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明國
多措并舉,形成教育合力
發揮家長的示范引領作用。學校在家長中樹立典型,請家庭教育有成效的家長為其他家長上課,介紹自己是教育子女如何做人、如何對待成績、如何配合學校培養學生的經驗。
積極探索“新型”家長會。學校要求班主任與任課教師一起分析每個學生的情況,研究對策,制訂方案,然后分年級召開家長會,以保證教師與家長間一對一溝通、交流,提高家長會實效。學校也以此為契機,搜集、梳理家長在家庭教育方面的困惑,針對不同年級的學生家長,進行不同內容的培訓。
主動家訪,加固家校溝通的橋梁。學校一直實行家訪制度,并規定:班主任每學年對學生家庭要輪訪一次,并要求教師家訪時做到“三不”和“三要”。“三不”即不告狀、不苛求家長、不指責學生,“三要”即要主動家訪、要有針對性、要與家長攜手解決問題。學校還要求教師做到“七個必訪”,即生病學生必訪;學習有困難學生必訪;生活有困難學生必訪;問題學生必訪;思想波動的學生必訪;新轉入的學生必訪;家庭有裂痕的學生必訪。同時,重點家訪“學困生”和“留守生”。
家訪前,教師要對學生的在校表現、各科學習、興趣愛好、習慣、優缺點等進行全面了解。每次家訪,盡量讓學生在場,教師通過家訪幫助學生、家長解決實際問題。
學校還要求教師在家訪中要有工作計劃,有家訪手冊,有考核登記簿,有家訪報告。同時,家訪材料要及時上交學校存檔。
組織各種活動,強化家長參與意識。學校經常邀請家長參與學校的一些重大活動,例如,邀請家長參加學校的“學生社團文藝展演”、“六一兒童節”文藝匯演、秋季娛樂運動會等活動。家長們在看到自己的孩子親手制作的作品和表演的精彩節目時,高興之余,也真切地體會到了家校合作的優越性。
創新家校聯系方式,拓寬育人途徑
通過“校訊通”與家長溝通。學校借助“校訊通”將學生的課堂表現、作業情況、操行評語、考試成績及各種活動信息以短信形式通知家長,家長可給教師留言,實現家長、學校之間的雙向互動。
利用QQ、微信或電話加強教師與家長的聯系。學校要求班主任建立家長微信群,班主任及科任教師每星期最少要在微信群里和全班家長溝通一次。
建好學校網站和微信公眾平臺。家長可以直接進入學校網站了解學校信息,學習家庭教育方法,也可通過學校微信公眾平臺了解學校的各種活動動態。學校借助家長委員會的力量,通過微信新媒體、講座等多種途徑為學生家長提供形式多樣的“家校共育”數字化項目指導服務,并定期向學生家長宣傳科學的家庭教育理念、知識和方法。
家校共育初見成效,家庭教育協調共建機制初步成型
提高家校共育意識,建設優質家長學校。自加入全國“家校共育”數字化項目以來,學校通過邀請專家進行現場講座,以及組織家長觀看每周一的小學專題直播,使家長的家校共育意識得到了大幅度的提升,家長的學習主動性在很大程度上得到了激發。以往都是由學校舉辦各類家長講座,現如今,學校家長委員會中較為積極的家長組成了親子教育專委會,專委會每月都定期組織家長通過二維碼問卷,篩選出適合家長需求的熱點問題,專委會還自主選題、自主聯系主講專家,并由學校把關,分年級分主題舉辦家長沙龍活動,活動里不僅有專家指導,還有優秀家長的案例分析與成功經驗分享。這也使學校的家庭教育指導穩步進行,得到了家長的一致好評。
緊密家校聯系,完善家校共育制度。“家校共育”數字化平臺上豐富的講座提升了家長的活動參與度,另外,家長對家長開放日、家長會的參與度也很高。特別是家長志愿者隊伍參與學校活動的熱情和意識日益高漲,帶動了家庭教育與學校教育的合拍與和諧?!凹倚9灿睌底只脚_的先進理念,除了對家長有所觸動外,對于學校規范家校聯系,完善家校共育制度,也起到了科學的引導作用。
通過推進“家校共育”數字化項目工作,學校逐步形成了“學校引導、家庭融入、多維聯動、全面合作”的家庭教育協調共建機制,有效提高了家庭教育水平。今后,學校將依托“家校共育”數字化平臺繼續為孩子及其家庭提供科學規范的家庭教育指導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