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嘯林 孫浩然
摘要:籃球運動對運動員的綜合素質要求很高,本文主要論述籃球訓練中體能訓練與戰術訓練的關系。在籃球訓練中體能對戰術有強大的支撐作用,一名良好的籃球運動員一定要有充沛的體能作為支撐。戰術是籃球比賽取得勝利的法寶,良好的戰術是贏得比賽的關鍵,在戰術訓練中,可以通過有針對性的設計戰術訓練方案,將體能訓練與戰術訓練結合在一起,在訓練戰術的同時,加強運動員的身體素質。
關鍵詞:戰術訓練;體能水平;籃球運動員
通過走訪調查發現有許多籃球訓練隊在訓練時沒有將體能與戰術結合訓練,忽視他們之間的結合訓練。在籃球比賽中,運動員要有優秀的體能,從而可以適應比賽中緊湊而快速地節奏,還需要有優秀的戰術能力,從而掌握比賽的主動權。所以,在訓練體能時不忽視戰術,訓練戰術時加強體能訓練,進而研究籃球運動員體能訓練與戰術訓練的關系,對于籃球運動員籃球能力的提高很有幫助。
一、體能訓練與戰術訓練的概念
籃球體能訓練是提高籃球運動員身體基本素質的訓練。體能訓練主要包括上肢、腰腹部力量專業性的訓練,下肢力量以及柔韌性的訓練。上肢力量,運動員腰腹力量的大小決定了運動員突破的速度以及在空中控制自己的能力,下肢力量的訓練關系到籃球運動員腳步的移動速度以及彈跳能力。
籃球戰術是籃球比賽中隊員所運用的進攻與防守方法的結合。包括運動員個人技術的發揮和隊員之間行動的相互配合。籃球戰術的預期效果主要是更好的依靠本方隊員的比賽特點,以及利用身體優勢,制約住對方進攻的意圖,從而掌握住比賽的走向贏下比賽。
(一)體能訓練的基本要求
體能訓練包括一般體能訓練與專業體能訓練。一般體能訓練是對運動員進行基礎以及全方位的訓練,包括對運動員力量、速度、耐力、平衡、靈敏、柔韌、協調等能力的訓練,以及提高心肺功能器官以及神級系統等各運動器官的生理機能。
專業體能訓練這需要進行專業的運動技術與運動能力的訓練,這個時期是運動員能力提升的關鍵時期,同時還要提高運動員的意志品質。專業體能訓練更加具有運動項目的專業性,能更快的提高運動員的競技水平。
(二)戰術訓練的基本要求
籃球戰術一直朝著更加靈活、機動的方向發展,戰術應在比賽過程中伺機而動。在戰術的訓練過程當中要求隊員抬頭觀察場上的變化,不能只是自己低頭運球,導致錯過有利的得分機會,每位球員應時刻關注場上的變化,及時的調整站位,積極地跑動,有效地完成教練的戰術執行。
二、體能訓練與戰術訓練的關系
(一)體能是籃球戰術實施的保障
在籃球比賽中,優良的戰術配合是取得比賽勝利的法寶,但是籃球比賽是一項競爭激烈,對抗激烈的運動,沒有良好的素質作為支撐,就無法完成專業性的動作造成威脅,特別是在比賽的后期,想把教練分配的戰術執行到位,此時就必須要有良好的體能狀態,這樣才可以掌握住比賽的主動權。因此可以毫不夸張的說,體能是戰術訓練的支撐。
(二)籃球運動員戰術訓練對體能水平的提高
教練員可以通過有目的的設計戰術訓練方案,進而有針對性的訓練球員的各方面體能,比如想要訓練球員的耐力水平,就多進行防守戰術訓練以及需要全場跑動的戰術訓練。如想要訓練球員的爆發力與彈跳,就多進行進攻戰術訓練,訓練球員的突破能力,和拼搶籃板的能力。
三、結合體能與戰術訓練的提議
在籃球訓練中,可以將體能與戰術進行相互的結合。要想達到這個目的,首先就要加強運動員的戰術執行能力,以及對戰術重點的學習能力,掌握住戰術的核心要點。另外,要增大訓練時的訓練強度,對于訓練時的不足進行加強訓練,培養隊員的默契程度,這樣可以在戰術訓練中有所提高體能水平。可用以下方法結合體能與戰術訓練。
(一)緊逼防守戰術訓練
緊逼防守可以全場緊逼防守與半場緊逼防守,這種戰術的體力損耗非常的嚴重,要求提高場上的五名隊員積極性,進行積極防守緊逼對方的進攻路線,要有很強的進攻性,進攻球員要進行快速的奔跑與大范圍的傳導球,同時也要避免失誤,這就很大程度上要求球員要有充沛的體能作為支撐。
(二)防守反擊戰術訓練
防守反擊是一項重要的得分方式,在防守轉變為進攻獲得球權時要調動起全隊的優勢,在對方還沒有落位到自己的防守位置時,就發動快速的進攻,打對方個措手不及。這種進攻方式需要隊員有良好的體能作為支撐,通過速度優勢來獲取在場上位置的優勢,這種戰術訓練多采用間歇訓練法,間歇訓練法是訓練球員無氧能力的一種重要的方法,對球員的體能提高具有顯著的效果。
四、結束語
在籃球運動中,運動員的體能素質與戰術方案是密不可分的,兩者無法獨立存在,體能是戰術的支撐,只有有良好的體能才能發揮出戰術的效果,同時通過戰術的訓練也可以提高運動員的體能水平,兩者相輔相成,在進行戰術訓練的時候同樣不要忽視體能訓練,兩者兼顧才能成為一名優秀的籃球運動員。教練員應大膽的嘗試先進的訓練方案,設計出符合自己球隊特點的訓練方法。
參考文獻
[1]孫晉媛.籃球運動員體能訓練與戰術訓練的關系[D].陜西師范大學,2012.
[2]李童.籃球運動員體能訓練與戰術訓練的關系[J].當代體育科技,2016(13):23–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