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全球一體化的時代特征,習近平主席提出“一帶一路”的偉大戰略,以及國內高校推行的國際合作辦學的趨勢,都推動跨文化交流的發展。本文基于跨文化背景下培養學生語言交際能力的需求,結合英語視聽說教學現狀和困難的分析和研究;并以培養學生交際能力為目標提出相應的教學改革,其目的是幫助學生在學習英語這一門語言的同時對與本民族文化有差異的文化現象有充分正確的認識,所謂“知己知彼,百戰不殆”在以后職業生涯中學生們能夠用英語正確與他人進行交流,成為國家發展需要的國際型人才。
關鍵詞:跨文化;英語視聽說;交際能力;教學改革
一、引言
國際合作辦學已成為一種趨勢,筆者工作的學校也是大力提倡國際合作辦學,期間也有許多國際導師蒞臨指導。筆者曾多次作為國際導師的接待翻譯參與工作,發現許多學生在與國際導師交流時出現很多問題,例如語法錯誤,無效地交流,換句話說就是不知道該如何開始會話和結束會話。為了順應時代發展要求,高校英語教學應以注重學生交際能力的培養,并在教學中介紹各國不同的文化風俗習慣。當學生擁有雄厚的文化儲備時,才能用英語在與他人交流時確保有效地溝通,從而達到自己的交際目的。
二、交際能力
繼美國語言學家Chomsky在1965年提出“語言能力”(即Linguistic Competence)后,美國社會語言學家Hymes于1971年發表的《論交際語言能力》中批判Chomsky將知識和運用分開而談,他認為Chomsky忽略了重要的社會文化因素,并于1972年正式提出“交際能力”(即Communicative Competence),他指出一個人的交際能力不僅包括語言知識還應包括使用語言的能力。也就是說一個人的交際能力不僅包括語法知識,還應包括心理、社會文化等方面的因素。再后來,80年代初期Canale和Swain將交際能力劃分為“語法能力”(即Grammatical Competence)、“社會語言能力”(即Socio-linguistic Competence)、“語篇能力”(即Discourse Competence)和“策略能力”(即Strategic Competence),然而該模式也有所缺陷,那就是沒有明確指出其四種能力之間的關系。在前人理論基礎上,20世紀90年代,美國著名應用語言學家Bachman提出新的交際理論模式 — 認為“語言交際能力”可分為語言能力(Language Competence)、策略能力(Strategic Competence)與心理生理機制(Psychophysiological Mechanism),他認為語言能力應包括語法知識和如何使用語法來達到自己的交際目的,這一理論被稱為“語言測試史上的里程碑”。
綜上所述,并結合“一帶一路”大背景,跨文化交流是我國與其他國家發展合作的必然現象,因此,在英語教學過程中,特別是英語視聽說這一主要以培養學生視、聽、說三種能力的課程中,應該在傳授學生語言知識能力(Language Competence)的同時,要讓學生了解英語文化包括英語國家人們的思維模式和風俗習慣,這也就體現在培養學生的社會語言能力(Socio-linguistic Competence)和策略能力(Strategic Competence)。
三、英語視聽說教學現狀和困難
視聽說,顧名思義就是利用現代化媒體,融合學生的視、聽和說的能力,向學生呈現真實的交際語境。然而,由于各校發展規模,師資力量和教學設施的不同,視聽說教學也存在不同的問題。從視的角度看,很多教師就只是對視頻中出現的語句和單詞進行講解,很少有更深入的挖掘,比如可以從對話人在交流時的微表情、動作入手,挖掘文化影響因素。再者,視頻包含圖像,動畫和聲音,能很好地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熱情,但是很多教師播放的視頻很多時候就只是教材本身提供的,沒有進行拓展和補充。從聽的角度看,很多教師就把視聽說變成一門聽力訓練課,且教學方法單一、枯燥。通常來說,都是播放音頻讓學生邊聽邊完成習題,接著對答案,然后又進行第二遍聽力音頻的播放,加上一句一句地講解。因為對聽的能力的重視,導致對口語能力的忽視,教師在教學中沒有設計一定的提升口語能力的活動。
總體來說,視聽說教學目前是教學模式單一,教學理念陳舊,只重視語言知識教學而忽視了文化教學。另外,受四六級考試的影響,很多學生只重視聽力能力的提升,并沒有重視口語的訓練,老師也因此在教學中只重視語言知識和聽力能力訓練,忽視學生口語能力的需要,甚至有些英語視聽說的期末考試也只有聽力考試,導致學生外語交際能力嚴重缺失,這樣嚴重違背了視聽說課程設立的課程目的和初衷。
然而,要進行教學改革是有一定難度的。首先,教學設備問題,很多學校的語音教室設備陳舊和退化,系統沒有更新,也不可以連接互聯網,這對老師在教學中進行知識拓展時有一定的影響;其次,因為語音教室的環境設置問題,學生之間互相隔離,這也造成開展口語活動時的阻礙,同時給授課老師造成視線的盲區,因此有很多學生上課注意力不集中,經常玩手機等等,這都是教學改革需要解決的硬件問題。受語言考試的影響,很多國內語言考試,例如CET4,CET6都沒有要求加入口語考試的成績,那么學生就在課上只重視聽力能力訓練,導致老師在開展口語活動時學生參與的積極性不高。
四、教學改革
(一)培養學生社會語言能力
語言主要是用來交流的,而人與人之間的交流是受社會文化所影響的,包括話題,語境,交際雙方的關系,社會地位等。然而,培養學生的社會語言能力就是讓學生學會在不同的社會語言環境中適當理解和表達的話語能力。因此,教師在課堂上需要做好兩方面:提高文化意識和營造真實的語境。
培養文化意識要從語言和非語言交際著手,因為人與人的交流不僅有語言還有肢體,表情等交流。語言交際就是語言之間的交流;反之,非語言交際指除語言以外的交流。在英語視聽說教學時,教師在面對不同的素材時不但要做到語言知識的傳授還要介紹其相關的社會文化因素。以實際教學On The Phone為例:教師可以引用學生經常發生的錯誤,喜歡用“Who are you?”代替“Who is speaking?”,“Im …”代替“This is …”。解釋從語法上,“Who are you?”和“Im …”沒有任何錯誤,但是這不符合真實的交際語境。當觀看教學視頻時,對話人左右手同時舉起,彎曲并豎起食指和中指,也就是引號的手勢,其實想表達的是“所謂的”,其實表示的是講反話。因此,視聽說教學結合視和聽,同時分析說話者語言背后的含義是必要的。另外,“Merry Christmas”這句話的用法也是受文化影響的,在西方并不是所有人都是信基督的,因此在不確定對方是否是基督徒時,在圣誕節最好不要用“Merry Christmas”,可以用“Happy Holiday”代替。簡而言之,就是在語言知識教學的同時,要滲透社會文化層面。
在英語視聽說教學中,營造真實的語境可以通過開展角色扮演來提升學生的交際能力,但是,教師們在開展角色扮演時一定要注意,學生們拿到的信息或者任務是需要有一定的信息差。在英語交際理論上,認為人與人之間的交流因為信息差(information gap)的存在而真實有效。信息差的存在,學生們為了完成任務一定會想盡辦法,語言和非語言形式一起完成交流從而補全信息,達到有效的交流。
(二)培養學生策略能力
在交際中,特別是在二語習得中,認為外語學習者由于詞匯的缺乏或者一時記憶的模糊,這時候會運用語言和非語言策略來完成交際。因此為了使學生們在用英語交流時能夠順暢、自信,老師們要培養學生的策略能力。當學生們在交流時遇到詞匯障礙,不應該馬上告訴答案,而是得讓學生嘗試用描述的形式加上動作來傳達,最后老師再給出正確的單詞。比如,當在交流時,學生不知道吸管“straw”,那么示范給學生可以用以下策略進行意思的傳達“Well,you know it is a thin and long tool, made of plastic mostly. When you order a drink, you can use it to suck a drink.”,在這里“well,you know”是語言策略,而非語言策略就是當你在用語言描述的同時要伴隨動作說明,比如在剛剛描述過程中,當說到a thin and long tool時可以雙手進行比劃說明,當說到 suck 時,可以比劃出“吸”的動作。
(三) 設備保障與評估方式
除了教師在教學上需要進行的改革,學校層面也需要采取相應的改變。第一;重視語音教室硬件的維修和更新,這是保證英語視聽說課程教學的前提,設備經常性的故障不僅浪費學生的時間還大大降低學生的學習體驗感。第二;對英語視聽說課程考試評估方式的改革,提倡教師在期末考試融入視、聽和說三部分能力的測試,而不再是只有聽力的測試。第三;開設沉浸式英語系列活動,例如沉浸式英語話劇表演,不僅提高學生的英語學習熱情,還能促進文化的學習,還能提升學生的交際能力。
五、結論
跨文化背景下,培養學生的交際能力刻不容緩。雖然目前英語視聽說教學存在各種不同程度的問題,諸如:教師重視聽的能力而忽視了視和說能力的結合;重視語言知識教學而忽略了語言背后代表的文化知識等。因此,從教學的角度出發,老師應該培養學生的社會語言能力,包括提高學生的文化意識,給學生營造真實的語言環境;培養學生的策略能力,其中包括語言和非語言的策略能力。從學校層面出發更應該在英語視聽說課程教學和評測手段方面加以監督。只有當教學目標和教學手段一致時,才能取得應有的教學效果,更好地培養高素質的具有國際視野與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國際化人才。
參考文獻:
[1]Tricia Hedge. Teaching and Learning in the Language Classroom [M].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0.
[2]韓媛媛.國際學術交流英語教學中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培養[J].大學教育,2020(06):20-23+27.
[3]齊品.大學英語視聽說教學現狀、需求和對策研究[J].黑龍江教育學院學報,2019,38(12):142-144.
[4]許璇.外語教學中社會語言能力的培養[J].安徽文學(下半月),2013(07):153-154.
[5]劉婭.社會語言能力在英語教學中的培養[J].武漢科技學院學報,2008,21(09):85-89.
作者簡介:
古依柳(1993.08-)女,漢族,廣東人,助教,碩士,主要從事商務英語教育教學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