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目前新舊動能轉換時國家到地方倡導的新內容,現代服務業新舊動能轉換是調整經濟結構、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重要內容,也是應對經濟新常態、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必要途徑。本文研究了高校從現設現代服務業課程群的必要性到課程群構建途徑的全部內容。
隨著我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受全球經形勢和國內經濟發展方式轉變雙重因素疊加影響,我國經濟正處于新舊動能接續轉換、產業轉型升級的關鍵時期。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 我國經濟已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正處在轉變發展方式、優化經濟結構、轉換增長動力的攻關期,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是跨越關口的迫切要求和我國發展的戰略目標。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以習近平總書記為核心的黨中央針對我國宏觀經濟發展形勢做出的重大戰略部署,對于解決當前的經濟低迷造成的矛盾,加快我國產業的轉型升級和新舊動能轉換,保持經濟和社會持續健康發展具有重大而深遠的意義。
現代服務業是以現代科學技術特別是信息網絡技術為主要支撐的新型服務產業。在新經濟時代,現代服務業新舊動能轉換是調整經濟結構、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重要內容,也是應對經濟新常態、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必要途徑。作為高等院校,要緊扣現代服務業新舊動能轉換變革需要,研究面向中國制造2025 與互聯網+、德國工業4.0、美國工業互聯網、日本產品制造革命等新經濟形態的中國現代服務業發展狀況,探索高等院校服務經濟社會發展需要、實現教育與現代服務業產教融合的路徑和方法,為服務現代服務業發展做出應有貢獻。
一 、高?,F代服務業服務新舊動能轉換的必要性
(一)高等院校服務現代服務業新舊動能轉換的重要作用
第一,服務業新舊動能轉換是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深入實施的必然要求。新動能是提高經濟效益的助推器,也是釋放高校社會服務能量的催化劑。高等院校要抓住發展新興產業、培育壯大新動能這一契機,重點圍繞現代服務業,提升發展競爭力;要與經濟社會發展相適應,面向新技術、新產業、新業態和新模式,建設專業和專業群;要加快推進與現代服務業相關產業的產學研合作,助力新舊動能轉換。
第二,通過產學研融合服務現代服務業新舊動能轉換是發揮高等院校職能的必然途徑。高等院校要與產業轉型升級相適應,緊密對接產業鏈、創新鏈和職業崗位群,搶占未來發展先機,建立以企業為主體、以學校為支撐、產學研協同發展的教育體系,更好地服務現代服務業發展。
(二)高等院校服務現代服務業新舊動能轉換的迫切要求
深化現代服務業產教融合研究與實踐,是產業發展的需要,更是高職院校的責任和義務。實現產教融合,必將促進現代服務業和職教兩種業態、企業和院校兩個主體共同發展。從國外來看,先進發達國家適應新產業、新業態發展需要,不斷改革職業教育辦學模式,涌現出以德國“雙元制”等職業教育辦學模式和產教融合方式,形成了完整的理論體系和實踐體系。
二 基于新舊動能轉換的服務類課程體系與課程群建設
(一)基于新舊動能轉換的服務類課程體系與課程群建設的基本原則
1.結合新舊動能轉換需求確定特色專業群建設
建設特色專業群的操作過程可分為近期和遠期兩個建設階段。通過近遠期階段的建設和特色專業群的建立, 學校可擁有特色鮮明, 異于其他院校。進而可以使學校在日趨激烈的人才市場競爭中以特色求生存, 以民族特色立足于地方, 服務于地方。
2.構建符合需求的培養模式和課程體系
專業必須彰顯與眾不同的個性特色, 進而提高生存競爭能力。近年來國家已經將部分服務業提升到發展戰略層面, 服務行業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崛起,根據行業特色,在人才培養模式的制定上,為適應市場需求, 保證校企合作的良性循環, 制定更加靈活和便于操作的校企合作人才共同培養模式, 使學生可根據自身的職業規劃靈活選擇。
可以在各專業中設置一些與之相關的其他專業的主干課程作為專業的方向和技能拓展課程。集中資源進行精品課程建設, 發揮示范和推動效應。課程體系和課程內容, 以培養技術應用能力和職業技能為主線, 并以職業素質培養為核心實施全面素質培養。
3.加強特色專業群的師資隊伍建設
教師是學校發展的第一要素, 穩定和高水平的師資隊伍是學??沙掷m發展的關鍵。為了全方位構筑特色師資隊伍, 為特色人才培養創造師資條件, 應從校內有專業特色背景的師資中選拔和充實教師隊伍, 選派教師到與特色專業相關的研究機構和企事業單位, 國外相關機構和高校進行合作交流, 以特色課程為核心組建團隊, 加強特色師資隊伍的團隊建設, 邀請國內外專家和學者, 進行與相關的講座、培訓??善刚埾嚓P行業優秀人才擔任教學。
4.加強實訓基地建設與功能優化
服務類特色專業群因其具有涉外的特殊性, 必須融會特色于實踐教學。實踐教學是培養學生專業技能的重要手段, 應將行業特色全方位地融和到不同環節的實踐教學中, 注重實踐教學中特色的體現。
(二)基于新舊動能轉換的服務類課程體系與課程群建設
(1)實現群內課程貫通
每一個課程群都由多門課程組成并為專業主題服務。群內課程的融會貫通和整合融合是專業課程群建設的前提。群內課程可以在教學內容、教學形式、教學案例等方面實現群內共享,一方面可以在集體備課中體現團隊優勢,另一方面可以在教學內容優化中體現課程群的力量,不斷升級和更新課程群內課程的內容。
(2)重視學生能力培養
服務類課程群建設是完善專業能力的重要環節,目的就是培養學生的專業能力。課程群建設要為學生能力培養設定總體目標,并在課程群內每門課程的建設中設立小的課程目標,課程內容為該課程及課程群的目標做貢獻,如有可能,要做出量化的每個知識點、每門課程對課程小目標和課程群大目標的貢獻度數據并進行一一量化,最后對課程群內每門課程進行標準化評價。
(3)構建實踐教學平臺
服務類課程群建設的實踐平臺非常關鍵,可以通過多種形式如校內實驗室、校外實驗室、校外實習基地、校企合作等形式來解決。構建實踐教學平臺,首先可以讓學生通過實習尤其是頂崗實習近距離接觸服務類工作的內容,樹立高水平服務的意識,在工作中能端正態度認真對待,并能提供高質量的服務。
(4)組建跨文化教學團隊
新舊動能轉換要求實現的變革,包括跨文化的變革。這就要求學生具有跨文化的服務意識和服務水平。組建一支跨文化的教學團隊非常重要。目前教學隊伍中,跨文化的人才輩出,實現跨文化教學團隊的組建并非難事,這就要求院校在人才引進方面考慮服務類課程群的具體要求,實現高水平高素質教學團隊的成功構建。
三 小結
新舊動能轉換是我國從粗放式向集約式發展的必經之路。新舊動能轉換過程中高水平服務的需求,要求高校在人才培養過程中提高服務類高水平人才培養的水平,服務類課程群建設應運而生并符合應用型人才培養的總體要求。
服務類課程群的建設一方面要對現有課程進行優化,實現群內課程的融會貫通、重視學生培養、構建實踐教學平臺,并組建跨文化教學團隊。另一方面要在課程群構建時體現多模塊,在課程群建設時體現保障師資、指定課程標準并開展課程平臺資源建設。多管齊下才能高水平高質量建設服務類課程群。
參考文獻:
[1]宋蔚:高職院校專業群課程體系的構建——基于“底層共享、中層分立、高層互選”[J]:湖北函授大學學報:2015(24).
[2]沈健根,石偉平:高等教育專業群建設:概念、內涵與機制[J];中國高等教育:2011(11).
[3]陳林杰:高職院校專業群建設的路徑研究與實踐案例[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07(26).
作者簡介:
陳曉紅(1975年-)女,副教授,山東交通學院經濟與管理學院教師,主要研究方向為旅游管理、會展經濟與管理。
(項目來源:山東交通學院年度教學改革項目(2018YB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