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小平
【摘要】學會傾聽是學生的一種素養,也是一種能力。傾聽是閱讀教學的精髓,學會了傾聽,也就把握了閱讀教學的靈魂。課程專家許琳說:“沒有傾聽的課堂不是完整的課堂,沒有傾聽的語文教學是缺陷的教學。”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必須關注學生傾聽習慣的培養,讓學生能夠自覺地傾聽老師的講解、同學的發言,從而開啟思維的火花,豐富自己的感知,促進學習理解的深入,使語文學習變得精彩多姿,讓課堂充滿魅力,閃爍著智慧的光芒。
【關鍵詞】學生;課堂;傾聽
傾聽是閱讀教學的精髓,學會了傾聽,也就把握了閱讀教學的靈魂。傾聽是學習小學語文的重要元素之一。課程專家許琳說過:“沒有傾聽的課堂不是完整的課堂,沒有傾聽的語文教學是缺陷的教學。”我們要努力給孩子一個有傾聽價值的聲音,讓孩子們在傾聽中不斷地成長,不斷地進步,不斷發展。語文新課標指出:“閱讀教學的過程就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多重對話的過程。課堂教學應以學生為主體,絕不是教師按預設教案上的步驟完成教學任務。教學過程是師生交往、共同發展的互動過程。”在閱讀教學中,教師首先要認真研讀文本、琢磨語言、體會意味,透過文字符號傾聽文本中那些值得回味的“聲音”,這樣才能準確把握教學目標,使自己在閱讀文本的感知、理解、鑒賞方面獲得獨到的見解。
長期以來,人們在小學語文教學中雖然總是強調要培養學生的聽、說、讀、寫四個方面的能力,但是在實際教學過程中,往往只重視閱讀、寫作方面的教學,而忽視一個最重要的方面,就是培養學生的傾聽能力。傾聽不僅是一種很重要的學習習慣,而且是一種親和的態度,是一種道德。培養學生的傾聽能力不僅對他們學習科學文化知識有必要,對他們形成健康的道德品質也很有幫助。
語文課堂是師生之間,學生之間相互交流的互動課堂,課堂上的相互對話和傾聽是教學的重要形式。教師不僅要要求學生要認真聽講,在討論時教師還要引導學生相互交流,而傾聽“異向交往”的話語尤其重要,可以推動教學中的對話豐富而深刻地展開,從而更好地達到課堂的互動交流。“會聽”是小學生學習各種知識和技能的必要前提和基礎。因此,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培養學生傾聽習慣尤為重要。那么,怎樣才能使學生學會傾聽、善于傾聽呢?這里,筆者立足多年的教學實踐,結合實際教學案例,從創設情境使學生想聽、教給學生“聽”的方法,使學生會聽、聽與說結合起來等幾個方面來闡釋如何培養學生傾聽的習慣。
一、創設情境,培養傾聽意識
小學生具有好奇的天性,在日常教學中要充分利用兒童的這份天性,創設教學情境培養學生傾聽的意識。蘇霍姆林斯基說:“兒童是用形象、色彩、聲音來思維的。”教學中教師可以不斷運用新穎實效的教學手段來創設生動有趣的學習情境,達到充分溝通的目的。如,開展豐富多彩的語文活動。在教學中,教師結合學生的年齡特點、生活實際以及語文教材,開展了豐富多彩的語文活動,比如“古詩文誦讀大賽”“禮儀故事大王”“名人讀書故事”等。在活動中,學生能認真傾聽,積極參與,并使語文素養得到訓練和提高。平時教學中,教師善于捕捉教育契機,適時引導,不斷訓練,就能使學生逐步養成傾聽老師講解、傾聽別人意見的良好習慣和能力。教師還應提供安靜地聽的環境,減少無效信息的干擾;恰當把握所聽材料的難度,讓學生在聽話中不會感到有壓力,在較為輕松的氣氛中傾聽信息;及時提供有效的幫助,讓學生感到教師對自己的關愛,比如,在難點的地方,在應該注意的細節上給予適當的提醒或暗示。譬如,教學《猜字謎》時,可以設計游戲情境,讓學生在愉快的游戲中很快進入學習狀態,思維也興奮起來;在教故事性的課文時,利用多媒體的畫面,把某堂課中的每個環節用故事串連起來,為學生搭建聽的平臺,并保證在每一個學生發表自己的想法時,其他學生都能認真傾聽,并發表自己的看法。聽是前提,寫是聽的結果,只有聽得準確,才能寫得無誤。筆者先選擇了一些字數少、意思淺顯的詞句進行聽寫訓練,接著,聽寫的內容越來越豐富,字數也由四五十個增至七八十個,由一句話到一段話進而到一篇文章。這種潛移默化的訓練,使學生形成了專注傾聽的良好習慣,傾聽意識也逐漸加強。
二、教會方法,學會認真傾聽
傾聽很重要,但要學生認真傾聽也不是件容易的事,還得教給學生一些傾聽的方法,讓學生學會傾聽。一是在聽同學發言的過程中,一定要集中注意力,聽清同學發言的思路,弄清同學為什么有這樣的想法,這種想法有什么不妥的地方或者有什么精妙之處。如果自己不能理解,應在同學發言后提出詢問或質疑。二是不隨便給予否定。即使持有不同的意見,也要以“我認為……”“我想補充說明……”等方式參與交流。這樣既尊重了他人,又創設了理解、平和的交流氛圍。三是不打斷同學的發言。特別是當同學的發言有錯時,一定要等他把話說完了再給予適當的評價。四是當別人提出與自己不同的意見時,要能虛心接受,邊聽邊修正自己的觀點。在教學中,老師和學生間只有建立在相互尊重、相互平等的基礎上,學生才愿意聽。所以教師的語言要注意親切、清楚,語態要隨和、自然,臉帶微笑,消除與學生之間的距離感,讓學生在教師有聲有色的表述中靜靜地傾聽。還要引導學生抓住關鍵詞,抓住主要內容傾聽其中。還要讓學生明白,學會傾聽,不單單是用雙耳傾聽,更要用心去傾聽,邊聽邊思考,如大家都在思考老師的問題,有同學先回答,聽了之后就要想想,他的答案有沒有道理,和自己的答案有沒有聯系。或者在他們的答案上加以改進,使自己的回答更完美。時刻與老師、同學同思、同想,才能有更高的傾聽質量和效果。
三、聽說結合,提高傾聽能力
聽和說是密不可分的有機結合體,在教學實踐中,要注重將“聽”與“說”結合起來,這樣才更有利于提高學生傾聽能力。對于低年級的學生來說,檢驗他們是否聽了,行之有效的辦法就是讓學生重復別人的回答或你能比他說得更好嗎?這樣“聽”與“說”結合起來既培養了學生傾聽的習慣,又培養了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調動了學習的積極性。培養學生傾聽的能力更多的是通過說活表現出來的,有了專注地聽,就會有準確地說。為此,我特意每周安排一次聽說課,選擇一些有趣的故事講給孩子們聽,然后請他們來復述,但這種復述也不是一步到位的,起初只是提幾個簡單的問題,如故事的題目,故事中的主人公、結果等,以引導孩子們專心聽、用心記。漸漸地,提問的內容豐富起來,由故事的起因、經過、結果引出一些精彩的對話。隨著提問的不斷深入,孩子們專心聽的時間越來越長,專心記的內容越來越多,更為可喜的是,經過反復訓練,大家興趣越來越濃,參與面越來越廣,七嘴八舌中,一個完整的故事便形成了。有精彩的故事做訓練的載體,也使學生在復述時興趣盎然,從而化難為易,由此筆者帶領學生向“專心傾聽,并能簡要轉述”的階段又邁進了一步。
學會傾聽是一種能力、也是一種習慣。它不是一朝一夕養成的,是一個漫長的過程,這就需要教師們廣大教師經常提醒、督促和長期的指導。盡管傾聽教育在當今的語文教學實踐中面臨著許多的困難和問題,但只要我們堅持不懈地努力,充分認識其教育價值,加強研究和實踐,學生們一定能學會傾聽。學會傾聽的孩子會更有智慧,更有修養,會讓我們的課堂充滿魅力,閃爍著智慧的光芒,使語文學習變得精彩多姿。
【參考文獻】
[1]顧曉英.與子同行:傾聽學生的聲音[M].上海:上海大學出版社,2019.
[2]鐘啟泉,崔允漷.核心素養與教學改革[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