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進宗
摘 要:在當前的初中數學教學中,仍普遍存在著“教師講、學生聽”的學生被動學習的方式,這不僅給數學課堂教學效果的提升帶來一定的負面影響,而且還嚴重阻礙了學生思維能力的提高和自主學習習慣的培養。那么,我們應該如何在初中數學課堂中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地位呢?從數學教學要發揮學生主體地位的重要性著手,重點探討了在自主、探究式學習中如何發揮學生主體地位的具體措施。
關鍵詞:學生主體性;自主學習;探究式學習;初中數學
一、在初中數學教學中發揮學生主體地位的重要性
隨著當今社會對科學技術和創新意識的日漸重視,現代教育在培養未來社會的人才方面,也越發重視學生主觀能動性和創新意識的培養。可是就目前的教學情況來看,由于受傳統教學觀念和教學模式的嚴重影響,現行的初中數學課堂對于學生主體性的培養依然不太樂觀。部分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一味強調知識的傳授和數學規律的探索,而忽視了教學過程中學生主動性的發揮,從而導致學生對初中數學課堂的興趣不高。因此,我們呼吁初中數學課堂重建學生的主體地位,爭取讓學生成為課堂中真正的主人翁。
此外,初中階段學生的身心特征也決定了數學課堂必須發揮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自主性。由于初中學生正處于青春叛逆期,對自己感興趣的事情常常能夠投入全部的激情認真去做,對于自己厭煩的事則容易抱有抵觸、逆反心理。而如果初中數學教師仍然以逼迫式的教學方式,給學生強行“灌輸”數學知識,必將起到“吃力不討好”的反作用,而且還會導致學生對數學這一科目產生反感心理。因此,如何使學生對數學課堂產生興趣,是初中數學課堂急需解決的問題。教師只有開展一系列以學生為主的學習活動,充分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滿足學生自主探究和自主學習的欲望,才能讓更多的學生愛上數學課堂。
二、在自主、探究式學習中如何發揮學生主體地位
1.將概念學習生活化,在探究式學習中體驗知識的形成
初中數學課堂上,概念的講解常常占據了大量時間,一方面是許多概念過于抽象,學生在理解的過程中存在困難;另一方面則是教師的機械式教學方式讓學生產生了厭煩心理,以至于大部分學生都認為數學概念過于枯燥,甚至毫無用處。這時,教師應該如何化解這種尷尬,讓看似枯燥、深奧的概念變得生動起來呢?筆者認為,最好的方式就是將概念學習生活化,以體驗生活實例的方式讓學生進行自主探究性學習,從而經歷知識的生成過程,使書本上的知識看起來不再那么陌生。比如在學習函數概念時,教師可以暫時不去關注函數的表達公式、定義域、值域等有關內容,而是選取一部分生活實例,讓學生通過體會函數能夠反映實際事物的變化規律來了解函數。以“變量”這一教學內容為例,教師還可以引導學生找出問題中哪些是變量,以及它們之間的關系用何種方式表達等。如教師可以進行以下提問:(1)汽車的速度是每小時70千米,在t小時內行駛的路程是s千米;(2)某城市當天氣溫變化的曲線所揭示的氣溫和時刻關系。(3)某水庫的存水量和某段時間內的水深高度。讓學生在反復比較中,得出變量的本質屬性,即兩個不同變量存在一定關系時,一個變量取某一個數值時,另一個的數值也會相應變化。然后再舉出類似的例子,讓學生對函數的概念進行自主概括。這樣不僅能夠讓學生對概念有更深入的理解,而且還能培養學生的創造力。
2.有效利用練習題資源,在探究式學習中發展創新思維
練習題是數學教材中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學生將所學知識運用于實際解題的重要橋梁。在學習教材中的練習題時,教師如果能有效開發練習題資源,啟發學生展開自主探究式的學習,將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比如,在學習完“直角三角形的邊角關系”之后,教師可以選取一道難度適中的練習題為例:在Rt△ABC中,已知∠C=90°,斜邊AB=2,直角邊AC=1,∠ABC=30°,求tan30°的值。首先,教師可以給出一個范例,利用畫圖的方式在直角三角形中構造一個30°角。然后利用三角函數的意義,求出tan30°的值。最后,在原圖的基礎上添加輔助線,要求學生求出tan15°的值。毫無疑問,在接下來的求解中,學生必定將根據教師此前的示范,在15°角的構造上下工夫,從而得出多種不同的求解方案。這樣做的好處是,讓學生在習題的變式探究中掌握知識的遷移能力,同時也在一定程度上培養了學生的創新思維,使學生在探究問題的過程中獲得強烈的成就感和自我認同感。
通過以上幾種探究式學習活動的開展,我們不難發現,在初中數學教學過程中提高學生的主體地位并沒有想象中的那么困難。只要教師能夠根據學生的學習情況和身心特點,多設計一些有趣的教學活動,讓學生樂于參與,就能使學生在“游戲”的過程中不知不覺地培養起自己對于數學課堂的興趣,進而積極主動地投入到數學學習中來。
參考文獻:
[1]任忠平.數學探究性學習中教師導學的實踐與思考[J].上海中學數學,2005(6).
[2]李育紅.淺析探究式學習在初中數學教學中的運用[J].吉林教育,201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