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藝萌
1955年石家莊市掃盲委員會,通過改進教學方式、提倡教育與生產緊密結合、積極培養群眾教師、嚴格審查畢業成績這四項措施,整頓了石家莊前期掃盲工作中出現的問題,提升了石家莊市職工掃盲的教學質量,對于石家莊市整體掃盲工作具有承上啟下的關鍵作用。
一、職工掃盲教學改革背景
二十世紀五十年代,隨著我國“一五計劃”建設高潮的到來和三大改造的不斷深入,國家經濟建設的高速發展對職工的文化素質要求越來越高,然而此時的中國依然存在大量的文盲與半文盲。因此大力掃除文盲,提高掃盲效率和質量成為當務之急。
作為全國重點建設城市之一,石家莊在第一個五年計劃期間興建了大型紡織聯合企業、華北制藥廠、熱電廠三項重點工程,后又陸續興建了農藥廠、動力機械廠、汽車修理廠、卷煙廠等17個中小型企業,形成了具有一定規模的醫藥、紡織、機械、化工四大工業門類[1]。隨著各類新工廠的建立,石家莊全市職工數量也大幅增加,隨之而來,職工群體的掃盲任務也更加艱巨。然而前期的掃盲工作對職工學習的時間安排并不合理,石家莊市的廠、礦區學校平均每周僅能保持四小時左右的學習時間[2],個別廠、礦每周一個小時的學習時間都無法保障。如井陘礦區中央修理廠半年共上課二十四個小時[3],換算下來平均每天學習不到八分鐘,這就導致職工學習時間不充足,影響學習進度和質量。此外還有一些廠礦的學習時間與職工的生產工作相沖突,如龍煙鐵礦廠的職工業余文化學習未安排在業余活動時間內,這就使廠礦中多數基層干部、積極分子、勞動模范等經常因會議多、工作忙為借口缺課[4],甚至一些工校還出現了嚴重的學員流失情況。據統計1954年上半年石家莊市第一區的工校學員流失數已達學員總數的17%,其中掃盲班的流失率更是高達25%[5]。
除學員的大量流失問題,石家莊前期掃盲工作中關于掃盲教師的培養和待遇問題也亟待改善。在石家莊掃盲工作開展前期,石家莊市內的掃盲教師沒有統一的福利制度,而且工會行政沒有將教師與干部同等對待,甚至認為掃盲教師是沒有前途的,如耀華工校工會主席曾說:“要照顧青年前途,別讓青年知識分子做工校教師,因為沒前途”[6]。由此可以看出在當時掃盲教師群體并不受重視,甚至被輕視,這也就導致教師沒有教學熱情,從而影響教學質量,阻礙了職工掃盲工作的順利進行。掃盲教師是掃盲運動能夠順利有效開展的關鍵,因此加強對掃盲教師業務能力的培養,提高教師的福利待遇和社會地位就顯得尤為重要。
針對前期出現的一系列問題,1955年6月,石家莊市人委發出了《關于加強職工業余文化教育工作的指示》[7],要求積極發展和認真辦好職工業余文化活動,提高職工整體文化水平,整頓前期掃盲工作中的嚴重問題,改進教學工作,切實提高掃盲教學質量和掃盲效率。
二、教學改革的實施及成效
(一)重視語文教學工作
1955年2月,石家莊市掃盲委員會對全市各廠、礦工校的語文教學情況進行了調查,發現大多數教師對語文基礎知識教學不夠重視,沒有把字、詞、句的教學當作重點,而且缺乏對教材的鉆研,導致范文講解不透徹,此外,教學內容也不系統,教學進度不一,還存在隨意刪減課本的現象[8]。針對以上問題,石家莊市掃盲委員會對全市工校的語文教學工作進行了規范管理,制定了統一的教學大綱和規章制度,并多次開展教學報告和教學觀摩,切實提升工校語文教學的效率和質量。
石家莊市各工校的語文教學工作在經過整改后得到了明顯的改善。首先是在語文基礎知識的教學上,多數教師開始轉變以往觀念,更加注重字、詞、句的教學。字詞方面,教師會根據字詞的意思、用途等將其分為三類:需要掌握的,需要了解的以及應區別的,并針對不同的類別,確定不同的教學目的,采取不同的教學方法。句子方面,教師更加注重對長難句子的分析和講解,有效提高了教學質量,獲得了學員的好評,第一區工校學生孫秀英說:“過去老師講課竟說些沒用的話,對寫作幫助很小,今天我才明白什么叫一句話什么叫半句話。”[9]
其次是在課文的講授上。工校的大部分教師開始重視對教材的鉆研,例如動力機械廠工校的一位教師在講到《朝鮮來了一封信》時,能夠抓住“吳老太爺為什么要連夜送信”“小學生為什么要再三要求看信和摸信”“木匠師傅為什么不再接媳婦”[10]等具體活動,在分析文章時能夠交待做法、明確主體、滲透政治思想教育,從而更加深入地講解文章的主旨內涵,達到最終的教學目的。
最后是在作文的批改和講評上,以往的作文批改,教師多不重視,經常用“具體”“明白”“有進步”“欠通順”等類空洞批語敷衍了事,但經過教學整改后石家莊市各工校的教師在作文批改和講評上有了顯著提高。如第一區工校高小班的教師經常將病例較多的文章油印之后先發給各學習小組做集體修改,隨后再由教師有針對性地對文章進行講解。如此,教學效果良好,學員們普遍反映:“這比聽講一篇范文或是寫一篇習作收獲還大”[11]。經過規范的教學整改,石家莊市各工校學員的結業率得到大幅提升,例如第一區工校一月份結業的高小班,結業率為50%,到了六月份結業率達到了70%。[12]
(二)教育與生產緊密結合
職工教育的目的短期內是提升職工的文化素養和科學素養,長期則是有效推動各工廠、礦廠的生產,因此石家莊市各廠、礦工校積極響應掃盲委員會提出的“教育應服務于生產”的號召,結合工廠的生產情況,開展靈活多樣的職工教學工作。如石家莊紡織廠工校的教師針對廠區職工學員沉迷看戲,影響生產這一現象,特別選取《新勞動態度》一課進行講授,結合本廠區分新舊勞動態度[13],進而揭示本廠的誤工問題,委婉勸導本廠職工專心生產。再如,由于大興紗廠五月份生產計劃未完成,工校教師在上寫作課時就以“完不成計劃的原因是什么?”[14]為題,發動學員分析原因,隨后由教師匯總有效意見上報領導,進而對工廠生產進行調整,一舉兩得。
除課堂內的講授與生產緊密聯系外,石家莊市各廠、礦工校還結合工人的生產、生活特點開展了豐富多彩的學習活動,如組織學員集體讀報、辦壁報、設立固定圖書箱等。如石家莊市第一區的廠、礦工校就在1955年四月中旬到五月末共開展讀報活動二十一次,其中有關生產十三次,時事七次,衛生一次[15]。此外為更好了解生產,增強教師與學員的情感交流,石市掃盲教師經常利用課余時間,開展車間辦學。如熱電廠工校的教師們多次深入車間,宣傳掃盲政策,搜集工人意見,幫助職工小組制定生產計劃等。還有一些廠、礦工校的教師利用課余時間多次召開以同一生產小組為單位的座談會,鼓勵職工們積極交流學習、生產經驗,從而使廠礦職工們學習與生產緊密結合。雖然整改后掃盲教師的工作任務加重,但石家莊市各工校的教師們并未抱怨,反而更加欣慰,正如一區工校的一名教師所說:“經過整改后的教學工作內容比過去豐富了,當然花費的力量比過去也多了,但只要職工在文化上、思想上、生產上有所提高,自己就感到最大的慰藉”。[16]
(三)積極培養群眾教師
石家莊的掃盲教師群體主要有專職教師和群眾教師,群眾教師主要包括兼職教師和業余教師。在前期的掃盲工作中,由于缺乏對群眾教師的培養,導致專職教師業務量極大,阻礙掃盲工作的進展。在這次掃盲改革中,石家莊市掃盲委員會意識到了職工教育的群眾性與復雜性,開始重視群眾教師的選拔和培養問題,并制定了系統的選培方案。
掃盲委員會制定的群眾教師培養方式靈活多樣,有短期訓練、逐步培養、短訓與培養結合以及開辦文化進修班等,但歸納來主要有短期訓練和長期培養兩種途徑。短期訓練就是對群眾教師的速成培訓,通過一兩節具體課文的講解來傳授教學方法;長期培養則是更為系統的提高教師的教學能力,主要方法有集中業務傳授、個別輔導、教學觀摩等。除培養方案,掃盲委員會還對掃盲教師提出了一系列的要求:教師群體應加強對時事政治的學習,以提高在廣大工人中進行愛國主義宣傳的能力;專職教師應團結和幫助群眾教師;大力發動與培養職工中的群眾教師,減輕專職教師的工作壓力;提升專職教師待遇和福利,凡是小學教員擁有的專職教師也均應享受;對教師應多表揚鼓勵,每年定期選舉教師模范等[17]。
通過加強對掃盲教師的培養,石家莊市的掃盲教學質量得到有效提升。據石家莊一區工校教師王慧琴回憶,在教師培訓之前,班級內學員平均測評成績僅為58分,而培訓后班級平均成績逐漸提高到80分,并且學員的出勤率較之前提高了4%[18]。
(四)嚴格審查結業成績
掃盲教育作為成人業余教育,其具有明顯的分散性和復雜性,它不同于其它的基礎教育,基礎教育有著明確的學習規劃、統一的教師管理和嚴格的規章制度。而業余教育的管理非常松散,最基本的開學、返學時間、學習時長等都達不到完全的統一,更不用說學員缺課早退、教師水平懸殊、教學領導機構不健全等問題。因此,石家莊市掃盲委員會經研討決定通過嚴格審查結業成績來整頓業余教育中的混亂現象,從而實現對全市掃盲教學工作的規范和監督。
在之前的掃盲工作中,由于缺乏嚴格的畢業審查制度,掃盲班的學員結業后沒有統一的結業考試,學校不辦理或是不嚴格辦理結業手續,不報領結業證明材料,學生的升學與否僅由教師定奪。這就導致學校的學員質量參差不齊,隨意升學、退學的現象層出不窮。鑒于此,石家莊市掃盲委員會制定了嚴格的結業標準,并對全市的結業成績進行審查。據統計,石家莊市1956年上半年報送掃盲班結業學員1741名,經審查批準結業1409名,結業率為80.93%;報送高小班結業學員759名,經審查批準結業580名,結業率為76.41%[19],達到標準的學員順利升學,未能達標的學員則留級處理。如此層層把控,從根源上解決了學員隨意升學、退學的問題,而且嚴格審查結業成績對學員學習和教師教學質量的提升都起到了積極的督促作用。
三、小結
1955年石家莊市的職工掃盲教學改革,通過改進教學方式、鼓勵教育與生產緊密結合、積極培養群眾教師、嚴格審查畢業成績這四項措施,有效提升了職工掃盲的教學質量,壯大了掃盲教師團隊,提高了教師改進教學和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對全市的職工教育起到有力推動作用。據統計,1956年上半年全市職工學校共計80余所,入學職工比1955年增加一倍,達4.55萬人[20]。此外這場教學改革在一定程度上糾正了前期掃盲工作中只重數量不重質量的問題,對過分強調掃盲的政治性和將其單純看作一場政治運動的傾向進行了反思,較為深刻地認識到了職工掃盲具有的復雜性和長期性的特點,更加重視對教學方法的研究、教師的培養以及學員學習成效的審查,對于后期石家莊市掃盲工作的有效開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參考文獻:
[1] 石家莊地區地方志編纂委員會:《石家莊市志(簡本)》,石家莊,河北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240頁
[2][3][4]《1954年石家莊市工農業余文化教育工作的調查報告》(1954年11月),石家莊:石家莊市檔案館,檔案號:43-1-40-33
[5][6]《1954年石家莊市工農業余文化教育工作總結》(1954年12月),石家莊:石家莊市檔案館,檔案號:43-1-40-23
[7][20]石家莊地區地方志編纂委員會:《石家莊市教育志1902-1988》,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1992年,第218頁
[8][9][10][11][13][14]《石家莊市1955年上半年職工業余教育工作情況》,河北省檔案館藏,檔案號:1025-4-465
[12][15][16][17][18]《河北省1955年職工業余文化教育工作簡結》,河北省檔案館藏,檔案號:1025-1-336
[19]《1956年石家莊掃盲工作出現的情況與問題》(1956年12月),石家莊:石家莊市檔案館,檔案號 43-1-50-83
作者單位:蘭州大學歷史文化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