力發展農村新產業新業態
積極推進和加快實現河南省農村三產融合發展,不僅是河南省全省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重要內容,更是不斷培育和發展農業農村發展新動能和實現鄉村振興的重要突出亮點。首先,建設和完善農村電子商務公共服務體系是河南省推動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一項重要舉措,也是推動“三農”事業發展的新引擎?!盎ヂ摼W+農業”、電子信息技術等逐漸滲透到農業生產、農村發展產業鏈中的各個節點,農民不出家門就可以把自己需要的東西買回家,同時,也可以通過互聯網把特色農產品銷售出去。其次,河南省充分利用消費升級、互聯網大數據的發展和鄉村振興戰略的機遇,大力發展都市農業、生態農業、精準農業、休閑農業、智慧農業和鄉村旅游等,逐漸建設大批生態觀光景點、高層次生態農業示范區和鄉村旅游示范點。
三、加快推進河南省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路徑選擇
(一)調優品種品質結構,奠定堅實基礎
首先,河南省要繼續推進“四優四化”,緊跟市場需求,尤其是高端綠色農產品需求,多種植市場緊缺的農產品和適銷對路的農產品,滿足人類對綠色高質量高端農產品的需求。其次,繼續調整玉米種植結構,增加高淀粉、飼用、含水分較低不易霉變、青貯、鮮食等專用型玉米新品種;重點種植市場需求量大的優質強筋和弱筋等優質小麥品種,并盡快實現基地化生產;引導農戶種植高蛋白芽豆等大豆專用品種,繼續推廣雜糧雜豆和蔬菜等優良新品種等。再次,強化農產品質量安全管理和農產品追溯管理,利用“互聯網+”、大數據等科技,實現農業生產、管理和銷售的機械化、智能化、高效化和標準化,提升農產品產量和質量安全水平。最后,大力實施農業品牌戰略,扎實推進“三品一標”品牌建設,培育更多全省、全國甚至全世界知名農產品品牌,提升農產品的市場競爭力和可持續發展能力。
(二)培育新型經營主體,提供有效載體
繼續加大政府的扶持力度,培養一批與“互聯網+”密切結合的示范性合作社、家庭農場、龍頭企業和農業產業聯合體,降低農業生產成本,提升農業高質高效。加大對新型經營主體專項財政資金支持力度,主要用于農業生產托管、代耕代種、聯耕聯種等社會化服務,進一步提升農業全要素生產率。支持新型經營主體積極參與現代園區的產業園、科技園和創業園的建設,鼓勵和支持經營主體和農戶共同發展農產品深加工和流通、電子商務、農技裝備租賃及農業物聯網等新產業新業態。加強對農戶及經營主體帶頭人和技術骨干的培訓力度,充分發揮新型經營主體的示范引導作用,為河南省深入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提供有效載體。
(三)堅持低碳循環發展,厚植生態基因
大力發展生態循環農業和低碳循環發展,減少用水、用電、用肥、廢棄物和污染物排放,實現高效資源節約型農業。從源頭上說,利用農業新技術,通過減肥、減藥、減膜“三減”,秸稈粉碎還田,有機肥代替化肥,精準施肥等減少對耕地的破壞。在生產環節上,利用“互聯網+”先進技術,采用統一購種、統一種植、統一管理、統一收獲、統一銷售等,利用全生產過程種植設備現代機械化種植和管理,實現節種、節時、節能、節水等以降低生產成本,提高生產效率。在種植環節上,積極推廣循環生態種植示范點,推行“果、畜、沼、有機肥、飼料和蔬菜”的生態循環種植模式。利用科技推動養殖業的禽畜養殖糞的資源化利用,用有機肥代替化肥,用易降解的農膜代替污染較為嚴重的農膜,也可以嘗試和探索第三方治理和PPP(Public-NGO-Private-Partnership,互聯網公益)模式來推動養殖廢棄物的資源化利用。
(四)推進農村三產融合,培育新興業態
首先,河南省要樹立綠色發展全新理念,依托當地優勢資源,盡快調整優化種植業結構,積極擴大園藝、茶葉、油料、中草藥、蔬菜、林果等高效特色經濟作物的生產面積,生產出更多高質高效、綠色無污染的農產品。其次,河南省要加快農業生產性服務業的建設,鼓勵農戶和各種新型經營主體運用土地托管服務、烘干儲藏等專業化生產性服務;加快建設農產品冷鏈物流體系,推進農產品流通與儲運加工的一體化銜接;鼓勵一產農戶、二產農產品加工流通企業、三產的物流和營銷企業,三產相互融合、相互促進、共同致富,尤其是帶動農民創業、就業和增收。最后,河南省要加快實施運用“互聯網+農業”技術,鼓勵和支持更多的互聯網企業在農村建立更多的農業服務平臺,推廣農業領域各種物聯網應用模式,推進更多的電子商務進村示范工程,促進各地農產品交易信息實現互聯互通。
【基金項目】本文系河南軟科學計劃項目 “河南省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模式探索與路徑研究”(編號:182400410345)研究成果。
參考文獻:
[1]2019年河南省小麥種植面積及產量分析,小麥種植收益明顯好轉[EB/OL].搜狐網,2019-12-16.https://www.sohu.com/a/360614217_100082336.
[2]2019年河南省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EB/OL].河南省統計局,2020-03-10.http://www.ha.stats.gov.cn/2020-03-09/1372001.html.
[3]苗潔.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探索與建議:以河南省為例[J].農村經濟,2016(12):16-20.
(作者單位 河南牧業經濟學院金融與會計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