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媛
隨著我國教育事業的不斷推進,心理健康教育已成為教育教學體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組成部分。作為保障學生心理健康的重要依托,建立成熟可靠的心理健康教育體系是高職院校學生管理工作的重要任務。心理學知識是高職院校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基礎,對學生認識心理教育、重視心理健康具有積極的促進作用。學習掌握并運用心理學知識,對解決因學習壓力或家庭問題所導致的心理疾病有著重要幫助。我國目前因學生心理疾病和心理障礙所引起的害人害己案例時有發生,因心理健康教育的缺失造成學生心理健康問題這一社會現象尤為突出。因此,高職院校需從實際出發,將學生的心理需求與學生管理工作相結合,進而構建優質的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管理模式。
一、從教學入手,加強學生對心理學的認識
心理學是一門研究人類行為和心理活動的科學。其中,人本主義心理學創始人亞伯拉罕·馬斯洛認為,人類價值體系中有兩種不同的需求,一種是低級需求,即隨著生物成長逐漸變弱的本能或沖動,包括物理需求和安全需求。其中,物理需求又分為食物、水、性欲、空氣等,安全需求分為自身的安全感、生活的穩定、疾病痛苦等。而另一種需求是高級需求,即在成長過程中逐漸顯現的潛能或需求,包括社會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實現。其中,社會需求又分為友誼、愛情、所屬關系等,尊重需求分為個人的名譽、成就、歸屬、地位等,自我實現需求分為個體自我價值的實現和潛能的發揮等。
每個個體都會在不同時期表現出上述所講的五種不同層次的需求,但程度不一,通常一個30歲的人會面臨婚姻問題,但在部分國家,沒有房子很難實現婚姻需求,因此這個時候的他們對物質需求的迫切程度會變得很高。也正是因為迫切的需求,才會激勵人的行為。
由此可見,高職院校要把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切實可行地融入管理工作中,就要從學生內在的實際需求出發,深入了解不同學段學生的心理特點,進而更有針對性地設計管理模式、構建管理體系。
二、通過行為表現,制定管理方案
行為主義心理學認為,行為是有機體適應環境變化的身體反應組合,包括肌肉的收縮和腺體的分泌。心理學研究行為在于查明刺激與反應的關系,以便根據刺激推知反應,根據反應推知刺激,達到預測和控制人的行為的目的。下面以操作性條件反射原理為背景進行闡述。
操作性條件反射包括強化、懲罰、消退和強化程序。
(一)強化
強化分為正負兩個方向。正強化是當一個有機體做出一個具體行為后,給予一個積極強化物(如夸獎),這會增加有機體做出該行為(或者類似性質的行為)的頻率。例如,在學習中,學生A主動幫助學生B答疑解惑,教師給予一定的表揚肯定,這會激勵A進一步做出相同的行為給其他學生。負強化是當一個有機體做出一個具體行為后,消除消極強化物,這也會增加該有機體行為的出現頻率。例如,學生C上課溜號,同桌D就會經常嘮叨(消極強化物),當C認真聽講時,D就停止嘮叨。以后再遇到類似情景時,學生C就會集中注意力聽講。
(二)懲罰
懲罰的概念和強化恰好相反,其是行為的消除機制。和強化一樣,懲罰也分正負兩個方向。正懲罰是當一個有機體做出一個具體行為后出現一個懲罰物,受到懲罰后,該有機體會減少做出之前行為的頻率。例如,學生A毆打學生B,學校對學生A記過處分,這樣學生A打人的行為就會減少。負懲罰是當一個有機體做出一個特定行為后外界阻止該有機體所希望的東西出現,這也會讓這個有機體減少做出類似行為的頻率。例如,學校規定,曠課三次的學生將被取消考試資格,即利用了負懲罰原理;同樣的原理也可應用到企業中,如單月遲到五次以上的工人,將扣除當月基本薪水的20%。
(三)消退
消退是指在特定情景下,如果有機體做出以前被強化過的反應,而現在這個反應沒有得到通常的強化,則該有機體下次遇到類似情境時,就不可能再做同樣的事。換言之,如果通過積極強化使一種反應的出現率增加,則完全停止強化將導致這種反應的頻率下降。
(四)強化程序
由于消退現象的存在,要使一個有機體行為保持下去,就必須不斷進行強化。但如果每次反應后均須予以強化,不僅實際上難以做到,而且也不一定是最有效的強化辦法。強化程序揭示了不同的強化安排的后效,其為強化方式提供了依據。下面將結合不同的示例對強化程序進行分析:
1.例如,以班級為單位,哪個班級能夠全額準時參加課間操并連續一個月,學校將獎勵一枚獎牌,累計獎牌最多的班級將被評為年終優秀班集體。此強化程序叫固定比率程序,即預先確定目標行為的出現次數,當足額次數的行為出現后給予一次強化。
2.例如,學校定期舉行考試測驗,無論學生是否真的掌握了學習內容,均在一個固定的時間(如一個月)進行測驗。此強化程序叫固定時距程序,這種強化的特點是個體在以此強化后反應頻率急劇下降,直到下一次強化快出現時反應又迅速上升,即學生每次都會在臨近考試時才努力學習,但當考試結束后馬上又松懈下來。這樣的學生在現今高職院校中比比皆是,學校可利用學生這種心理,經常舉行不同形式的測驗督促學生努力學習。
三、通過具體行為,推理結果成因,發現內在需求
考試作弊是在任何一所高職院校的考試過程中都會發生的現象,甚至在高校考試、高考、中考及公務員考試中也經常發生。面對這種現象,從學校到老師,再到家長,幾乎都束手無策,有些家長為了讓自己的孩子取得好成績,甚至還鼓勵這種做法,久而久之就演變成了社會問題。
學生考試作弊,雖然最終目的都一樣,即取得好成績,但作弊的原因和考生在作弊時的心理活動卻大不一樣。學校若要從根本上解決這個問題并消除這種現象,關鍵還是要從學生本身入手,從一次次考試作弊事件中總結、分析原因,并做出理性判斷,才能真正幫助到學生。
從心理學角度分析,人的行為包括潛意識活動、意識活動和表象層行為。潛意識活動(即欲望)決定意識活動,但受意識活動的規范;在意識活動的指導下,個體發生表象層行為,即意識行為。人的欲望產生沖動,沖動受意識或表象層的制約,而制約潛意識的是潛意識與意識或表象層之間的防護墻。防護墻對欲望沖動進行選擇,允許通過的欲望沖動則進入意識產生意識活動,并進一步產生意識行為,或直接導致表象層的下意識行為;表象層行為滿足欲望后,機體解除緊張狀態,轉為輕松愉悅的狀態。防護墻不允許通過的欲望沖動將被壓制,機體處于緊張狀態。
在心理分析中,存在于潛意識中的欲望是人類行為的主人,其總是要自行尋求最大滿足,不斷產生尋求滿足的沖動,導致意識活動或表象層行為。而壓抑欲望的主要是道德法律構成的社會規則體系,因此,前面所說的防護墻包括人自身面臨的資源約束、社會規則體系的約束及經驗教訓,而人自身面臨的資源約束又包括時間、技能、信息、關系、物質資源。
以考試作弊來說,學生因為某種原因而產生了作弊的欲望,但在考場上并沒有給學生提供便利的作弊條件,因為有監考教師(資源約束),可是當監考教師松懈時,學生就有機會做出作弊行為,但由于考試規則的存在(道德約束),作弊欲望又再一次受到抑制而沒有發泄出來,這時,考生往往處于一種十分緊張的狀態(欲望沒有被滿足而非常沮喪)。但當欲望太過強烈且足以沖破由規則道德約束建立的防護墻時,就會發生違規行為,即作弊行為。作弊成功,學生就會處于輕松愉快的狀態(欲望被滿足);作弊失敗,違規行為就會成為經驗教訓(或許會被應用于下一次考試中)。當下一次考試出現類似的情況時,學生就會總結上一次作弊失敗的教訓,而使用其他方式作弊。
因此,校方、教師應通過了解、揣摩學生作弊的心理狀態,找到具體原因并制定合理的管理辦法,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同時,校方及教師應對作弊的學生進行心理輔導,曉之以理、動之以情,讓學生在思想上徹底放棄作弊這種想法。如果學生在學校接受教育時無法端正態度,沒有正確認識作弊的危害性,將來在社會上做出違規行為會受到十分嚴厲的懲罰,進而造成嚴重的后果。
四、結語
綜上所述,當今高職院校學生的身心健康教育越來越重要。作為一名合格的高職院校教師,需時刻關注學生的心理狀態,通過具有針對性的管理辦法指導學生健康成長。心理學知識在實際生活中的作用得到了諸多領域的肯定與支持,高職院校教師除了要對學生做專業的心理輔導外,自身也要加強對心理學知識的學習并提高認識,從而更好地投入到高職院校學生的培養和管理工作中。
參考文獻:
[1]柏海玲.高職院校心理健康教育與學生管理工作有機結合研究[J].法制博覽,2018(32):286-287.
[2]袁君.心理健康教育在高職院校學生管理中的應用[J].科教導刊(上旬刊),2017(2):152-153.
(作者單位 湖南化工職業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