茍萬良
關鍵詞水土流失預防;水土保持;監督治理措施
1水土流失產生的危害及形成原因
在生態環境建設過程中,水土流失現象對環境有著嚴重的危害,不僅會造成大量的土地資源流失,還可在一定程度上造成生態環境惡化,人們的生產、生活受到嚴重影響,同時損害社會經濟效益,阻礙農業生產發展。
1.1水土流失產生的危害
土壤質量遭到破壞,農業生產速度緩慢。一旦發生比較嚴重的水土流失現象,土壤肥力就會受到破壞,可利用耕地面積也會大大減少。此外,在水土流失過程中,由于大量泥沙的出現,河道淤積現象也會變得更加嚴重,隨著河床的不斷升高,最終導致洪澇災害的發生,威脅靠近河岸地區生活的民眾的人身安全。在生態建設過程中,農藥和肥料也會污染水質,導致人民群眾的用水安全無法得到保障。
水土流失現象不僅會破壞土壤,還有可能改變土壤的組成成分,使土壤的存水能力和肥力大大下降,造成土壤硬石化、沙化,使農作物缺少生長養分,不利于農作物和植物的種植,導致農民收入不高,影響農業經濟發展。
1.2水土流失形成的原因
1.2.1水土流失的自然的原因(1)土壤:主要表現在我國西部的黃土高原,大部分地質比較疏松,土壤極易受到風力與流水等因素的侵蝕,導致土壤內部養分、水分等流失,久而久之導致沙化問題的出現。(2)降雨:雨水對水土流失的影響非常大,尤其西部地區,雨水較少時,會影響植被的生長,引起沙塵暴;當雨水多時,由于徑流>中刷力較大,對土壤表面造成破壞。(3)植被:植被是水土保持主要防線,一旦植被遭到破壞,就會加大對土壤侵蝕。尤其是人為的、無節制的開墾荒地等也會造成水土流失。(4)地形地貌:尤其坡陡溝深地形,也是形成水土流失的主要原因。
1.2.2沒有認識到水土流失的危害在生態文明建設過程中可以發現,大多數工作人員和人民群眾都沒有認識到水土流失的嚴重性。在實際的工作過程中,很多工作人員也沒有提高對水土流失的重視。除此之外,在對水土流失進行治理的過程中,部分建設單位盲目追求經濟效益。
2西北地區水土保持工作存在的問題
2.1水土保持技術相對落后
對水土保持工作進行分析可以發現,雖然我國水土保持工作的時間較長且有著豐富的工作經驗,但與一些發達國家相比,還存在著一定的問題。首先,沒有對水土保持方面的理論知識進行深入研究,在實際的指導工作過程中也存在著一定的不足;其次,水土保持工作的質量不盡人意,相關工作并沒有隨著當前生態環境的保護而隨之發展:最后,在城市化進程的快速發展中,水土流失現象變得更加嚴重,城市規劃工作沒有與水土流失工作進行合理協調。
2.2缺乏強烈的水土保持意識
雖然我國已經結合實際情況對有關水土流失的法律規定進行了完善,但在實際應用過程,很多部門及相關人員對法律規度熟知度并不高,也沒有對其進行有效的宣傳,水土流失現象沒有得到緩解。此外,當前有關治理水土流失工作的技術具有一定的復雜性,不同的工作人員對其采取的治理態度各不相同,這就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水土執法工作人員的工作難度。
2.3水土保持工作量大,資金投入力度不足
隨著我國對生態環境的不斷重視,在有關水土保持工作方面加大了治理的力度,但是,對整體的治理效果進行分析可以發現,相關治理效果并不盡人意。主要原因在于相關部門并沒有加大資金投入力度,治理工作效果遠遠無法滿足治理需求,對水土保持工作的正常進行產生嚴重的負面影響。
3針對水土流失的有效應對措施
3.1加強對水土流失預防的宣傳力度
通過調查發現,很多水土流失問題都是人為因素造成的。因此,要讓更多人認識到水土流失的嚴重性,自覺做好水土流失的預防工作。首先,在對水土流失現象進行治理的過程中,相關的建設單位和工作人員要時刻秉承“預防為主”的工作原則,不斷推動事后治理向事前預防的方向進行變化,加強不同部門之間工作人員的協調力度。其次,在實際治理過程中,相關媒體單位應加強宣傳力度,不斷強化人民群眾對水土流失治理工作的意識,提高自身生態環境保護工作的效果。此外,通過公共電視頻道、廣播、圖片等多種方式進行宣傳,介紹水土流失的危害以及強化水土保持工作的重要性,加強全面教育,鼓勵社會群眾共同進行學習,強化自身保護意識,從而有效提高水土流失預防的實際效果。
3.2加強植樹造林的建設力度
相關部門需要結合實際情況,采取科學合理的措施解決水土流失問題,加強對植被的保護力度。對當前我國水土流失案例進行分析可以發現,水土流失現象主要是因為所在地區植被覆蓋量不足或植被破壞嚴重。在生態環境建設中,充足的植被覆蓋量能夠有效加強對土表的保護力度,減少水土流失現象的發生。因此,針對水土流失現象較嚴重的地區,相關管理部門和工作人員應加強對植物的栽種力度。可以在道路兩旁或河邊地區增加植物的實際覆蓋量,通過植物根系的固定作用有效避免坍塌的發生。但是,在實際的種植過程中必須要結合所在地區的地勢地形等對種植物進行合理選擇。
第一,在一些斜度比較大的地區,可以選擇栽種護坡林等植物,在溝壑中沿著渠道的實際走向栽種樹木。
第二,一些土壤較貧瘠、地勢平整的地區要合理把控植樹造林的密度,可以采用塊狀混交種植方法;對于一些水土流失比較嚴重的地區則要增大種植密度。
第三,結合地區實際情況,宜林則林,宜草則草。例如,在梁峁硬質地可以栽種油松、杜松等植物類型;在鹽堿地可以種植胡楊。但是,最佳的種植方案是種植本地的土生灌木以及其他植物,實現林地郁閉。
第四,加強對種植樹木的管理力度。不能盲目重視植物數量,還需保證植物的栽種質量,提高植物成活率。
第五,通過建立合適的獎懲措施,鼓勵人民群眾對違法行為進行舉報。與此同時,還可以修建水庫或水平梯田,進行攔蓄泥沙等多項工作。避免河流被污染,并且能夠將農作物種植在淤地里,在提高農民經濟收益的同時強化水土流失預防的實際效果。
3.3加強對有關建設單位的監督管理,建立健全監督管理體制
自然因素也是水土流失現象發生的因素之一。例如,風力或水力都有可能會破壞水土資源。相關部門要對一些商業用地情況進行嚴格監督和管理,保證在實際的用地過程中不會破壞自然環境,最大限度地減少使用土地資源,并結合實際情況合理規劃水土流失預防措施,加強對環境的保護力度。有關建設施工單位也要加強配合力度,在設計階段全面考慮,保證在減少對環境破壞的情況下達到實際建設效果。同時,還應盡可能地減少挖掘土石方,做好對植物的保護,切實落實各項水土流失預防工作。要想進一步強化水土保持治理的效果,還應該結合實際情況對有關管理制度進行完善,加強對配置制度的建設力度,嚴格監督和管理水土保持方案的審批和執行流程。
與此同時,在水土保持治理工程施工中,還需要加強對設計階段、施工等階段的監督力度,加強不同部門之間的協調力度,保證各項政策能夠嚴格落實,為有關工作的順利進行提供保障。在水土保持治理工作中,還要對水土保持方案的可行性進行研究,如果施工方案和水土保持設施存在嚴重偏差,要及時修改。在建設生產過程中,相關單位要嚴格履行保護生態環境的義務,強化水土流失的實際治理效果,推動我國水土流失工作的進步和發展。
4結語
當前,我國水土流失工作以及水土保持工作還存在著一定的問題。相關工作人員和管理部門應加強對水土流失預防的宣傳力度,加大對植樹造林以及監管的力度,建立健全工作體制,有效解決存在的問題,進一步推動生態建設工作的發展,為我國可持續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