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燕
【摘要】數學作為一門重要的基礎學科,在學生特殊思維能力培養中有著重要作用。新課程改革的深入,應當注重學生綜合素養的培養,因此,在數學教學中,應當加強數學思想的滲透教育,不斷提高學生的數學素養。在實際的教學中,數學教師應當不斷革新課堂教學觀念和教學方式,重視數學思維的滲透教育,借助有效的解析和對比,培養學生的整體思想。
【關鍵詞】特殊教育;數學;課堂教學
數學是一門理性的學科,而特殊學生的理性思維相對比較薄弱。如何讓抽象的數學走進特殊學生的心中?筆者認為,教師要重視發掘特殊學生的感知覺,比如讓特殊學生多看、多操作、多聽。教師應通過引導其參與教學活動,激發其學習興趣,培育其數學學習的自主性、自能性。正如《培智學校義務教育生活數學課程標準(2016年版)》所言,教師要引導學生在活動中實踐,在實踐中體驗,在體驗中學習,提高學生數學學習成效,以及運用數學知識解決生活中實際問題的能力。
一、引導學生進行“動手做”活動,助其積淀數學基本活動經驗
比如教學《認識圖形》,教師應循序漸進,在每一個圖形的認知上下功夫。要慢慢地引導特殊學生從較低層次的認知發展到相對高一些層次的認知。如“認識三角形”,首先要引導學生學會數數,從諸多圖形中選出三條邊的圖形。在此基礎上,教師可以將一些三條邊兩兩相交的圖形、三條邊串聯在一起的折線、三條邊首尾相連的圖形等放置在一起,引導特殊學生篩選出三條邊首尾相連的圖形。通過直觀操作,有些學生盡管不能描述三角形的內涵,但他們也能從諸多圖形中快速地挑選出三角形。隨即,教師對學生的操作進行評價,如當學生能從諸多圖形中辨析、挑選出三角形時,教師要給予學生積極的評價,從而增進學生的信心。
二、引導學生進行“可視化”活動,助其形成形象性認知
比如在教學《長方形和正方形的認識》時,有些特殊學生在數長方形的邊、角時,始終不能按照一定的順序來數。為此,筆者運用多媒體課件,動態地展現數長方形邊、角的過程,如按照順時針方向數、一組一組地數等等。在此基礎上,引導學生認識長方形邊、角的特征。這種可視化的表象,能為學生抽象思維的形成奠定基礎。
三、引導學生進行“應用性”活動,助其提升數學實踐能力
培養特殊學生的生活實踐性能力,首先要增強學生的生活情景感知能力。以《認識時間》教學為例,教師不是讓學生在幾堂課中去認識時分秒,而應當將這一學習內容往前回溯、往后拓展,要求學生在日常生活中記錄自己的起床時間、就餐時間,包括幾點起床、起床花了多長時間、幾點吃早餐、吃早餐花了多長時間等等。這樣向學生生活世界漫溯、延伸的過程,能讓學生在學習時如同“舊友重逢”,倍感學習內容的親切,也能主動參與到“應用性”學習活動中去。對于特殊學生來說,“應用性”學習不僅是一種數學活動,更是學生對數學知識的一次發現、一次喚醒、一次使用。
德國著名教育家第斯多惠說:“教育的藝術不在于傳播的本領,而在于激勵、喚醒和鼓舞。”對于特殊學生,尤其應注重激勵、喚醒和鼓舞,這不僅僅是一種教學藝術,更是對特殊學生的人性關懷。
【參考文獻】
[1]錢燕妮.智障學生數學學習興趣現狀及培養策略探討———以姜堰區特殊教育學校智障學生為例[J].綏化學院學報,2014,34(10):70-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