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凌燕 賀迎舟
我們正處于信息技術飛速發展的時代,信息技術在深刻改變教育形態的同時,也強化了互聯網與教研之間的關聯,引發了教研方式的轉型。長沙市岳麓區博才咸嘉小學在岳麓區信息中心和教師發展中心的指導下,結合“互聯網+教育”和學校實際情況,進行了一系列信息化教研的積極探索。
一、依托“一”平臺進行拓展
“1”指“一”平臺——學校在2020年的疫情期間,推出的學科拓展課程“小能人在線課堂”線上實時教學平臺。在“停課不停學”期間,學校以強大的應變能力、信息技術的應用優勢和優秀的教師隊伍,迅速構建了“小能人在線課堂”線上實時教學平臺,以開發各種課程資源,并采用“碼課”的形式,供學生在家學習。在疫情期間,學校教師精心錄制了各年級、各學科趣味通識課程140多個,深受家長和學生的喜愛。復學后,學校繼續發揮“一”平臺優勢,與教育信息化2.0有效整合,結合各學科校本特色進行課程的開發與探索,打造了一系列明星課程。截至目前,“小能人在線課堂”線上實時教學平臺的訪問總量達35.4萬人次,累計訪問人數約2萬,各視頻播放總量達18萬余次,平臺成為學生、教師、家長甚至感興趣的社會人士深度學習的良師益友。
這一平臺的建設與推廣,讓教師們對“互聯網+教育”有了更深的認識和感受,教師的信息技術應用能力得到了很大提升。教師們由最開始比較零散的,主題、目標等都不太明確的設計,到各工作坊坊主結合自己坊的教師所選能力點和校本小課題來指導坊內成員,并根據微能力點的運用和個人特點、愛好來靈活設計一系列的教學案例,再根據教學效果,及時進行反思與調整。通過坊主組織的一次次線上思考、實踐、反思、再實踐,坊內成員們對教學有了新的認識和思考,通過線下教學的輸出,更好地檢驗了微能力點的運用,高效提升了坊內教師的教學水平。
二、信息融合“二”路徑
“2”指信息融合“二”路徑——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混合式教研方式,這種教研方式更高效、便捷,更有利于提升教師的專業素養和教育教學水平。自從學校成為教育信息化2.0試點校以來,學校校長陳艷萍對各學科坊主提出了明確要求,即結合學校原有的校本研修形式,尤其是“停課不停學”期間的形式,在此基礎上鼓勵融合與創新,進一步推動教師們的課堂教學改革,將信息技術與日常教學教研相結合、線上與線下相結合,使之常態化。以往我們更多的是采用線下研修的形式,教師們可以面對面地交流、討論,更直接地找到問題、解決問題。在疫情期間,由于教師們都在家進行教育教學工作,線下的研修方式會受到諸多限制,為了讓教師能更好地利用這段時間提升能力,我們利用軟件開展線上研修。在每周二之前,教師會將自己在網上搜集的資料及作業初稿等內容發至微信群,各年級、各學科教研組再針對下一周的上課內容、作業布置、拓展內容等,利用騰訊會議進行集體備課、拓展補充內容。這一研修方式很好地解決了教師們不在同一空間的問題,也能方便教師們保存和調取資料。返校后,我們仍舊堅持線上與線下相結合的教研方式,開展了世紀明德網絡課程研修、教材教法線上直播培訓、集體備課等線上研修和教研課的聽評課、專家來校講座、專題研討等線下研修。
線上研討活動突破了空間界限,方便了學校教師與其他地區教師的交流,不把教師局限于自己學校,開拓了教師視野,更有利于教師的成長。一次次的研修活動讓教師們領略了信息技術的魅力,從而更樂于接受這些新的事物和觀點。
三、“四”策略提升校本研究
“4”指“四”策略,既包括校本研究的“四課”建設,也包括校本研修的“四個一”工程。
1.“四課”建設
校本研究的“四課”建設是指以課題研究為抓手,將課程建設在課堂上,切實提高課堂教學效果,創新課余作業形式。學校致力于將“四課”建設變成促進學校教育教學深度改革的驅動機制,將校本研訓進一步聚焦與深化。在教育信息化2.0的背景下,我們如何更好地進行課程的整合與開發、課堂教學水平的提升、課題的研究和作業形式的創新,是值得思考的問題。在課程的整合與開發上,我們做了很多比較成功的嘗試,讓教師們發現了研究的意義與樂趣,教師的職業認同感和幸福感在不斷提升。在課堂上,教師會利用希沃白板、微課等方式,讓課堂變得更生動有趣;在課題研究中,教師們會進行跨學科融合的項目化教學研究;在作業形式的創新上,教師能很好地使用公共教學平臺布置、批改、分析作業,進行作業布置和評價的創新。這種基于學生學習的實際狀況并結合信息技術而采取的教學、教研及學生家庭作業布置、評價策略,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學生的學習效率以及教師的工作效率。
2.“四個一”工程
“四個一”工程是指學校為了推進教研組隊伍建設,做到“事事有人做,課課有人查,考核有依據”而進行的教學研討改革中的教研組常規研修活動。該活動旨在全面了解教師們的學習、教學等動態,促進教研組團隊的成長,包括一次閱讀分享、一次主題課例研修、一次教育教學經驗分享、一次學科專家講座。一次閱讀分享并非一學期只進行一次,而是各教研組利用騰訊會議每月進行一次共讀活動,然后集中在線下進行一次閱讀沙龍活動,讓閱讀活動不流于形式。在一次經驗分享中,很多教研組的分享都與信息技術相關,說明了學校教師的“互聯網+教育”的思維在不斷增強。一次專家指導的開展,有的學科充分利用網絡資源在線上進行,有的學科則是請專家到校指導。本學期的一次課例研修,大部分學科結合了湖南省在線集體備課大賽進行,在線上進行前幾稿的研討,線下進行聽課、錄課等,從而更好地推進課例研修。現在,校本研修“四個一”工程成為學校以改革為抓手激發各教研組活力的有效手段。
學校的校本研訓一直將課程、課堂、課業和課題緊密地聯合起來,并將教育信息化與校本教研有效融合,使各個教研組圍繞“四課”建設與校本研訓的“四個一”工程統一、和諧地帶動學校教育教學的深度變革。
四、“多”維度適時評價
“X”指“多”維度適時評價——學校會及時且多元地對教研組、教師等方面進行評價。在教研組方面我們設立了線下考核評價機制,其中包含對教學常規工作、教研組“四個一”工程的建設情況、教研組特色工作、教研組述職等方面的考核以及利用問卷星、備課網等線上平臺對教研活動的開展情況、課例的研修情況等進行評價。每年新生入學第一周開展的始業課程結束后,我們會利用問卷星設計一系列問題,邀請家長對本次始業課程的開展情況進行評價。問卷完成后,后臺可以直接對數據進行匯總,我們能很便捷地知道本次課程的開展情況以及哪些地方需要改進。在教師方面,我們有個人績效考核機制、校本學分考核機制、教師培訓實施及評價機制等。在當今多維度的社會環境下,教師的專業成長和發展也有無限可能。多維度的評價能充分調動教師、教研組在教育教學方面的積極性,能很好地對每一次活動進行數據的分析、反饋,為后續工作的開展提供便利。
學校“1+2+4+X”模式的信息化教研方式就是把網絡技術與教研活動深度融合,達到更新教研方式、延伸教研功能、促進教師專業能力提升、提升教研工作的質量與效率的目的,從而培養出教學能力突出、專業技術過硬的師資隊伍和綜合素質高、全面發展的學生。未來可期,智慧教育路上我們將一如既往地“云”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