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芮
在高等教育體系中,高職院校教育側重實踐技能和實際工作能力的培養,目的是為社會培養應用型人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偉大實踐不斷取得巨大的成功,高職院校教育響應時代需求,確立“引領改革、支撐發展、中國特色、世界水平的高等職業學校和骨干專業(群)”為職業教育未來發展的建設方向。2019年1月24日,國務院印發《 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 》,中國特色高水平高等職業學校和專業建設計劃啟動。在此背景下,高職院校藝術設計專業如何繼續通過校企合作的方式探索與實踐項目化教育教學,著手實現社會人才、技術和效益得到發展性的提升,文章以深入課程建設研究為基點,在與時俱進、符合中國特色社會發展規律的前提下,探索并實踐突出學校特色及各專業建設良性發展的思路。
一、“雙高計劃”發展背景
“雙高計劃”全稱為“中國特色高水平高職學校和專業建設計劃”,是2004年教育部為在全社會倡導并樹立不同層次、不同類型學校都能辦出一流教育而提出的思想目標。隨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與現代職業教育的不斷發展,國務院、教育部、財政部等先后提出國家示范性高職院校建設計劃、培養具有國際競爭力的人才、建設世界一流的高職院校和骨干專業等計劃和目標。2019年3月29日,教育部、財政部發布《 關于實施中國特色高水平高職學校和專業建設計劃的意見 》,為高職院校持續加快深化職業教育改革提出更明確的建設意見,旨在讓學校通過“雙高計劃”項目推動學校自我提升,填補自身的突出短板,堅持中國特色,培養國家發展急需的各類技術技能型人才,始終堅持并探索實踐創新高等職業教育與產業融合的運行模式,凝聚學校與行業產業的命運共同體力量,促進區域經濟發展和產業升級。
二、“雙高計劃”背景下高職院校校企合作模式
(一)多元化校企合作模式
1.大師工作室
引進大師工作室可以實現人才互培、資源共享。學校在專業建設上與大師工作室進行科研和技術推廣上的合作,實現校園文化優勢與企業文化相融合。例如,高職院校藝術類專業注重培養學生的綜合實踐創新能力,因此,實訓室的建設是重點突出、合理規劃專業建設與人才培養的重要建設項目和組織形式。專業實訓室建設應突出職業性、實踐性、技能性、應用性和操作性的實訓環境,促進實踐教學的健康發展,提升學生專業操作技能。在此基礎上,大師工作室的建立不僅在培養專業技術技能人才方面增加優勢,同時為技能大師搭建平臺,創造良好環境,為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開展技術研發、技術攻關、技術創新和帶徒傳技等創造條件。針對高職院校藝術類專業傳統手工藝人才培養,依托大師工作室引入師徒制的傳統模式,從創新人才培養策略與方法的角度,實現傳統手工藝復合型和創新型人才的培養模式。
2.產業學院
近年來,新興產業深化改革與發展對應用型人才提出新的要求,產業學院的建設是高職院校與企業合作,依托產業對教學資源的合理配置而建立的融合“產、研、營、銷”的創新教學機構,是以提升教學質量、培養高質量應用型人才為目標而創造的最貼近實際的一線教學平臺。培養高質量應用型人才及產業學院的三大要素是“教育、產業、科研”,這也是優質教育資源整合重組的重點資源模塊,核心內涵是在符合教育規律、突出產業特色教育的同時,通過產業與科研創新的整合,滿足科研創新的內在需求。
“學校—企業”產業學院的定位和任務是立足于地方產業發展需求,整合人才、技術、資金等資源,提升應用型人才培養水平,建立高水平的重點產教融合基地以及產學研成果基地。產業學院的組織架構主要以高校教師為主體、企業專職人員為核心,淡化院系構架,突出專業和學科主線,實施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
(二)形成高職高水平專業群
高職高水平專業群是基于當前社會職業背景對同類專業、職業進行整合的結果。從國內產業改革和升級需求來看,大到全球產業范圍,小到學校學科專業建設,已形成命運共同體,需要通過資源共享來持續推進專業建設與產業發展相適應,協同培養高質量實用型人才,實現學校與企業在人才培養、技術創新、社會服務、就業創業、文化傳承等方面全方位的合作。
1.專業群定位
為提升行業優勢及其社會影響力,優化建設高水平專業群推進高職教育發展是高職院校的必然選擇。專業群的組建與重點產業領域的對接需要在清晰的邏輯指導下加強行業、企業、專業、職業之間的緊密聯系,實現共性資源共享。
2.深度融合產、學、研教學體系
靈活多元的創新型校企合作模式為高質量輸出應用型人才培養目標的實現提供更多可能性。師資建設方面,在原有“專任教師+企業導師”雙師隊伍建設基礎上合作開展科技研發應用、科研項目、專利等,探索研究行業領域的新技術、新工藝、新規范的專業群課程體系。專業建設方面,校內外實訓基地緊跟企業發展步伐,教學項目注重專業知識與實踐符合國家、區域經濟下企業實際崗位工作要求及應用型人才需求。
3.信息技術創新人才培養質量
社會、國家經濟發展的聯動性越來越深,高職高水平專業群建設對傳統的技術、技能復合型人才增加多元化要求,通過信息技術融入教育教學,豐富線上線下課程資源,及時更新新知識、新技術、新工藝等,適應文化藝術產業轉型升級發展過程中的一些創意研發元素,同時提升就業對口率、用人單位滿意度。
4.師資團隊與國際化水平對接
與國際化人才培養新模式相對應,高職高水平專業群的建設對職業教育專業群師資的綜合能力也有了更高的要求。專業群師資團隊的建設必須有高水平專業帶頭人及教學創新團隊,對接先進的國際化教育理念和人才培養目標。
三、以項目導入為主的情景式教學模式
結合國內外當下藝術設計大環境,藝術設計專業項目式教學的優勢在于,可以通過實際項目循序漸進地引導學生進行相關案例內容的系統性學習。藝術類專業導入典型工作項目情景,可以轉變藝術設計專業抽象難以理解的理論知識,符合藝術設計專業學生的學習特征,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與創造興趣。保持課堂的核心是創新技能應用型職業導向,應有目的性地應用項目實踐培養學生解決相似案例的工作能力。
項目導入情景式教學模式的實施方法如下。
(一)多元化校企合作
把握“雙高計劃”背景下多元化校企合作的機遇,依托區域行業、企業專業發展,共同開發課程教學內容,確定藝術類專業課程在國際社會環境中的應用領域,并轉化為相對應的學習資源。
(二)以考促學
在建立校企合作發展的基礎上,與企業共同開發適應專業群發展趨勢的量化專業、課程甚至項目的考核標準與綜合能力鑒定,以明確學生在校學習目標,實施全程全面考核,增強學生學習的主動性與積極性。
(三)以項目導入情景式教學模式建立課程教學體系
職業教育應以國家的職業標準為參照制定專業課程標準,以培養完成創新技能型人才的知識、技能、素質為要求,實現項目導入情景式教學模式。實施重點在于分解教學任務、設計教學情境,除了常規的整體課程教學內容和教學實施的整體設計,還要明確課程中每個學習情境都是圍繞一個工作任務來開展,針對不同情境下的項目教學方法、手段,組織、考核等,都需要實現針對性的詳細設計。同時,與課程相對應的教材,也是完成項目導入型課程積極開發參與的任務。
在課程教學體系中導入相關項目情景后,要發掘項目在實際情況下的多種可能性,確定實現目標,然后進一步分析解決、制定相對應的行動領域即工作任務,以工作任務內容為依據,利用專業技能解決問題,完成目標任務。項目要結合高職學生的特點,按照相關工作任務到工作結果進行相應的學習模式開發。同時,根據每個項目流程,學生可以針對不同主題實現重復操作,通過專業技能以及程序的流程內容完整度提升學習效果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四、結語
項目導入情景式教學模式研究在藝術設計專業教學領域的具體實施,是職業教育服務國家、區域經濟一線行業、企業人才培養的進一步體現,是以校企共同開發課程項目為載體,實際工作過程為導向,創新實踐應用技能鍛煉為手段的課程體系。該教學模式是長期以來高職院校結合藝術設計專業學生學習特征,提出的課程改革設計。“雙高計劃”建設學校以實現國家及國際先進行業的發展水平,遵循高職職業能力的培養規律,促進高質量創新應用型人才的良性發展為目標。
【基金項目】本文系“十三五”天津職業大學教育教學改革研究項目“校企合作,以項目導入情景化教學模式增強學生就業、創業能力的實踐研究”(編號:B-11)研究成果。
參考文獻:
[1]文曉丹.高職院校藝術設計類人才培養模式探究[J].遼寧師專學報(社會科學版),2019(5):58-60.
[2]李偉只.“雙高計劃”背景下高職院校特色專業群建設策略[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20(5):34-38.
(作者單位 天津職業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