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宇虹
【摘要】樂高教學是一種有著有良好實物教具的教育方式,它強調的是讓孩子主動探索,培養幼兒的興趣、能力、思維,而STEM教育理念更是從實際出發,更科學性、綜合性、創新性地去構建學習者的學習方法和實踐能力,更強調學科融合教學和知識的多維性,注重培養學習者的綜合學科應用能力。把樂高教育融合進STEM教育中,把STEM教育理念帶到樂高教育活動中,對于學習者乃至社會都是優秀的不可或缺的教育資源。
【關鍵詞】STEM教育;樂高教育;知識結構;學齡兒童
在很多小朋友和家長認的知里,樂高好像就是積木,通過不同的創意拼搭,來鍛煉幼兒的手眼協調、創意想象、空間構建等。其實,樂高教育是通過樂高教具的使用和模型的搭建,完成對STEM課程的學習。搭建是樂高的教學過程,不是教學目的。教具就是家長們俗稱的樂高積木。
我國“2016年STEM+教育上海峰會”傳遞出的信息顯示,上海已有近100所學校引進STEM+課程。2014年,作為上海教育綜合改革的試點項目,市教委批準成立“上海市史坦默國際科學教育研究中心”,簡稱“STEM+研究中心”,承擔為期十年的長周期實證教育研究項目,選擇區域與學校開展STEM+教育實踐探索、課程設計、師資培訓。據介紹,“STEM+研究中心”的加號,意味無限可能,代表了學生科學精神和綜合能力的延伸,強調社會價值、人文藝術、信息技術與STEM的融合,學生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融合。
作為一名幼兒教師,在了解到這一教育理念后,筆者深思它將在幼兒教育領域有怎樣的啟迪和運用,并嘗試從以下幾個方面分析。
一、對幼兒思維方式的培養
科學家曾說,孩子,特別是7歲以下的孩子的手就是孩子的大腦,當孩子的手在做一些嘗試的時候,大腦其實在積累很多經驗。樂高課上的“動手”是在對孩子進行包括邏輯思維、創造力等思維方式和解決問題能力的培養。
STEM教育也主張讓學生通過項目學習來完成學業并獲取新知,活動實踐的培養目標包含知識、技能、創新能力。也就是說,在讓孩子自己動手的基礎上,更要讓孩子有探索與尋究的過程。孩子們雖然會模仿,但他們也喜歡有自己的風格,經常會出現一些與眾不同的看法、答案、意圖和成果。舉個例子,有一次樂高課的主題是“未來垃圾車”,要求孩子們搭建一輛有創新功能的未來垃圾車,有生活經驗的小朋友多半會在車的基礎上有更多的功能性、想象性甚至是使用性,而并非純“想象”,有些幼兒的創意則伴有“未來性”、科技性。
二、有助幼兒知識結構的聯系與建立
知識結構體系是一個人活動創意的基礎。學齡前及學齡孩子正處于知識結構體系建立的重要階段,尤其是學齡兒童,也就是7歲到12歲小學階段的孩子,已經能夠理解較抽象的知識,有簡單的邏輯推理,有獨立參加一些社會活動的能力。
可以結合STEM教育理念,將現實生活中的問題分為科學、技術、工程、數學和藝術五大領域,讓學習者從探索的視角展開學習,在綜合學科視角下發現問題并解決問題,將樂高和多學科融會貫通。例如,在孩子5-6歲時玩樂高,便可以加入一些簡單的與科學、數學、技能等方面相融合的知識性內容,乃至藝術性的能力培養的內容,7歲之后的課程上增加一些較為復雜的學科知識,比如機械、結構、工程、機器人編程等方面;在能力培養上增加了搜集整理分析數據、邏輯運算、策劃安排活動、參加大型樂高機器人比賽等方面的社會活動。
三、有助于幼兒社會性培養
玩樂高不但可以培養孩子的專注力、觀察力和空間想象力,還可以鍛煉幼兒的社會性培養。首先,孩子在搭建過程中,大腦思維就是在與現實社會相聯系的過程,例如,在搭建建筑物、交通工具、各種場景時就會想到自己的所見所聞;其次,在搭建過程中,不論是和同伴,還是和老師、家長都會有交流探討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孩子的語言、思維、探索、解決問題的能力都得到了培養,社會性發展水平得到了提高;最后,孩子自己動過手、失敗過,他的忍耐力、抗挫折能力、合作能力會強很多。
這和STEM中注重學習者學習體驗的理念是契合的。STEM教育活動往往從源自生活的案例、常見的場景工具和教育科技產品中展開,從鮮活的學習情境出發,注重學生自身與學習內容的交互,關注學習者的學習體驗,鼓勵體驗者不斷嘗試,多維度、循序漸進地把科學知識教給孩子,同時也培養了孩子科學的不怕失敗的試驗精神。
四、樂高+STEM的教育啟示
樂高教學是一種有著有良好實物教具的教育方式,它強調的是讓孩子主動探索,培養幼兒的興趣、能力、思維,而STEM教育理念更是從實際出發,更科學性、綜合性、創新性地去構建學習者的學習方法和實踐能力,更強調學科融合教學和知識的多維性,注重培養學習者的綜合學科應用能力。
把樂高教育融合進STEM教育中,把STEM教育理念帶到樂高教育活動中,對于學習者乃至社會都是優秀的不可或缺的教育資源。
【參考文獻】
[1]梁婷.中小學生STEM教育深度學習培養路徑研究[J].名師在線,2020(19).
[2]李定宇.基于STEM教育理念的“教學+活動”項目式設計的探索[J].中國教師,20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