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琪
中國廣大的鄉村地區保留了眾多的紅色文化遺產,這是中國共產黨帶領廣大人民艱苦奮斗共同創造的。紅色文化遺產與人民的生產生活密切交融,融入日常生活是鄉村紅色文化遺產傳承發展的必由之路。鄉村振興要以紅色文化遺產為文化核心,突出紅色定位,以紅色旅游促進產業融合發展,構建公共生活空間,凝聚身份認同。
一、鄉村紅色文化遺產的內涵
紅色文化遺產,既包括革命、社會建設以來的遺物、遺址、遺跡、紀念碑、紀念地等物質遺產,也包括在這一過程中形成的信仰、知識、精神、價值、道德等精神(非物質)遺產。鄉村紅色文化遺產就是空間位置屬于鄉村地區的紅色文化遺產。結合中國共產黨的奮斗歷程來看,紅色文化遺產大量分布于經濟發展相對滯后、交通相對不便的鄉村地區,這既是由殘酷的斗爭環境決定的,也是中國共產黨的主動選擇。
呂梁是革命老區,是晉綏邊區革命根據地的腹心地帶。革命戰爭年代,呂梁人民養兵十萬、犧牲一萬,孕育了呂梁精神、晉綏精神、胡蘭精神,留下了晉綏邊區政府舊址、中央后委舊址、紅軍東征紀念館等一系列革命遺址與遺物,構成了呂梁紅色文化遺產的內涵。呂梁市目前有跡可查的革命遺址達265個,分布于鄉村地區的占80%以上,可以說,呂梁紅色文化遺產的主體都在鄉村。
二、鄉村紅色文化遺產日常化的理想與現實
隨著時代的變遷,眾多文化遺產失去了原生的經濟、文化環境而面臨著失傳的危險,紅色文化遺產雖然歷時較短,同樣受到了巨大的沖擊。文化遺產要傳承下去,需要重新融入當代日常生活中,而非板著陌生、教條的臉孔死守在博物館中。
紅色文化遺產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在長期的革命斗爭中共同創造的文化遺產,與人民的生活水乳交融。特別是在鄉村地區,不論是物質性的故居、舊址、戰斗遺跡、革命文物,還是非物質性的革命精神、英雄事跡, 以及整體性的空間環境,都能夠較好地保留下來。在鄉村,紅色文化遺產不是遙遠的傳說,而是祖輩講述的故事,是茶余飯后的聊天話題,其物證可能就在百里之外。因此,紅色文化遺產成為鄉村中的日常,以多樣化的形式立體地存在于生活中,具備較強的說服力與感染力。“遺產即生活”不再是一種空洞的理想,更具可能性。
例如,呂梁市石樓縣、交口縣保留了豐富的紅軍東征遺產。東征過程中,毛澤東等革命領導人先后轉戰石樓縣留村、張家塔、轉角、西衛、羅村,交口縣后水頭村、馮家港、康城等地,借住村民家中。在指揮戰斗之余,做了很多群眾工作,召開群眾大會,宣傳抗日救國。在交口縣西莊村,紅軍還幫助百姓挖了水井,解決吃水困難問題,這一水井被稱為“幸福泉”。此外,呂梁市石樓縣、交口縣還有很多紅軍與當地百姓交往的小故事,流傳至今。雖然紅軍東征時間不長,但充分發動群眾,建立黨群組織,為以后建立抗日根據地打下基礎,也使中國共產黨的優良作風深入人心,化為代代相傳的紅色記憶。如今,紅軍借住過的房屋、使用過的物品等依舊在使用中,化為日常,大部分的舊址保留至今,有的已經過修整、重新布展,成為紀念地。
然而,鄉村紅色文化遺產也面臨著挑戰,最根本的危機是在城市化發展中鄉村普遍面臨著人口流失、文化衰退的困境。呂梁市由于農業收入較低,大部分農村青壯年進城務工,留守人口銳減,如呂梁市某村全村人口僅有103人。呂梁市革命舊址保存情況較差的達到30%以上,80%的革命舊址未劃入文物保護單位,得不到妥善的養護。
三、以紅色文化遺產引領鄉村振興
十九大以來,鄉村振興已逐漸引起全社會的共同關注,是新時代中國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重要戰略。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要挖掘地方特色,重建鄉村文化,以文化凝聚人心。紅色文化遺產應成為鄉村文化的核心,發揮其引領作用,通過紅色文化遺產日常化的實踐,全方位融入生產生活中,重新煥發活力。
(一)突出鄉村紅色定位
當前,鄉村建設已經引起全社會的關注,在鄉村生態建設、改善人居環境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鄉村建設中也存在著脫離實際,盲目建設大廣場、大牌坊等現象,導致鄉村個性喪失、面目全非,甚至破壞自然生態等問題。因此,鄉村建設要從地方文化遺產出發,挖掘地方特色,準確定位。呂梁市晉綏紅色文化遺產是最為寶貴、最為突出的文化遺產,呂梁市鄉村建設應堅持以紅色文化為主題,提煉紅色文化符號,著力突出、彰顯特色,圍繞晉綏邊區紅色歷史,挖掘內涵,講好紅色故事,傳承紅色基因。
(二)促進鄉村產業融合發展
鄉村振興的重點是產業興旺。紅色文化遺產是鄉村紅色旅游發展的重要資源和依托。在鄉村經濟振興中,融合紅色旅游資源、綠色生態資源,加上濃郁的鄉土風情,已成為鄉村旅游業發展的基本模式,呂梁地區也不例外。當前,呂梁市正處于經濟轉型的關鍵階段,依托紅色文化遺產發展旅游產業,是經濟發展的重點之一。晉綏邊區革命紀念館、四八烈士紀念館、中央后委機關舊址、中央西北局舊址等已成為紅色旅游主要目的地。展覽展示方式在逐步完善基本陳列的同時,也開始了新的展示方式的嘗試。例如,呂梁市臨縣南圪垛村在重新修整中共中央西北局舊址的同時,還創作了《 夢回南圪垛 》沉浸式實景劇。該劇以南圪垛村村民為主演,以整個村莊為舞臺,講述了呂梁人民支援前線的故事。實景劇的方式一方面將革命故事靈活上演,感染參觀者;另一方面使當地村民參演其中,能夠更深切地體會犧牲奉獻的革命精神,且可增加一份收入,獲得了村民的全力支持。
紅色文化遺產旅游要實現可持續發展,觀光體驗只是一個開始,還要盡量延長其產業鏈,探索旅游與其他產業的融合方式,尋求更廣泛、更深入的融合途徑。例如,以文化遺產為創作對象的文化創意產業,是近年來各個博物館最吸引眼球的增長點。紅色文化遺產可以作為呂梁地區文化創意產業發展的靈感源泉,通過產業化手段,連接紅色遺產與商業經濟,促進紅色文化遺產從多個層次融入日常生活中。又如,特色農業產品,通過與紅色文化遺產建立深度聯系,挖掘其文化內涵,增加文化附加值,大大提高經濟效益。
(三)構建鄉村公共空間
紅色文化遺產要想在現代社會傳承發展下去,必須從多個方面融入社會生活中,不能只具有一種紀念價值。只有積極吸收當下的文化元素,創造出滿足當代人需要的物質產品和精神產品,滿足現代社會的需要,才能長遠地發展下去。在鄉村人居環境建設中,一般都會規劃小廣場、村民活動中心、圖書館之類的公共空間,在整體氛圍和環境營造上,如背景、色調的選擇上可以采用一些紅色文化遺產因素,也可布置紅色文化遺產專欄進行文化傳播和教育。公共文化活動的開展既可以豐富村民的文化娛樂生活,也可以使紅色文化遺產內在的傳播屬性得到實現。
此外,鄉村文化振興還要在紅色文化、綠色生態及黃色鄉土之間開創創新形式的文化娛樂活動,依托互聯網新技術發展線上公共空間,打破年輕人對鄉村“無聊、乏味”的刻板印象,營造富有活力的新農村形象。
(四)凝聚鄉村身份認同
文化遺產有記憶屬性,文化遺產代表著該地區或群體的文化認同,是維系內部情感的重要紐帶。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浴血奮斗的歷程還鮮活地存在于人們的記憶中,特別是在眾多鄉村中,這些奮斗歷程被親身經歷的老人口口相傳。開展深度的口述史記錄和研究,是搶救紅色文化遺產的重要手段。而這種生活化的記錄方式,不同于書面的正式傳播,更接地氣,更能喚起人民群眾內心深處的共同情感,從而增強對自身文化身份的認同,這也是樹立“四個自信”的路徑之一。鄉村振興的根本是文化振興,先進的鄉村文化既能為鄉村發展振興提供源源不斷的動力,也是鄉村發展的目標和歸宿。通過將紅色文化遺產融入鄉村生產生活的實踐中,潛移默化地引導村民形成先進的思想價值觀,從根源提升文化內涵,才能真正實現鄉村文化重建,實現鄉村振興。
在城市化社會進程中,要求保留或完全恢復鄉村社會結構是不合理的,也是無法實現的。呂梁市已有許多原處于閉塞山區的村莊整體搬遷下山,這是符合人類社會發展趨勢的。但是,人類社會的發展道路應是多元化的,不能只有城市化一種選擇。以紅色文化遺產深入日常生活的點點滴滴,打造紅色鄉村,是鄉村振興發展的一條路徑,通過重塑精神故鄉,打造全新的鄉村面目,引導鄉村實現全面、立體的發展,從而真正實現鄉村振興。
【基金項目】本文受山西省哲學社會科學規劃項目“鄉村振興戰略下晉綏紅色遺產功能研究”(編號:2019B532)、呂梁市軟科學研究項目“呂梁市革命遺址及紀念館調查研究”(編號:2018RKX-58-6-1)資助。
參考文獻:
[1]魏子元.紅色文化遺產的相關概念與類型[J].中國文物科學研究,2020(1):12-16.
[2]中共山西省委黨史辦公室,中共呂梁市委黨史研究室.全國革命遺址普查成果叢書·山西省革命遺址通覽:呂梁市[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2014.
[3]革命老區上演情景劇重現紅色記憶 浸沒式演出場面壯觀[EB/OL].中國新聞網,2019-04-28.http://www.chinanews.com/tp/2019/04-28/8822724.shtml.
[4]馮莉.現代性建構:鄉村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未來[J].大眾文藝,2017(9):5-6.
(作者單位 呂梁學院歷史文化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