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艷
摘 要:近年來,素質教育理念深入影響著我國教育教學工作的開展。在這一背景下,思想品德教育在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的有效融合,備受教師重視。但就具體的教學活動而言,如何有效結合小學語文課堂與思想品德教育,仍然是當前小學教師教學思考、研究的重點問題。對此,本文首先闡述了在小學語文課堂中融入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作用,然后提出了一些在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加強學生思想品德教育的具體措施,以期為相關教育工作的開展提供參考價值。
關鍵詞:小學語文課堂;思想品德教育;結合策略
小學生的生活經歷有限,其綜合思維品質和學習素養都還處于培養的基礎階段。加強小學語文課堂教學與思想品德教育的有效結合,加大對小學語文教材中思品教育素材的開發,引導學生在深入理解學習語文課文知識的過程中,潛移默化地塑造學生的良好道德情感,對提高他們的語文學習質量,落實其綜合素質的有效培養都具有重要作用,有助于為小學生未來的良好學習與生活奠定堅實的基礎。對此,小學語文教師需要進一步重視課堂教學與思想品德教育的有效結合,及時轉變自身的教學理念、革新教學方法,加大對語文教材文本中良好情感道德和優秀品質培養素材的開發,從而有效構建小學語文高效課堂,確保學生的全面發展。
一、在小學語文課堂中融入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作用
(一)豐富小學語文課堂教學內容和形式,增強小學生語文學習興趣
小學語文傳統課堂教學中,語文教材文本中的知識是教師教學的主要內容,教師講授、學生被動學習是主要教學形式。而要想將小學語文課堂與思想品質教育有效結合起來,確保小學生在高效學習語文知識的同時,有效形成良好的情感道德和優秀的內在品質,傳統的小學語文課堂教學形式顯然不能滿足這一要求。因此,小學語文教師就需要從每個學生的內在發展需求出發,在課堂上積極引入更多的思想品質教育資源,并開展多種思想品質塑造活動。由此一來,極大程度上豐富了小學語文課堂教學內容和形式,大大增加了小學語文課堂的吸引力,有助于增強小學生語文學習的興趣,促使更多的學生積極參與到語文學習活動中來。
(二)深化學生對語文課文的理解學習,提高小學語文課堂教學質量
課本是學生學習語文知識的重要來源,是教師開展教學的重要依據。要想加強小學語文課堂與思想品質教育的有效結合,讓小學生在語文課堂上了解認識更多的良好道德情感和優秀精神品質,小學語文教師就需要積極加大力度來開發語文教材文本,適當地將課文中蘊含的各種優秀人物情感和精神品質提取出來,使其更加直觀明了,然后再引導學生閱讀理解課本,感悟其中優秀思想品質。在這一過程中,學生能夠深入與文本作者進行精神、情感上的交流,有助于學生進一步理解吸收語文課文中相關知識內容的深層內涵,大大提高了學生的語文知識學習效率和質量,提升了小學語文課堂教學成效。
(三)落實學生優秀道德品質的塑造,提升其內在修養
小學語文教材文本,是引導小學生學習相關語文知識、豐富他們精神世界的重要資源,其中蘊含了大量的優秀人物道德情感和精神品質,需要小學語文教師針對性地引導學生去閱讀感悟。但在傳統的小學語文課堂中,教師顯然忽視了這一部分教學的開展。而加強小學語文課堂與思想品質教育的結合,有效轉變小學語文教師的教學理念,提高他們對思想品質教育滲透的重視程度,有助于更多思想品質教育活動在小學語文課堂中的開展,讓小學生有了更多感受、領悟語文課文中優秀道德情感和精神品質的機會,有助于落實學生優秀道德品質的塑造,能夠促進小學生內在修養、綜合素質的提升。
二、在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加強學生思想品德教育的具體措施
(一)在情境創設中融入思想品德教育事例
創設相關具體教學情境是調動學生真情實感、增強他們學習興趣的重要途徑,而且小學語文教學情境的創設往往離不開具體生活事例的應用。因此,要想有效結合小學語文課堂與思想品德教育,小學語文教師就可以將生活中的一些優秀道德人物事例引入到課堂中來,加強其與教學內容的結合,并充分發揮現代化教學技術的作用,有效創設一些蘊含豐富優秀道德情感和精神品質的教學情境。從而有效吸引更多學生的注意力,加深他們對相關語文知識的理解學習,同時也潛移默化地塑造其優秀內在品質,提升其道德素質。
在《清明》這首古詩的教學課堂上,教師可以結合學生與父母在清明節期間去掃墓、踏青、插柳等具體事例,利用多媒體和微課視頻將其具體的活動圖片展示出來,充分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再結合“同學們的清明節是怎么過的呢?具體干了什么有趣的事情呢?”等問題,引導學生積極回顧現實生活,積極與同學和教師之間進行分享討論,從而有效創設一個清明節主題交流學習情境。同時,教師可以應用“為什么清明節期間我們所有人都要做這些事情呢,這些活動是什么時候開始產生的呢?它們有什么意義呢?”等問題,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增強他們深入了解認識清明節這一傳統文化節日的興趣。從而實現在教師的進一步引導下,深化學生對清明節的理解學習,增強他們尊重優秀傳統文化的意識,提升其文化素養。
(二)在課文閱讀學習中強化思想品德教育
教材文本是小學語文教學內容的重要來源,是小學生理解學習相關語文知識和領悟體會相關人物道德情感和精神品質的重要依據。因此,小學語文教師需要立足教材文本,在引導學生閱讀學習相關課文的過程中,引導他們深入分析這些文本中相關人物和作者的優秀內在品質和道德情感,進一步發揮教材文本的作用,落實思想品德教育在小學語文課堂上的有效開展。
在《一只窩囊的大老虎》這篇課文的學習中,教師可以讓學生自己閱讀了解這篇課文的故事情節和生字詞、文章段落等知識內容,并在引導學生理解學習這些知識后,向學生進行提問,如:為什么說是一只窩囊的大老虎,這是誰的看法?那么在“我”和“老師”看來,這只大老虎的形象是怎樣的呢?引導學生相互交流討論,增強他們從不同角度分析問題的意識。然后,教師可以再次詢問學生:是否只有會跳的大老虎才能不窩囊?是否只有成績好的學生才能被大家喜歡?由此來引導學生發散思維,結合實際生活經歷進行深入思考。并在教室里表揚一些喜歡幫助同學、父母,以及在課堂上認真學習、積極回答問題的學生,同時老師也希望學生能在具體事例圖片的引導下,有效增強更多學生的學習自信,培養他們良好的生活和學習態度,提升其內在素養。
(三)在課堂評價活動中滲透思想品德教育
課堂評價是高效課堂教學的重要環節,是引導學生反思、增強其自我認識和評價能力的重要途徑。因此,小學語文教師就可以在相關課堂評價活動中,滲透思想品德教育。教師可以在引導學生理解吸收相關教學內容后,組織學生以自評、互評的形式指出自身和同學在課堂學習過程中表現出來的不足之處和一些優點,讓學生學習認識自己的不足和他人的優點,并在教師的引導下,以積極樂觀的態度采取措施進行改進。從而實現在提升學生語文學習質量的同時,塑造良好的生活和學習態度,提升他們的思想品質。
三、結束語
有效結合小學語文課堂教學與思想品德教育,在深化小學生語文知識理解學習的同時,有效塑造他們的優秀內在品質和良好道德情感,是素質教育理念下,我國教育教學發展提出的新要求,也是小學生全面發展和長遠發展的客觀需要。小學語文教師必須要重視在課堂教學中融入思想品德教育這一教學工作的開展,必須要進一步轉變自身的教學理念,不斷提升教學水平,從而確保思想品德教育在課堂教學中的有效落實。
參考文獻:
[1]徐立良.試論小學語文課堂與思想品德教育的有效結合策略[J].讀與寫(教育教學刊),2011,08(012):168-168.
[2]呂茂進.關于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滲透德育的思考[J].新課程(上),2016(11):219.
[3]孫敏.小學語文教學中思想品德教育的滲透分析[J].知音勵志,2016(18):101.
[4]黃英華.小學語文與思品教育有效結合策略[J].小學科學:教師,2012,(1):142-1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