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學的“探究式學習”教學,一改過去哪種單純地由教師向學生傳授數學知識,學生為達到教師的要求而被動地活動的教學模式,而是讓學生以探究者的姿態,積極主動地參與到數學活動中去,在活動中感受數學知識的存在,探求數學知識本身的規律,形成數學學習的情趣,發展數學學習的能力。如何讓學生積極地參與到數學“探究式學習”活動中去,很大程度上取決教師對學生的啟導。啟導得當,學生能以較高的熱情,積極地投入到探究性的學習活動之中,否則,便啟而不發,學生的活動就會游離于探究性學習活動之外,收不到預期的教學效果。我覺得,在教學中要使自己對學生的啟導獲得成功,需關注下列問題。
一、關注學生的生活
學生在過去的生活中接觸過眾多的包含數學原理現象,這些現象或多或少地在他們的頭腦中留有印跡。其中一部分現象學生已經認識和理解,這些現象最能體現他們的歡欣與快樂。而另一部分學生未能認識和理解的現象,正是他們苦苦思索和探求的對象。教學中若能抓住學生的生活,引導他們從歡欣的或者正在苦苦思索的現象開始探究,那么,學生參與的熱情便會被充分地調動起來。如在進行“三角形的穩定性”教學中,我們用生活中在門上斜釘木條的現象啟發學生探究數學原理之所在。由于這一生活現象學生常見,而且幾乎是人人見過,學生參與的熱情高漲:懂得的學生急切地想獲得老師的準許,以表達自己的理解和認識;不懂的學生迫切地希望弄懂其中的原理,更能激發他們探究的熱情。在這種情形下,學生探究出三角形具有穩定性并不難。
從“百聞不如一見”這句話中,我們可以體會到生活中的所見在人的認知中的份量。數學教學中,單純的數學知識往往比較枯燥乏味,學生很難產生興趣和激情。因此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從學生的生活實際出發,結合學生的生活創設情境和設計問題,讓學生探究、解答,引導學生進一步探究數學思想和數學方法,激發他們參與實踐,培養能力。
生活是五彩繽紛的,許多地方有數學知識的存在和運用。我們用來啟導學生的現象最好是多數學生熟知的,否則,難以達到理想的效果。有些現象居住在農村的學生見得較多,而生活在城市、集鎮的學生見得較少。有些現象成人很關心,而作為一名孩子的初中學生卻是視而不見;還有一些則剛好相反。這就要求教師關注學生的生活,了解學生在過去的生活中接觸過哪些現象,熟悉哪些現象,對哪些現象感興趣,哪些現象所蘊含的數學道理是他們不理解和正在探求的,進而科學合理地把這些現象用以啟導自己的學生。
二、關注學生已有的知識
數學是一門基礎性很強的學科,其教材在編寫上自然具有知識的連續性、系統性,初中數學教材也是如此。教學中我們可以明顯地感到某些章節的相互聯系和許多知識之間的相互依存。在自己的教學中,由于所有學生使用的是同一本教材,因此學生一般具有相同的知識基礎。教師在設計教學啟導時,只要能很好地分析學生在前幾章或前幾節中所學的相關知識及他們對這些知識的掌握程度,在此基礎上找準啟導的切入點,設計出來的啟導便能得到多數學生的響應,并使學生很快地進入探究者的角色。比如,北師大版八年級《簡單圖案》的教學,由于學生在前面的章節中已經學習了圖形的平移和旋轉,本節課為了讓學生弄懂簡單的圖案是怎樣形成的,教師可以先要求學生找出圖案中哪些圖形之間存在平移關系,哪些圖形之間存在旋轉關系?有了教師的這一啟導,學生定會積極探究,得出簡單圖案的形成過程與方法。
知識的每一次擴充都會在學生的認知中造成矛盾和沖突。教學中可利用和制造這些矛盾沖突,找出新舊知識的連接點,把學生帶進問題情境,使他們產生強烈的求知欲和探究愿望。如進行正、負數的教學時,教師手拿溫度計,指著“0”以上的某一刻度,讓一名學生觀察,問:“若水銀到此位置,溫度是多少?怎樣記錄?”學生回答:“三攝氏度,記著‘3℃。”接著教師指著“0”刻度,問:“此時的溫度又怎么記錄?”學生回答:“記‘0℃”,然后教師的手指向零下5度的位置,問學生:“這時的溫度又該如何記錄?”此時,有的學生有難度,有的學生會用上漢字“零下”二字。教師發話:“若不用這兩個漢字,用一個符號呢?”這自然能激發學生探究的熱情。
如上所述的實例很多,教學中,只要教師能縱觀各冊教材,關注學生已有知識及他們對這些知識掌握的情況,便能很好地激發學生探究性地學習。
三、關注學生的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它能引導人以積極的心態投入到某種活動中去。但每個人并不是對所有的事物都感興趣,同一事物也不是所有人都感興趣,初中學生也一樣。只有那些在過去的生活中曾經激發學生意志的東西、給學生強烈刺激的東西、或者迎合學生志趣的東西學生才會感興趣。教學中,對那些在學生看來較為枯燥的數學內容教學,切忌強行“填壓”。教師備課時應分析學生的興趣所在,將枯燥的數學知識與學生的興趣泊接起來,精心設計啟導學生探究的方式方法,便能激發學生探究的熱情,順利達到教學目標。
當今社會已經進入一個經濟時代,許多學生對生活中的商品打折、銀行里的存款等都很感興趣。在進行方程的教學中,我們可以讓學生來剖析商場里各種商品打折銷售的現象,激勵學生對方程教學的探究熱情。如,“某服裝銷售商將進價80元的服裝對外宣稱打八折銷售,結果他仍舊盈利20元,問他的標價是多少元?”學生參與活動的性興致很高,活動中培養了學生用數學的眼光去思考生活中的問題的意識和能力,使學生懂得方程能幫助我們解決生活中的問題,數學與生活具有密切相關。
每一節課的數學教學,每一次數學活動,事先教師均要分析學生的興趣所在,為啟導的設計準備好第一手材料。
四、關注主導與主體間角色習慣
教師是課堂教學的主導,學生是課堂學習的主體,教師與學生在過去的教學活動中形成的“角色”習慣將直接影響到新的教學活動。比如,教學中有時教師對學生進行了參與探究活動的激勵,學生產生了強烈的探究欲望,教師卻不給學生探究的空間和時間,導致學生探究的積極性被壓抑。長此以往,學生參與探究活動的能動性很低,對教師的啟導便無動于衷。那么新的教學中,要設計激發學生探究興趣的方式、方法,并留給學生探究的空間,逐步引導學生養成探究的習慣。
又如,過去的教學活動中,若學生對問題的探究一般是在集體合作中完成的,獨立探究進行得很少,缺乏獨立探究的能力,那么新的教學活動中,一旦要求學生獨立探究便困難重重等。針對這種情況,新的教學設計中,不要急于同這種角色習慣完全絕裂,而要走一條漸進的路子,在集體合作中培養獨立探究的意識。如果完全撇開學生的習慣,啟發學生獨立思考,你的啟導必將得不到學生的響應。
五、關注過去教學啟導中的經驗與教訓
在過去的教學活動中,每一位教師都有對學生啟導成功與失敗的經驗和教訓。比如,有哪幾次啟導在教學中產生了較好的效果,又有哪幾次未能激發學生探究的熱情,成功或失敗原因是什么?是學生沒有良好的學習習慣、是長期灌輸式教學形成的被動呆板,還是自己的啟導設計得不夠精湛?啟導不成功自己又進行了何種努力,努力后的效果如何等。教師應對這些經驗與教訓進行反思,積累成自己的教學財富。只有關注以往啟導中的經驗與教訓,才會在下一次的教學中讓自己對學生的啟導更加現實有效,使學生進入探究的殿堂。
數學教學中要促成學生探究性地學習,離不開教師對學生的啟導,而每一次啟導要收到實效,更是需要教師關注被啟導對象各方面的情況,只有這樣,自己精心設計的用以啟導學生的方式方法才能有效地激勵學生進行探究性地學習。
作者簡介:
朱大新,男,漢族,1965年10月出生于湖北省當陽市,畢業于湖北教育學院,大學本科學歷,現任職于湖北省當陽市淯溪中學,中學一級教師,長期從事初中數學教學與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